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一元天下和多元天下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学者对天下范畴的理解,其实也是对古人天下意识的理解。如果从史实上看,天下范畴的历史基础是周人的新天道观,在春秋战国时代为诸子所阐发。而现代研究者用以理解“天下”概念的重要经验事实,则来自于秦汉时代。秦汉王朝对大一统的建构,既是对天下理念的实践追求,也是对“天下意识”的传播与塑造。秦始皇三十七年针对越地风俗于会稽刻石:“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这是在凸显“天下”的声教内涵,宣扬皇帝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功绩。再如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出使巴蜀,他著书为天子代言,“令百姓知天子之意”。针对“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其辞引《诗经》为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抨击夷狄“政教未加,流风犹微”,论证汉武帝“北出师以讨彊胡”“南驰使以诮劲越”的合法性,赞颂“四面风德”“二方之君鳞集仰流,愿得受号者以亿计”的天下一统之盛世。
  进入大一统的不同族群、不同地域都在适应汉朝所界定的天下秩序中形成其天下意识。西汉前期,匈奴虽与汉朝在政治上分立,但是却接受了汉朝关于“天下”的政治思想。如汉文帝时,匈奴单于在写给汉廷的信中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这些称呼虽反映匈奴与汉朝分庭抗礼之心,被司马迁批评为“倨傲”,但从“天所立”“天地所生日月所置”等言辞来看,匈奴显然是接受了汉人“天子”观念的。不仅如此,匈奴还与汉盟约:“自今以来,汉与匈奴合为一家。”可见,匈奴人不仅完全具有了天下意识,而且接受了以汉天子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并使匈奴政权自身成为天下政体的一部分。因此,天下政体与天下意识的出现和维系,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天下中心——中原朝廷的权力。秦汉四百多年的大一统局面,强有力地在其治下及周边族群间塑造了关于“天下”的共识。
  对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列国来说,“国”如珠,“天下”如盘,三百多年的激荡不过是珠在盘中走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列国政权的建构方式是以秦汉“天下”政体为模本,“王者无外”“天下为家”的统治理念使得列国难以长期并存,最终走向新的大一统,再次出现一元化的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大一统的“一元天下”,还存在着在列国并存时代的“多元天下”。多元天下也是“天下”形态的一种类型。其实,自秦汉天下政体建立以后,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分裂时期,最大最长的分裂时期则在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夏,有学者以两个南北朝来概称这两个大分裂时期。两次大分裂都出现了两朝对峙或多国并存的局面,都属于“多元天下”的形态。
  迄今为止,学界对“天下”形态的研究主要以大一统时代的一元天下为主,对分裂时代的多元天下形态着墨不多。事实上,两次大分裂加在一起长达七百多年,多元天下的天下形态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因为宋以后的华夷观念、朝贡体系,乃至政体都出现了不同于汉唐的新特征,故而,对两次多元天下分别进行深入讨论是揭示多元天下形态的重要研究基础。
  对于大分裂时代的天下形态,要区分为事实层面的形态(即多个“天下秩序”并存)与意识层面的形态(即对“天下”的各自解释的并存)。列国以自我为中心建构属于自己的天下秩序,因其力有不逮,难以将其天下秩序覆盖到全天下。因而从政治实体的形态来看,在同一“天下”之中,形成了一个个小的、地方性的天下体系。在列国的自我表述中,需要解释这种小的、地方性的天下体系与其所宣称的“天下”之间的关联。
  就三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而言,中间间隔一个西晋,这表明三国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是大分裂时代的不同阶段。三国时代的多元天下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多元天下相比,性质是有差异的。三国之间是正统之争,也就是对汉朝天下的继承权之争。在天下意识层面,可以说是对同一个天下进行各自的权力宣示。这一多元天下以回归一元天下为归宿。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因为掺入了民族因素,多元天下的形态则要复杂得多。
其他文献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于海口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来说,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做到学思用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为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
2009年,扬州瘦西湖新苑三期地块发现汉代墓葬群,经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清理出3座保存较为完好的西汉晚期墓葬,出土一批陶器、漆器、铜器。这些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晚期扬州地区社会文化、经济、丧葬习俗等内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摘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实中传统文化传承面临传承主体单一、传播平台缺位以及传承边界固化等难题。为突破发展瓶颈,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陕西省渭南市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搭建直播平台,重视场景化叙事的文化传播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受众群体和传播边界。基于文化治理的逻辑,新媒体传播与传统文化传承互融互嵌有利于发挥传统文化的纽带作用并实
摘 要:杨绛译作和创作中的幽默品质既有内在的强关联性,也有外在的差异性,其译作和创作的幽默表达风格形成一种典型的相互反哺关系。在译作的幽默风格影响下,杨绛自身的本我智慧与悲悯情怀的乖讹化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展现出不同的表达形式,她慈悲冷峻地注视众生,笑中含泪地铺展幽默,睿智达观地行走世间。她丰盛、平静而又多姿多彩的文学精魂和幽默品质,留存在她的著作和译作中,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杨绛;
在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加以研究。依托1:1数字化环境下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编码体系和Nvivo软件,文章以10个初中数学优质教学视频课例为观察对象,专门研究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师生行为以讲授、资源演示和被动应答居多,教师活动率明显高于学生活动率;教师倾向于用言语直接控制教学并用积极言语鼓励学生,师生情感交流较为融洽;教师提问率不高且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大多数学生被动应答且缺失深度讨论的机会;教师使用技术的比率高于学生的比率,人与技术互动
4月15日,我国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定的核准程序,RCEP协定的实施取得重大进展。这将为海南面向东盟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笔者考察海南与东盟的产业双循环发展现状,针对海南与东盟推进双循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瓶颈提出政策建议。
汉晋墓出土的舟形陶灶分布较广,以淮河及长江下游的江浙皖赣地区为中心,广泛见于北至鲁南,西到湘鄂西部,东南至海的广大区域。其延续时间较长,有些类型一直沿用到宋代。各种类型的舟形灶均有特定的分布区域,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向外传播,其中最为典型的B型和C型舟形灶,南移趋势明显,这与历史上的人口南迁有较大关系;而具有岭南文化因素的D型灶则向附近的江西和福建扩散。江淮之间的苏皖地区出现了A型、B型和C型舟形灶的较早类型,不排除这里是舟形灶发源地的可能。
英国人爱德华和南昌姑娘廖敏欣是一对跨国夫妇。2015年,在上海工作的他们来到江西婺源游玩,被这里的田园美景吸引,于是决定离开暄嚣的城市在此定居。经过精心修复,他们将一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徽派宅邸改造成为融合中英风格的民宿,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
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万宁市突出解决问题的导向,通过精准施策,引导党员干部汲取精神养分,干好干实一件件民生实事,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突出示范带动,确保学习教育有质量。万宁强调抓好\"关键少数\"带头学,共制定了10个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计划,并于每周五晚组织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集中学习,切实增强\"关键少数\"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 要:《清庙》《维天之命》《维清》三诗分别侧重颂赞文王文德、文王受命和文王武功,在祭祀文王的典礼上唱诵。《维清》是文王《象》舞歌辞,参之《礼记》可知,文王《象》舞还包括《清庙》一诗。另据《吕氏春秋·古乐》所提“三象乐”之说以及“乐三终”的用诗制度,当时存在以第一首诗的诗题代指一组诗的命名方式,因此,文王《象》舞唱诵的组诗是由《清庙》《维清》在内的三首诗构成的。《维天之命》由于在修辭及题旨上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