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作文要创新 厚积阅读做根本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初写作文,一是因为胆怯、害怕写不好作文;二是无法下笔,挖空心思也挤不出东西来。原因之一是没有达到厚积的阅读基础,其次是没有激发起他们的写作兴趣。要达到其目的,我想从六个方面着手:温故知新,搭建容易起步的平台;学好例文,用范文引路;厚积阅读知识,抓住源头实践,提升写作兴趣;严格文法要求,夯实写作基础;多修改、反复改,在作文讲评中汲取教训;狠抓作文的讲评,是作文良性发展的契机。
  【关键词】创新;阅读厚积;兴趣;实践;修改;讲评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初写作文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最重要的两大难关需要突破。一是他们胆怯、害怕写不好作文,因此他们总想挖空心思去寻找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写;二是无法下笔,提起笔来总觉得无话可说,绞尽脑汁地去寻思一些优美的辞藻来堆砌,或把世界上最精美的语言都想尽一切办法罗列起来,结果是脑子想干也无济于事。正如同学们常常说的“作文,作文,压折板凳”。
  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如何使他们摆脱困境,变无话为有话,变空洞为充实,变死板为活套,变无情为有情?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广泛地深入课外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厚积,自然就能水到渠成写出优美的文章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是要提高他们的写作兴 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爱阅读,爱阅读自然就能提升兴趣,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根据我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经 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温故知新,搭建容易起步的平台
  其实,在一、二年级教学中创设的看图说话、看图写话,那就是作文最初的萌芽。我们不要丢失那个平台,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敢想敢说的特点,小孩子天真无邪,打烂砂锅问到底,好奇心特别强。这个时候想象力特别丰富,因此,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把孩子们的思维火花碰撞出来,把看、听、说的能力培养起来。到了三年级就要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把看到的、听见的、想出的事情,精彩的场面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述出来。把说的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不要认为一定非要写出多么离奇古怪的惊世名言,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多么恢宏阔达的场面来。要善于捕捉那些生活中最闪光的东西,抓住最平常和最平凡的一般生活中的乐事、趣事来写,就像谈家常一样,不要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达到意境优美有话可写。但也要告诉学生,作文要有选择性地写,要精彩动人,不能像记流水账一样,把一天或几天中发生的事全部罗列出来,那就不是什么作文了。
  二、学好例文,用范文引路
  我们所学的每一组课文,其实就是学习写作最好的例文。我们在引导学生学课文时,就要不失时机地教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表现方式,还要积累大量的词语和语法方面的知识,注意片段和章节描写。学完一个单元就要组织学生仿照这一组课文来进行仿写,或者缩写、扩写甚至改写。这样多次训练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写作的技能技巧。也可以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仿照这组课文的结构形式来描写事物,出现的问题教师再加以指导和优化。写好之后,再互相交流、探讨,纠正错误,弥补不足。这样既建立了学生捕捉生活知识经验的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维,善于积累,善于发现,善于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厚积阅读知识,抓住源头實践,提升写作兴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源于生活,源于实践。生活中天天都有新鲜事,时时都有小故事,把那些捕捉到的色彩斑斓的生活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就是我们习作的根基和源头。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又总结出至理名言“广读书胸中有志,勤作文笔下生花”……揭示出了读书对我们积累知识的巨大作用。书本知识本来就是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我们要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借鉴书本知识来充实自己,还要不断地创新融合进自己的实践经验,发扬光大。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接触到的老师、同学、父母、朋友,广阔的社会背景,都是我们汲取写作素材的抓手。这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一些感人的故事。我们要善于捕捉那些精彩的、感伤的、激动的、催人泪下的场面,触动心灵的文化情怀。把随手拈来的情景知识加以再现创作,把它变成一篇富有真情实感内容鲜活的好文章。
  四、严格文法要求,夯实写作基础
  要求学生学写记叙文,我们就要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来严格规范,即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和结果”来框实写作的框架,就如同编制一个篮子,既要有底有帮,有盖有仓,还要泾渭分明,条分缕析,布局到位。否则,缺这少那,无从完整,都会给人留下遗憾!学生初写作文,要么不会写,无话可说;要么什么都写,瞒天过海,无主无次,无头无序,没有重点没有详略,显得无滋无味。像懒婆娘的臭裹脚那样越裹越臭越长,那就适得其反,起不到写好文章的作用了。
  五、多修改、反复改,在作文讲评中汲取教训
  修改是写好作文最重要的环节和步骤。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仅一个“绿”就改了七次,最终才成为现在这个惊世鲜活的好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至理名言,奠定了严谨严格的创作风范。我们要求学生作文既要放飞思维、大胆想象,又要严格谨慎、讲究文法,不能意气用事、胡乱编造。应该学习古代名家大师那样,要反复修改,只有修改才是写好作文的严谨之路。
  六、抓好作文的讲评,是写好作文的延续和契机
  学生每次作文完成,老师都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批阅,这也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马虎不得。同时学生最最关注的也是教师的那些富有情感的批语。学生极想得到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候教师因为疏忽和懒惰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给学生习作造成了障碍。只有及时指出学生在思想内容、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优劣失误、欠缺及矛盾,提出努力的方向及改进的措施,才能达到有的放矢,给下一次作文铺好路搭好桥。要做到积极开拓思维想象,因势利导指点迷津,才能放飞想象,成功习作。
  参考文献
  [1]周耀育.创新作文评价引导学生改进写作[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6(4).
  [2]王纯.简论创新作文教学启迪学生灵性[J].语数外(语文教育),2012(2).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借物喻人的范例教学,体会、发现“物”与“人”的相似点,领悟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能对“物”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并由此迁移其中的情感,去认识更多的“人”,突破文本原生价值。  【关键词】借物喻人;品词析句;迁移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中两棵樟树的外形及生长特点,
【摘要】《葡萄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盛产葡萄的情况以及葡萄干的制作过程。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从四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课文第一段先介绍葡萄沟的地理位置和葡萄沟出产水果;接着第二段对葡萄沟的葡萄进行了特写——葡萄颜色多、品种多、结得也多,点出这里不仅景色美,人也热情好客;第三段接着写了正是因为葡萄沟的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动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格外重要。  【关键词】古代诗歌;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诗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财产,一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
【摘要】自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很多以前并未放在第一位的课程渐渐以一种新的形势出现在课堂中、书本上。在初中语文教  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始得到系统的训练。在语文这门课程中,写作能力应该是体现一个人语文综合学习水平的很好的衡量标准,虽然很多老师用多样化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写作依旧是很多学生长期以来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当然,从事该课程教学的语文老师,虽然想方设法解决学生写作的难题,但
【摘要】对于词语来说,其本身和在具体言语作品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将其称为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对词语的言语意义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学语言;言语意义;语言能力;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最新课标”在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定义
【摘要】在推进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过程中,现阶段缺乏对当下畅销类小说的有效阅读指导。针对小说文本,大多教师仍然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学生对此已经疲乏,潜意识中会抵触文本,所以本文试图打破以往小说阅读的教学模式,以畅销类外国小说巴克曼的《外婆的道歉信》一书为例,从构建一个探究数字“7”文化内涵的脚手架,寻求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突破口,以层层推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等几个方面,探究当下畅销小说整本书阅读
【摘要】课外阅读研究由来已久,如何让阅读更高效,不仅是家长担心的,也是教师努力实践的。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走入迷途:阅读不够自主、书目种类单一、量多而效率低。在“互联网 ”时代,笔者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课堂延伸到课外,开发实践探索“悦读课程”,坚持“趣”字当头,进行资源整合利用,丰富趣化课外阅读材料,完善阅读的有效方式,优化教师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现状;策略;悦读课
【摘要】初中文言文的考试中考题型由课内转向课外,在面临着新中考的这种格局下,我们尝试探索一种适应中考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字词;教学原则;讲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7-0104-02  【本文著录格式】陈红冰.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新中考背景下课堂教
【摘要】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教材中的有效资源,而课本插图即是其中一种。实际上,课本插图中蕴含着许多隐性知识,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发挥想象力,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提高其对课文的阅读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开发课本插图资源。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讨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运用插图资源,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果。  
【摘要】作文是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灵活运用与思维能力的直观体现,是衡量初中生语文层次水平和學科综合素养的重要依据,是语文学科中极其重要的板块。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通常把语文分为零散的几个大内容进行课堂的教学,忽略语文学科知识脉络相互联系的客观实际,让语文学科的知识板块有着清晰明显的边界,这容易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能够让语文知识互相渗透,不利于学生有序的语言逻辑思维的锻炼,从而不能在写作中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