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由你动情由你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课哪得“轻”如许?为有媒体活水来。
  课堂是教师、教材、学生、媒体大融合的空间。教师是学习的催化剂,教材是学习的指挥棒,学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媒体是学习的源头活水。多媒体以其能创造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的优点,使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学生的学如鱼得水。
  一、渲染气氛,激发情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在教师轻轻点击鼠标的时候,无声的语言转化为生动逼真的画面、栩栩如生的形象、婉转动听的语音……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因此而集中起来,他们在专注地享受着多媒体所带来的美。这是师生情与情的交流,这是视觉、听觉、感觉的完美结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迫不及待地变为“我想学”。
  例如,《赶海》这一课的教学,先在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以渲染气氛;上课伊始,先放映一段大海的录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美。在这种境界中,大海的颜色、浪花、胸怀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带着对大海的这份神秘的渴望,学生学起来自然积极、主动。在重点讲第三自然段时,我把它做成了动画的形式,演示给学生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这样,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认真地读、仔细地想,去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
  二、突破时空,增加容量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多媒体能打破时空限制,将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极大地增加课堂上的信息容量。
  在教学《游子吟》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妈妈的吻》,衬托视频资料。视频由“母鸡觅食”“老燕喂小燕” “母亲哺乳婴儿”“妈妈关爱孩子”的画面构成;课中穿插了《三字经》有关片段、名人警句等。过去需要三个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在这一课时里顺利完成,而且效果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有了多媒体这个展示平台的帮助,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和质量。在教学《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片,让学生对《海底世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了解欣赏了海底美丽、神奇的景象,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海底世界的神秘陡然增添了几分魅力,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习时他们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三、感悟语境,放飞想象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可以给平凡的课堂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多媒体在展现课文情境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以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这课时,学生对课文描述的庐山云雾景色,在头脑中不能较好地想象出来。这时,我播放关于庐山云雾的录像,学生一下子就来了灵感,从而为帮助学生说一说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提供了很好的语言环境。学生想象大胆丰富,把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情境交融,拓展思维
  多媒体的适时出现,使文本多了几分迷人的色彩。学生的思维在这种光环的映照下也不断得到拓展,他们努力让自己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并抓住一瞬间灵感的闪现进行深度思考。例如,《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描写了北大荒秋天迷人的景色,流淌着自然美和个性美。教学时,我先课件出示一碧如洗的天空。当学生读好了流云变换的句子时,我说:老师要变魔术啦。接着,利用多媒体,让多姿多彩的流云隆重出场。学生们纷纷惊奇地喊着:哇,一道银灰,一道血红,一道绛紫,真好看啊!随后,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开始给天空涂抹色彩:橘黄、桃红、葱绿、湛紫、湖蓝、碧绿、草绿……这样,孩子们把作者对流云的比喻也很快就理解了。
  电教媒体的适时使用,使学生停下匆匆的脚步,用心去欣赏自然赋予的美丽,让语文课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难点简化,开发智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得到陶冶和熏陶。孩子们十分喜爱小动物,也爱听童话故事。苏版教国标教材中有不少描写小动物的课文,如《小鹰学飞》、《青蛙看海》、《小动物过冬》等。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理解语句有一定难度,学习起来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能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相当于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使学生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入,无形之中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语文课堂承载着一份生命的张力,孕育着一份生命的希望。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当、适量的绽放异彩,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放飞孩子的想象力,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随文识字教学是有别于传统识字教学的一种识字教学法,是指将文字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教师由文入手,进行引导,带领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并识记文字的方法。随文识字重在为学生搭建感悟平台,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低年级随文识字字感培养的策略。  一、教育无痕,自然引入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低年段学生来说,识字教学更要做到教育无痕,自然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复习是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把经常复习当作是一种乐趣。当下,许多农村学生反而对复习课产生畏惧情绪。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授课教师没有抓住复习课的特点进行教学,热衷于“大炼钢铁”,把复习课上成了练习课、讲评课,结果是高投入、低产出,适得其反。  效果良好的复习课就像一块经过雕琢的美玉,除了提高自身的“含金量”——帮助学生提炼、掌握知识,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摘 要]目前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存在无趣低效,甚至无效等现象。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就汪媛老师的教学课例《猴子种果树》进行辩论,主题是“让低段的识字写字教学变得有趣有效起来”。正反双方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辩论,不仅使教师的培训变得富有活力、充满魅力,更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关键词]识字写字 有效有趣 辩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
审美是人类观照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是人们根据自身要求对社会客观存在作出的能动反应。写作是人类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呈现的一种能动性活动。两者都是以意向与情感为核心对客观世界作出主观反应的生命活动,因此,两者存在质的统一。当不同的审美取向投射于写作活动时,作文的内容情感、言语构造也会呈现不同的审美形态。本文试图以审美的视角来观照习作教学,探寻习作教学的方法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在小学低、中段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字,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如此大的识字量,怎样让学生扎实的掌握,是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对识字方法、识字途径、识字评价标准等进行研究,试图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使识字总量稳步上升。  一、拓展识字方法的研究  在识字教学中,多种识字方法的运用,可以大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学古诗词,要根据它节奏感强、情感深厚、形象生动和意蕴丰富等特点,让学生打节奏、想象、表演、吟唱等,读出它的韵味、画面和情感等,使学生感受到诗词文化的美,并把它传承下去。  [关键词]古诗词 文化 实践 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6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古诗词
不知从何时起,小学作文被人们冠以“假大空”的“美名”,有不少人宣称“人生第一次撒谎从写作文开始”。“假大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作文,提升他们的习作素养?  一、久治不愈的三大顽疾  (一)假——难以忽略的道德判定  前段时间,上海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的题目时,答“我不会让梨”。老师给了一个大大的红叉。不少人批判老师思路
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感情真实,语句通顺;写完以后自己读一读,不满意的地方认真改一改。  评价过程  一、展示例文:《丢手帕真有趣》  今天上午,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体育课——老师教我们玩丢手帕的游戏。  老师先让同学们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再让体育委员李刚出来丢手帕。我以前从未玩过这种游戏,同学们也很好奇。李刚绕着圆圈跑了几圈,不知什么时候把手帕丢到了我的背后,我还一点儿也不知道,正高
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唉,公开课上过之后,还得再补上一课。”我很纳闷,费尽心思、精心设计的一堂公开课,为什么让我们许多教师不喜欢?怎么样的课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深得学生的喜欢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着的问题。于是,我常常在平行班中进行不断尝试,觉得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很有意义。我执教了好多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每一次我都会有一种新鲜的感觉。由于学生
[摘 要]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层次的限制,接受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较低。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去精心运筹,让抽象变具体,让深奥变浅显,让亘古在眼前,这样使学生走进课文,轻松地学到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教学设计 低年级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64  低年级学生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