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物理是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学的学科,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于其他学科,也不同于初中物理。要学好物理,必须具有能从实际问题中概括出物体过程的能力。高中物理要求学生在探究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概括出各种简单形象的物理模型,掌握并学会利用各种物理模型,这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本文对一种物理模型展开探讨。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模型;轻弹簧之“轻”
格物致知。物理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而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断地变化着。面对复杂的自然界,人们着手探究时,总是遵循这样一条方法原则,即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次深入。
基于这种原则,建立在分析现象与机理认识基础之上,把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转化为简单、形象、易于操作的物理情景,形成一定的经验性认识规律,人们创建出“物理模型”这一工具。
高中阶段,在物理的教学中,一碰到弹簧、绳、杆之类,常在其前面加一个“轻”字,即:轻弹簧、轻绳、轻杆之类。这里的“轻”字,有一定的物理约定,即质量不计。只有这样,才能使物理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否则,学生在运用各种物理原理解决问题时,会非常麻烦,甚至无法求解。请看下面的例证。
高考题目:如下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①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②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的拉力作用;③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桌面上滑动;④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以L1、L2、L3、L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 )
A.L2>L1 B.L4>L3 C.L1>L3 D.L2=L4
解析:对于轻质弹簧,由于其质量不计,当发生弹性形变时,无论其处于平衡状态还是非平衡状态,其产生的弹力处处相等,且大小等于端点处产生的弹力,与其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
所以四种情况下弹簧的弹力大小相等,其大小皆为F。由胡克定律F=KX知,弹簧的伸长量也相等。故正确选项为D。
若非轻弹簧,情况会如何呢?
以 ③④为例,来拓展探究一下。 ③④中的弹簧和物块一起以某一加速度a向右运动。现将弹簧从右端开始取出连续的N节。
第一节受力如图甲所示,其受端点处的拉力F和左侧一节对它的拉力F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1=ma。若为轻弹簧,则m=0,此时F-F1=0,则F=F1,若非轻弹簧,则m≠0,此时F-F1≠0,则F≠F1,而F>F1。
同理,第二节受力如图乙所示。其受右侧一节反作用的拉力F1和左侧一节对它的拉力F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1-F2=ma。若为轻弹簧,则m=0,此时F1-F2=0,则有:F1=F2;若非轻弹簧,则m≠0,此时F1-F2≠0,则F1≠F2,而F1>F2。
同理,对其他的分节也有相同的结论。故:在m=0时,有F=F1=F2=F3=…而在m≠0时,F≠F1≠F2≠F3=… 而F>F1>F2> F3>…
结论:对于轻质弹簧,由于其质量不计,当发生弹性形变时,无论其处于平衡状态还是非平衡状态,其产生的弹力处处相等,且大小等于端点处产生的弹力,与其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
像轻绳、轻杆之类,道理也是如此。高中物理学中,在一些定理、定律,尤其涉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时,这一物理模型,很好地理想化了物理情景,使问题变得简单、形象、易于操作。所以,建立和使用物理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效率,使学生学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物理道理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使复杂隐晦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理解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模型;轻弹簧之“轻”
格物致知。物理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而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断地变化着。面对复杂的自然界,人们着手探究时,总是遵循这样一条方法原则,即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次深入。
基于这种原则,建立在分析现象与机理认识基础之上,把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转化为简单、形象、易于操作的物理情景,形成一定的经验性认识规律,人们创建出“物理模型”这一工具。
高中阶段,在物理的教学中,一碰到弹簧、绳、杆之类,常在其前面加一个“轻”字,即:轻弹簧、轻绳、轻杆之类。这里的“轻”字,有一定的物理约定,即质量不计。只有这样,才能使物理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否则,学生在运用各种物理原理解决问题时,会非常麻烦,甚至无法求解。请看下面的例证。
高考题目:如下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①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②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的拉力作用;③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桌面上滑动;④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以L1、L2、L3、L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 )
A.L2>L1 B.L4>L3 C.L1>L3 D.L2=L4
解析:对于轻质弹簧,由于其质量不计,当发生弹性形变时,无论其处于平衡状态还是非平衡状态,其产生的弹力处处相等,且大小等于端点处产生的弹力,与其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
所以四种情况下弹簧的弹力大小相等,其大小皆为F。由胡克定律F=KX知,弹簧的伸长量也相等。故正确选项为D。
若非轻弹簧,情况会如何呢?
以 ③④为例,来拓展探究一下。 ③④中的弹簧和物块一起以某一加速度a向右运动。现将弹簧从右端开始取出连续的N节。
第一节受力如图甲所示,其受端点处的拉力F和左侧一节对它的拉力F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1=ma。若为轻弹簧,则m=0,此时F-F1=0,则F=F1,若非轻弹簧,则m≠0,此时F-F1≠0,则F≠F1,而F>F1。
同理,第二节受力如图乙所示。其受右侧一节反作用的拉力F1和左侧一节对它的拉力F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1-F2=ma。若为轻弹簧,则m=0,此时F1-F2=0,则有:F1=F2;若非轻弹簧,则m≠0,此时F1-F2≠0,则F1≠F2,而F1>F2。
同理,对其他的分节也有相同的结论。故:在m=0时,有F=F1=F2=F3=…而在m≠0时,F≠F1≠F2≠F3=… 而F>F1>F2> F3>…
结论:对于轻质弹簧,由于其质量不计,当发生弹性形变时,无论其处于平衡状态还是非平衡状态,其产生的弹力处处相等,且大小等于端点处产生的弹力,与其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
像轻绳、轻杆之类,道理也是如此。高中物理学中,在一些定理、定律,尤其涉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时,这一物理模型,很好地理想化了物理情景,使问题变得简单、形象、易于操作。所以,建立和使用物理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效率,使学生学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物理道理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使复杂隐晦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理解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