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团队,就是为了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以相对稳定的组织关系结合的人群。团队学习则是为了发展团队成员整体协作及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其主要内容有团队的内部协调、讨论和研究。合理的团队学习可以更有效地建立团队共同愿景,只有团队培育了共同愿景,团队成员之间才能达到有效的学习。同时,团队学习也是建立在“自我超越”之上的,只有个体的不断提高才能让团队持续发展。我校从2004年秋季开始着手改变学校教学的管理模式,引入团队学习的模式,利用校本教研来加强教师教学的团结协作,促进教师们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利用团队学习加强校本教研的管理”的研究。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组建校学习团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我校教师,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他们急于找到维持最基本教学的求生知识和能力,他们需要求助于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补充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观摩研究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教师观看观摩课,能学到很多经验,参加做观摩课又能很快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所以我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组建了校学习团队。一、二、三学年是课改学年,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知识容量大,信息密度高,很多问题需要教师们共同探讨、共同研究,所以我把一、二、三学年合成一个学习团队;四、五学年使用老教材,但也需要学习新课改精神,运用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并为一个学习团队;科任课教师组成一个学习团队。这样学校一共组成了三个学习团队。要求这三个团队利用每周三第一节课的时间轮流进行教学观摩,课后说课。传统的说课放在上课前,大多局限于操作性的教学程序,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互相分离,说课的质量不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也难以有效培养。我们将传统的“操作型说课”转变为“反思性说课”,要求教师说清: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及教师内心的真实体会与感受、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后改进的设想。这样,学校形成了“周周有课上,人人有课听,天天有反思”的浓厚的教学氛围。校学习团队的成立,为教师搭建了向有经验的教师不断学习的桥梁,也为他们提供了锻炼自己教学能力的舞台。在学习团队的合作中,教师们很快地成熟起来。
二、完善集体备课,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
集体备课是智慧的碰撞,资源的共享。教师参加集体备课能更直接的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校自开展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以来,对集体备课的模式进行探索,也把团队学习的模式引入集体备课中,制定的五点制度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1.主备“择长制”:备课组分配主备教师,根据教师的特长来确定,谁擅长语文,谁就备语文,谁擅长数学,谁就备数学,做到择其长,从而使教师的“长处”无形中,变成教师共同的“长处”。
2.骨干“带头制”:每个备课组都安排有骨干教师,在备课时,骨干教师要对知识结构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每一节课的基本技能进行细致地剖析,即骨干教师出路子,达到带动其他教师的作用,以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
3.“主任”監督制:在每个备课组都设有一名主任指导备课。主任必须参加集体备课并行点拨,记录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亮点,促使每位教师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好的经验和方法,使教师之间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4.备课“亮点制”:集体讨论是集体备课过程中最难控制的环节。我们提出了“二二”模式,即每位教师在听完中心发言人说课以后,必须围绕说课内容作出“两点肯定”,提出“两点建设性意见”。
以上这些做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学校的一批教学新秀如王倩、康宁、刘小溪等迅速成长起来。
三、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
(一)教师资源。学校的优秀教师是学校宝贵的资源。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注意发挥校内名师的教学引领作用,使他们的课堂变成培训的场所。我校有各级骨干教师16人,为了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我们要求他们每人每学期至少做一节观摩课。受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及高校培养研究生方式的启发,我校对新教师实行学徒制培训。即指定师德修养好、教学经验丰富、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教学骨干为指导教师,导师针对新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分阶段的培养计划,着重在教学实践中予以精心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实现经验型向理论型,从模仿型向创造型转化。这样大大缩短新教师熟悉教学常规,教学过程的周期。在年轻教师中,我们还开展了以能者为师,互相学习、互相为师的拜师活动。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师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网络资源。网络、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不仅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教学工具、学习工具与管理工具,而且成为人类思想及思维的延伸、扩展和直接表达。我们微机室全天为老师开放。教师通过网上了解教育信息等方法来了解教改动态、课改要求,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从而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育科研能力。
“路漫漫兮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教研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这一宗旨,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使学校的教师更好地发展自我,创新自我,让教师能不断体验成功,体验成长。
一、组建校学习团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我校教师,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他们急于找到维持最基本教学的求生知识和能力,他们需要求助于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补充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观摩研究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教师观看观摩课,能学到很多经验,参加做观摩课又能很快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所以我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组建了校学习团队。一、二、三学年是课改学年,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知识容量大,信息密度高,很多问题需要教师们共同探讨、共同研究,所以我把一、二、三学年合成一个学习团队;四、五学年使用老教材,但也需要学习新课改精神,运用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并为一个学习团队;科任课教师组成一个学习团队。这样学校一共组成了三个学习团队。要求这三个团队利用每周三第一节课的时间轮流进行教学观摩,课后说课。传统的说课放在上课前,大多局限于操作性的教学程序,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互相分离,说课的质量不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也难以有效培养。我们将传统的“操作型说课”转变为“反思性说课”,要求教师说清: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及教师内心的真实体会与感受、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后改进的设想。这样,学校形成了“周周有课上,人人有课听,天天有反思”的浓厚的教学氛围。校学习团队的成立,为教师搭建了向有经验的教师不断学习的桥梁,也为他们提供了锻炼自己教学能力的舞台。在学习团队的合作中,教师们很快地成熟起来。
二、完善集体备课,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
集体备课是智慧的碰撞,资源的共享。教师参加集体备课能更直接的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校自开展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以来,对集体备课的模式进行探索,也把团队学习的模式引入集体备课中,制定的五点制度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1.主备“择长制”:备课组分配主备教师,根据教师的特长来确定,谁擅长语文,谁就备语文,谁擅长数学,谁就备数学,做到择其长,从而使教师的“长处”无形中,变成教师共同的“长处”。
2.骨干“带头制”:每个备课组都安排有骨干教师,在备课时,骨干教师要对知识结构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每一节课的基本技能进行细致地剖析,即骨干教师出路子,达到带动其他教师的作用,以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
3.“主任”監督制:在每个备课组都设有一名主任指导备课。主任必须参加集体备课并行点拨,记录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亮点,促使每位教师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好的经验和方法,使教师之间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4.备课“亮点制”:集体讨论是集体备课过程中最难控制的环节。我们提出了“二二”模式,即每位教师在听完中心发言人说课以后,必须围绕说课内容作出“两点肯定”,提出“两点建设性意见”。
以上这些做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学校的一批教学新秀如王倩、康宁、刘小溪等迅速成长起来。
三、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
(一)教师资源。学校的优秀教师是学校宝贵的资源。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注意发挥校内名师的教学引领作用,使他们的课堂变成培训的场所。我校有各级骨干教师16人,为了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我们要求他们每人每学期至少做一节观摩课。受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及高校培养研究生方式的启发,我校对新教师实行学徒制培训。即指定师德修养好、教学经验丰富、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教学骨干为指导教师,导师针对新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分阶段的培养计划,着重在教学实践中予以精心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实现经验型向理论型,从模仿型向创造型转化。这样大大缩短新教师熟悉教学常规,教学过程的周期。在年轻教师中,我们还开展了以能者为师,互相学习、互相为师的拜师活动。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师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网络资源。网络、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不仅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教学工具、学习工具与管理工具,而且成为人类思想及思维的延伸、扩展和直接表达。我们微机室全天为老师开放。教师通过网上了解教育信息等方法来了解教改动态、课改要求,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从而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育科研能力。
“路漫漫兮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教研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这一宗旨,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使学校的教师更好地发展自我,创新自我,让教师能不断体验成功,体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