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更是供需两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实验、实训、学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作为艺术设计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是其重要特征,数字时代对艺术设计类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当前艺术设计类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与职业岗位联系是否紧密,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是否存在脱节现象,能否适应现代艺术设计职业岗位的要求,如何进行改革,这些问题是艺术设计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数字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类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经验总结提炼等研究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提出了以下改革取向。
一、改革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切实加强项目教学,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根据对部分艺术设计院(系)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真正采用“企业真实项目”的仅占18%,实践性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仍为“教师给出”(41%)和“根据教学要求由学生自己拟定”(36%),二者相加达到77%。“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比例过低。
项目教学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难以全面开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学校关于项目教学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引入项目到课堂的积极性不够。因此,学院应建立项目教学的精细管理机制,各系部应建立由教研室、骨干老师、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项目教学工作小组,每学期之初根据专业课程安排,制定相应项目教学计划。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完善工作室设备,一方面鼓励教师引入项目,建立项目教学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将项目教学与教师考核挂钩。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课程教学计划可根据项目教学要求进行调整,以适应企业对项目完成的时间要求。
二、改革毕业设计内容与方式
改单一的课题式的毕业设计为灵活多样的项目设计;改教师为主体的毕业设计考核方式为行业企业参与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邀请企业设计师带项目参与到毕业设计之中;鼓励团队合作进行毕业设计。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真实项目”的毕业设计仅为36%,“已完成项目的假设再现”和“模拟项目”占到了52%。
学生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前奏,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与学生就业同等重要。传统的毕业设计是教师布置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调研、查找资料、完成设计。这样的毕业设计有局限性,职业针对性不强。毕业设计一方面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专业素质、团队协作精神的检验,因此应鼓励学生组成团队进行项目设计,可以由企业设计师带项目参与到学生毕业设计之中,所以,应建立起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考核模式。
三、建立并优化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的支持力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36%的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过社会实践项目,21%的学生在校期间完全没有参与过社会设计项目。在学生参与老师设计项目方面,42%的学生参与过老师设计项目,39%的学生完全没有参与过老师的设计项目。
实践性教学平台分校内和校外二部分,校内以项目工作室为主体,除教学用工作室外,各教研室可以尝试以公司化模式进行运作,加大设备投入,建立真实的职业环境。由于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基地每次接纳的学生数量有限,因此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切实保证校外实习基地数量能满足学习实习需要,可分阶段、分批次进行实习。鼓励学生承接设计项目,参加各类设计比赛,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四、改进“工作室教学模式”,建立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开展项目教学
从调查结果看,只有37%的学生认为“工作室教学模”式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60%的学生认为“项目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学习效果一般”,甚至还有3%的学生认为还不如传统的“教室”教学环境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工作室设施设备不全,没有达到仿真或全真的职业环境要求
工作室不能只是将课桌改为工作台,将黑板改为投影仪,还应配备相应的电脑、扫描仪、打印机及相关纸质或电子文献资料。
2.工作室管理不到位,没有专业老师进行组织管理,仍是一种管理员开门与关门的管理方式
工作室应该由专业老师和学生共同管理,增加工作室开放时间。工作室既是教学场所,也是完成设计项目的场所。
3.项目引入没有落到实处
一个没有设计项目的工作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室。系部应建立有效机制,加大项目引入力度,将工作室与企业紧密联合。工作室应该同时是学生的工作室、老师的工作室,也是企业的工作室。
五、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通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知识点及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的联系程度和互补性”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很好”和“好”的占41%;回答“一般”的占50%;有8%的学生认为“差”或“很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应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课程特点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课程实践性教学应与课程知识点、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紧密联系,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的要求。加强行业调查研究,掌握行业企业最新动态,了解用人单位需求,课程设置要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根据行业企业要求,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同时加强师资培训,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制度,专业教师至少要保证二年到企业挂职锻炼一次,时间在两个月左右。人才培养要能真正服务于企业,满足企业所需。
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开展互动教学、小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向双向沟通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小组教学”的模式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式、互动性教与学的平台。“小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设计企业的日常管理方式,即依据项目来组织团队进行设计,这对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小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精神得到训练。老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在教学设计上,改以往的作业布置方式为任务驱动方式,用任务书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解为一个或数个项目,并针对相应职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入真实项目开展教学。此外,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竞赛也可以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
艺术设计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提出了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与模式的一些改革观点,希望能对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研究与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数字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类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XJD8Q2CDDJ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一、改革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切实加强项目教学,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根据对部分艺术设计院(系)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真正采用“企业真实项目”的仅占18%,实践性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仍为“教师给出”(41%)和“根据教学要求由学生自己拟定”(36%),二者相加达到77%。“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比例过低。
项目教学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难以全面开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学校关于项目教学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引入项目到课堂的积极性不够。因此,学院应建立项目教学的精细管理机制,各系部应建立由教研室、骨干老师、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项目教学工作小组,每学期之初根据专业课程安排,制定相应项目教学计划。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完善工作室设备,一方面鼓励教师引入项目,建立项目教学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将项目教学与教师考核挂钩。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课程教学计划可根据项目教学要求进行调整,以适应企业对项目完成的时间要求。
二、改革毕业设计内容与方式
改单一的课题式的毕业设计为灵活多样的项目设计;改教师为主体的毕业设计考核方式为行业企业参与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邀请企业设计师带项目参与到毕业设计之中;鼓励团队合作进行毕业设计。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真实项目”的毕业设计仅为36%,“已完成项目的假设再现”和“模拟项目”占到了52%。
学生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前奏,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与学生就业同等重要。传统的毕业设计是教师布置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调研、查找资料、完成设计。这样的毕业设计有局限性,职业针对性不强。毕业设计一方面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专业素质、团队协作精神的检验,因此应鼓励学生组成团队进行项目设计,可以由企业设计师带项目参与到学生毕业设计之中,所以,应建立起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考核模式。
三、建立并优化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的支持力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36%的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过社会实践项目,21%的学生在校期间完全没有参与过社会设计项目。在学生参与老师设计项目方面,42%的学生参与过老师设计项目,39%的学生完全没有参与过老师的设计项目。
实践性教学平台分校内和校外二部分,校内以项目工作室为主体,除教学用工作室外,各教研室可以尝试以公司化模式进行运作,加大设备投入,建立真实的职业环境。由于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基地每次接纳的学生数量有限,因此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切实保证校外实习基地数量能满足学习实习需要,可分阶段、分批次进行实习。鼓励学生承接设计项目,参加各类设计比赛,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四、改进“工作室教学模式”,建立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开展项目教学
从调查结果看,只有37%的学生认为“工作室教学模”式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60%的学生认为“项目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学习效果一般”,甚至还有3%的学生认为还不如传统的“教室”教学环境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工作室设施设备不全,没有达到仿真或全真的职业环境要求
工作室不能只是将课桌改为工作台,将黑板改为投影仪,还应配备相应的电脑、扫描仪、打印机及相关纸质或电子文献资料。
2.工作室管理不到位,没有专业老师进行组织管理,仍是一种管理员开门与关门的管理方式
工作室应该由专业老师和学生共同管理,增加工作室开放时间。工作室既是教学场所,也是完成设计项目的场所。
3.项目引入没有落到实处
一个没有设计项目的工作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室。系部应建立有效机制,加大项目引入力度,将工作室与企业紧密联合。工作室应该同时是学生的工作室、老师的工作室,也是企业的工作室。
五、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通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知识点及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的联系程度和互补性”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很好”和“好”的占41%;回答“一般”的占50%;有8%的学生认为“差”或“很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应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课程特点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课程实践性教学应与课程知识点、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紧密联系,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的要求。加强行业调查研究,掌握行业企业最新动态,了解用人单位需求,课程设置要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根据行业企业要求,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同时加强师资培训,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制度,专业教师至少要保证二年到企业挂职锻炼一次,时间在两个月左右。人才培养要能真正服务于企业,满足企业所需。
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开展互动教学、小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向双向沟通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小组教学”的模式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式、互动性教与学的平台。“小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设计企业的日常管理方式,即依据项目来组织团队进行设计,这对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小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精神得到训练。老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在教学设计上,改以往的作业布置方式为任务驱动方式,用任务书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解为一个或数个项目,并针对相应职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入真实项目开展教学。此外,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竞赛也可以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
艺术设计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提出了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与模式的一些改革观点,希望能对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研究与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数字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类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XJD8Q2CDDJ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