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毛泽东家乡的父母官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老百姓一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毛泽东从家乡亲友们那里知道湘潭县委书记是个大个子的北方人,
  比自己小28岁,工作扎实。
  他要见见自己家乡的父母官,当面考察
  1949年6月,华国锋随大军南下,到湖南湘阴县任县委书记、地委委员。种种工作千头万绪,到底从哪里抓起?华国锋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思路:分清主次,民生为上。华国锋提炼“干部下乡的三条铁规定”:第一,到农民家里,坐凳子不吹灰;第二,群众做饭时,要帮助烧火;第三,吃饭时要和住户拉家常,不能吃“哑巴”饭。
  初到湘阴,华国锋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思路
  1949年6月,华国锋随同南下大军渡过长江。7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岳阳、醴陵,前锋抵达长沙近郊,7月22日,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湖南人民的革命浪潮中宣布起义,湘北和平解放。
  8月2日,华国锋带领的南下工作队驻湘阴工作组在与人民解放军125师475团1营的战士们会合之后,从岳阳乘船抵达湘阴县城外的乌龙咀。根据组织的安排,华国锋担任湘阴县解放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县武装大队政委。
  尽管此时国民党湘阴县政府已经宣布起义欢迎解放军,但华国锋为了谨慎起见,还是决定先派出部分干部和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进城与在城内的地下党接头确认情况。
  在确认一切顺利之后,华国锋率领军政干部和解放军战士整队进入湘阴县城。乡亲们听说解放军进城,自发地列队迎接,张挂彩旗、鸣放鞭炮。华国锋和前来欢迎的群众代表们一一握手致谢,心里却压上了一副重担:老百姓这样欢迎我们,我们一定要代表党好好干出一番事业,让湘阴县改天换地。
  当时的湘阴县,满目疮痍,百废待兴。1949年初垂死挣扎的国民党反动派败退到长江以南时,在湘阴大肆抓丁征粮补充兵力,搞得鸡飞狗跳。更加不妙的是,当年因受洪水袭击,湖泊星罗棋布的湘阴大批耕地被冲毁,加之血吸虫的危害,饥民成群。同时,县城里还有一批潜伏下来的国民党特务伺机破坏,县城外的山里还有一群为非作歹的土匪,随时威胁着新生县政权的稳定。
  群众的生活、生产的恢复、湘阴县党政机关的建设、反特剿匪工作的展开,此外还要征粮支援进军大西南的二野大军,种种工作千头万绪,到底从哪里抓起?华国锋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思路:分清主次,民生为上。
  湘阴解放的第二天,华国锋就主持召开军民大会,宣布正式成立党的湘阴县政府,第三天,他又召开县委第一次会议,分设五个党的基层办事处,所有办事处工作人员一律军事化管理,限8月10日前到岗履职。
  所有国民党县政府的基层组织先维持不变(由于他们最了解当地情况),协助黨组织处理政权交接工作,年轻能干者留用,立即分头开设救济点,收容难民。通过民主决策,集思广益,县政府先拨付粮食,募集灾民,与解放军一道协助群众对已经冲毁的农田进行抢救性补种。成立湘阴县公安局和县民兵大队,重点打击潜伏的敌特势力,随时准备应付可能的土匪骚扰。
  新政府举措一出,民心大定,同时也争取了原先持观望态度的部分国民党基层工作人员,与新政府合力稳定局势,恢复生产。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湘阴当地的局面很快就打开了,支前、建政、剿匪、救灾、土改、生产等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和老百姓一起,就要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华国锋忙着工作,经常下乡,很少回家。1949年10月下旬,华国锋和警卫员裴红明迎着丝丝寒意,一前一后行走在和丰垸。走着走着,华国锋弯腰钻进了一座矮小破烂的棚子。棚内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正蹲在临时建的土灶前生火。
  “你是?”中年男人问道。
  “这位是县委的华政委,是到和丰垸来看灾情的。”裴红明赶紧说。
  “哦,是华政委啊!快请坐,快请坐。”中年男人急忙站起来让座。
  棚子里只有一条脏兮兮的旧木凳。华国锋一转身正要坐下去时,裴红明却拦着要去吹。华国锋冲他瞪眼睛,裴红明赶紧退了回来。随后,华国锋并没有再去坐凳子,干脆走到灶前,对中年男子说:“老乡,我来给你烧火吧!”“不,不,不。那怎么行!”中年男子不肯。“没关系,没关系。我也好随便了解些情况。”华国锋一再坚持,中年男子只好让出地方。华国锋一屁股便坐到了地上,一边加柴吹火,一边与中年男子拉起了家常。
  “老乡,你家里几口人啊?”
  “老少共7口。”
  “住在这里多少年了?”
  “听祖上说,清朝嘉庆初年从江西迁到这里的。”
  正聊着,一只猪崽“哼哼”叫了几声,从床底钻了出来。“老乡,你这头猪崽养得不错嘛!”华国锋伸手摸了一下小猪,对中年男子说。
  “嗯,不发大水倒垸子才好,不然一头都保不住了。”中年男子叹息着说。
  接过中年男子的话头,华国锋又详细问起了水灾的情况,比如堤垸倒溃情况,有多少人逃荒去了,有多少人缺粮,如何尽快把堤防垸修好等等。华国锋一边细心听着,一边向灶膛里加芦苇。芦柴潮湿,难得烧燃,他就随手拿起吹火筒吹,吹得灶膛内风声呼呼,芦柴也毕毕剥剥作响。
  回到县城后,华国锋语重心长地对裴红明说:“以后到贫雇农家去,没有凳子就坐地,有凳子也不要去吹灰打灰,一吹一打就把我们与群众的感情吹掉打散了。吃饭、喝茶也一样,群众能吃能用的,我们也应该能吃能用,不能有反常表现。吃饭时,也不要吃‘哑巴’饭,要多与群众交流。饭前饭后空闲时间内,不要拿着书报看,要帮群众做点什么事。没有得到农家人同意,不要去乱动人家的东西……”
  后来,华国锋把这一指导思想提炼成“干部下乡的三条铁规定”:第一,到农民家里,坐凳子不吹灰;第二,群众做饭时,要帮助烧火;第三,吃饭时要和住户拉家常,不能吃“哑巴”饭。正是这三条规定,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作为湘阴县最大的“官”,华国锋身体力行,带领全县干部一起了解水情,修复堤垸,发放粮食、尽快恢复洪水造成的损害,他常说一句话:“和老百姓一起,就要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1955年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1951年7月,华国锋调到湘潭县任县委书记兼县人民武装部政委,这年他30岁。湘潭是毛泽东的故乡。这是个山区县,公路很少,多是独轮车走的羊肠小道。他跑遍了湘潭县的每一个村子。
  在这里,至今仍流传着华国锋和三个孤儿的故事。华国锋到任湘潭县委书记才一个月,便在湘潭医院门口见到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华国锋把这个小女孩收留,请县招待所负责照料。接着,在这年10月、12月,华国锋又收留了在湘潭街上遇见的另两个孤儿。华国锋分别为这三个9岁、8岁、3岁的小女孩取名华平、华清、华湘。其中,华清、华湘都双目失明。华国锋决定由政府拨款抚养三个孤儿,并托付湘潭县招待所的职工刘秀英照料,而他自己仍不断关心这三个孤儿。后来,这三个孩子都相继成人,结婚成家。
  1952年10月,华国锋任湘潭地委副书记兼湘潭县委书记,兼任专员,两年后任地委书记。他深入工厂、农村、街道调查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他发现湘潭地区的工商业发展条件尚不成熟,搞经济不能全靠工商业,还是得回归农业。湘潭历来都是鱼米之乡,必须尽快发展农业合作化,把当地的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加强本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和抗风险能力。
  1954年初,华国锋领导的湘潭地委和乡亲们建立了湖南第一个高级农业化合作社——洞庭围高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当时高级社所实行的包产、包工和超产奖励制度对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华国锋亲自蹲点的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冲,合作社的发展更加迅速。
  到了1955年3月,湖南全省的农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2000个,其中湘潭地区占40%以上,当毛泽东收到韶山的乡亲们来信汇报农业合作社的迅猛发展时极为高兴,他在回信中写道:“韶山乡政府各同志,给我的信收到,互助合作大有发展,我极为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华国锋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1955年7月,地点为长沙。当时毛泽东召见了四个人,其他三个人是省委副书记谭余保,省委常委胡继宗、徐启文,只有他是地委书记。他向毛泽东汇报了洞庭湖区防治血吸虫的情况。
  毛泽东从家乡亲友们那里知道湘潭县委书记是个大个子的北方人,比自己小28岁,工作扎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要见见自己家乡的父母官,当面考察。这年,华国锋34岁,但参加革命已近20年。见毛泽东时,华国锋身穿半旧的中山装,脚穿一双圆口布鞋,讲起话来不慌不忙,有条有理。毛泽东一连问了几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对答如流。毛泽东对他的汇报表示满意。
  1955年9月底,华国锋到北京,第一次在国庆节观看了阅兵、游行。10月4日七届六中全会开幕,会议开了7天,华国锋应邀对湘潭地区农业合作化开展的经验向参会的代表进行了介绍。这是华国锋第一次列席中央全会。
  毛泽东提名,38岁的华国锋任湖南省委常委
  1956年1月初,毛泽东到长沙,检查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展的情况。华国锋作为湘潭地委书记,参加了座谈会。
  1956年6月,华国锋调任湖南省人委文教办公室主任、省委委员。1957年8月调到省委任统战部长。1958年7月任副省长,在副省长中排列第五。他到省里工作后见毛泽东的机会就更多了。
  毛澤东多次和华国锋谈话,知道他实干、工作细致,是个老实人,1959年庐山会议后,提名他为湖南省委常委、书记处书记。华国锋当时只有38岁,在全国省委领导中也是年轻的。
  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时,湖南省委已在各地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华国锋没有汇报社教运动情况,也没有汇报社教运动揭发出来的地富破坏情况和干部被腐蚀的情况,而是如实反映了“大跃进”、人民公社中“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带来的危害。毛泽东肯定华国锋的求实作风和实干精神。他说:“华国锋是个老实人。”毛泽东的这个评价一直保持到他逝世,这也是他最后选择华国锋的一个重要原因。
  1964年9月,华国锋当选为湖南省副省长。由于省长程潜长期住在北京,华国锋挑起了省政府工作的重担。在湖南省领导岗位上,华国锋为全省多方面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重视抓农业生产,特别是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持兴修了洞庭湖排涝、韶山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他还支持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项目,对促进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实现我国水稻生产重大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1971年初,华国锋离开湖南,到中央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华国锋平时很少出门,不愿兴师动众,给别人带来不便。但一年中有两天,华国锋是一定要出门的。一是毛泽东的诞辰:12月26日;另一天是毛泽东的忌日:9月9日。他会带着家属和工作人员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并且要亲自喊行礼令:“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这个传统,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改变。
  (责编/黄梦怡 责校/陈小婷 来源/《华国锋:“当领导的难道就不要深入一线了吗?”》,纪红建/文,《新湘评论》2015年第7期;《毛泽东为何选择他接班——华国锋:风雨人生路》,李海文/文,《文史参考》2011年第15期;《政坛“黑马”华国锋是如何一跃成为“英明领袖”的?》,叶永烈/文,人民网2012年5月8日等)
其他文献
又饥又渴又累的宋时轮实在支撑不住了,  拔出几个红薯大口生吃。从树林里钻出一个手持猎枪的中年男子,  喊道:“谁在偷吃我的红薯?”   宋时轮(1907-1991),原名宋际尧,湖南醴陵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9兵团司令员和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1年病逝,享年84
期刊
“踹稳了脚跟做人,拿很好的心肠待人,大家力争上游,一个个携手向着共同的大道上走”  黄炎培100多年前提出的关于家庭建设的主张,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父母都在人生壮年去世,这成为黄炎培心中的一个阴影。后来,他先后和两位夫人生了十六个子女(三个早夭)。人丁兴旺,儿孙绕膝,黄炎培自撰了一副对联:“勿忘孤苦出身,看诸儿绕膝相依,已较我少年有福;切莫奢华过甚,听到处向隅而泣,试问你独乐何心。”  黄
期刊
前清举人,辛亥元老,  北洋两辞教育总长而埋头办学数十年,  抗日烽火中创建民盟,1949年出任政务院副总理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号楚南。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盟和民建两大民主党派的创始人和首任主席。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轻工业部部长、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黄
期刊
日军侵占沈阳的当天,中共满州省委随即遭破坏,  省委一大批重要干部被捕,阮啸仙因外出执行任务幸而走脱。  他决定只身冒险潜回上海,向党中央请示下一步的工作   阮啸仙(1898-1935),广东河源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广东青年运动的先驱,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第一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人民审计制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1935年牺牲,时年37岁。  1931年
期刊
刘伯承三请手下败将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刘伯承任院长兼政治委员。为请昔日的手下败将陈颐鼎出任教员,刘伯承曾“三顾茅庐”。  第一次是陈颐鼎家中。一阵寒暄后,刘伯承直奔主题,请他出任学院教员。陈颐鼎说:“敝人是解放军的手下败将,没有什么本事。”刘伯承说:“陈先生,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教员也有,但不够用,还要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才行。”  两天后,刘伯承和秘书第二
期刊
“郡县治,天下安”,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90年前,邓小平在瑞金担任县委书记;70多年前,华国锋在湘阴担任县委书记;30多年前,习近平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虽然县委书记的这段经历在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不算长,但在当地人民的心里,永远镌刻着这三位年轻“老书记”的身影。他们当年是如何当县委书记的呢?  史有古训“郡县治,天下安”。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
期刊
李先念(1909-1992),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曾任国家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1992年逝世,享年83岁。  1992年6月11日,正在住院的李先念交代妻子林佳楣:“将来我的后事要节俭,一切按中央规定办。我只有一个请求:把我的骨灰撒到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  沉思
期刊
王政柱有“金身将军”之称,是毛泽东“枣园的老朋友”,彭德怀多年的得力助手,与习仲勋有超过30年的情谊,在5位元帅身边工作过。王政柱的儿子王延称延安是自己真正的故乡,他沐浴着延安精神长大。“军魂”,是王政柱一生写下的最后两个字。他对儿子说:“我把这两个字留给你,是要你永远有灵魂,永远不要忘本,永远记住自己的根!”  “顾了大家,舍了小家”  1915年10月15日,王政柱出生于湖北麻城。王政柱兄弟姐
期刊
“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我们可以牺牲一切,甚至生命。  没有钱,就先把我的房子和地卖了吧。”  一个富裕的家庭,一夜之间在镇上没有了立足之地   刘仲莹(1911-1938),山东莱芜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东省莱芜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山东省工委书记。1938年病逝,时年27岁。  1936年4月,刘仲莹怀着对家人的无限愧疚之情,再次踏上了外出找党的漫漫征程。  他先是到了济南,后
期刊
“延安是我真正的故乡”  “军魂”,这是父亲一生写下的最后两个字。  他对我说:“我把这两个字留给你,是要你永远有灵魂,永远不要忘本,永远记住自己的根!”  王政柱长子王延和延安有着解不开的缘分。作为开国少将王政柱之子,他从小随父母在战火纷飞中辗转,随新中国一起长大。  王延说:“我父亲的一生、我的一生都和中国共产党、我们国家的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延安的这段特殊岁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