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波特竞争力模型入手,分析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竞争结构,可以看出我国移动行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移动运营商数量少、产品差异化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市场进入、退出机制不够完善,创新能力不足。所以应通过健全市场进入、退出机制等来优化市场结构,从而促进整个市场能长期持续发展。
关键词:波特竞争力模型 移动通信行业竞争结构
中图分类号:F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7-053-02
回顾我国移动电话发展的十多年历程,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世人瞩目,它的发展史是超常规、成倍数、跳跃式的发展史。2006年底全国移动的用户总数突破4亿户,其收益也日益增长,其中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单个企业的用户数达2,5亿左右。在过去整个移动通信市场是个垄断市场结构,自政府扶持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的发展以来,整个市场又形成了寡头垄断竞争结构。本文通过应用波特模型对我国移动市场中的五利,竞争力量进行分析,对它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所应该采取的竞争策略,以及各种竞争力量之间竞合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结构现状
依据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分析产业竞争结构的模型,得出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存在五种竞争力量,因此,可以构建出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结构的分析框架。
1 现有竞争者的分析。目前,虽然中国有几大电信运营商,但获得许可经营移动通信服务业务的只有两家运营商,就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至今,整个市场中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成为两家最主要的竞争者。
中国移动是当前移动通信市场的主导者,占有66%的用户市场份额,与中国联通相比,中国移动在用户、业务、品牌上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在传输、接入网络上还存在一定的劣势,这种劣势将直接影响未来的业务开展和用户捆绑等,削弱中国移动在宽带接入等市场的竞争力。而中国联通的优势比如CDMA网络升级速度较快,在3G竞争中的投入相对较少,这为中国联通争取竞争时间、抢先占领市场提供了机遇。
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1)国外潜在进入者的威胁逐步加大。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移动通信行业拥有最大的客户群。随着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我国移动通信行业也E对外开放,很多国外移动运营商都瞄准了中国市场。按照WTO协议,在移动话音和数据服务领域外资占股份比例最高只能达到49%而不能独立运营。随着3G技术的发展,外资将会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国内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2)国内潜在进入者逐步渗透。我国移动通信行业是一个高额利润的行业,国内的电信、网通运营商都希望并在极力争取获得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经营许可证。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和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网通)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单纯的移动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电信和网通的“固定+宽带+移动”的捆绑销售吸引了很多的客户。二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电信和网通的竞争优势逐步提高。三是电信和网通在营销人才上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些都能增强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中国电信将有望成为最有成长潜力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并且随着未来3G技术的发展,外资将进入国内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从而会形成竞争多元化模式。
3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对于我国移动通信行业来说其主要的替代品是小灵通。替代品威胁主要由替代经济性,即相对价值/价格决定。移动通信产品的相对价格包括网络投资、资费、终端价格三项,相对价值可以分解为业务种类和功能、性能、通信质量等多方面。小灵通相对移动具有辐射小、资费水平低、在网络覆盖范围内,通话清晰等优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小灵通性价比较高,在以后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性价比的优势。
4 客户的议价能力分析。买方群体的侃价能力是一个产业潜在盈利能力的关键性力量之一。产业中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顾客,不同细分市场上顾客的侃价能力是不同的。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购买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即中国移动通信的用户。在话音业务上用户的侃价能力会增强。主要是由于当用户在选择新技术的网络时,购买新手机的成本是客户转网的主要障碍,而手机补贴则解决了这一障碍。另一方面用户在换号码时携带业务的开展,使得用户的换号成本大大降低。这些有利于用户提高侃价能力。
5 设备供应商的侃价能力分析。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供应者主要是设备制造商。在市场上竞争日益加剧,整个市场的利润趋向于平均化,利润并不是说仅仅为一个企业所拥有,它在供应商、运营商等之间相互分配,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这些都造成了移动运营商成本上升、市场空间比较难以拓展,设备制造商的生产能力提高、技术更新换代加快等,这样会使得移动在运营成本上大大提高。所有这些对我国移动通信的运营商的获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主要表现为客户的议价能力逐步提高,国内和国外潜在进入者威胁和替代品威胁也逐步增强,这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加快移动通信市场服务的创新,为我国移动通信公司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移动运营商数量少、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移动通信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高、产品基本同质等。
1 移动运营商数量少。运营商数量是政策和市场综合作用的产物,如果受到严格管制,数量就会少一些;如果竞争度高,数量就会多一些。确定发放的移动通信经营许可证的数量不仅仅要考虑技术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竞争、规模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移动通信市场具有巨大的用户资源,然而在我国经营移动业务的运营商只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从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来看仅两家的移动通信业务运营商是比较少的。
2 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产品差异化是指产业内相互竞争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之间替代的不完全性。产品差异化的存在,决定了在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其市场分割是不均等的,而且不论是同一价格,还是不同价格,差别市场的企业市场份额都不相同。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中,各运营商的产品、服务、技术、营销、品牌等方面差异化程度都比较低,所以对它们来说竞争程度也有所增加。
三、优化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结构的对策
1 健全市场进入、退出机制。在进入移动通信领域方面,如果存在多家运营商市场将得到充分竞争。从而促进各运营商提高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推进业务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以政府应立即发放第三张或第四张移动运营牌照给中国电信或中国网通或外国移动运营商,通过引入新的移动运营商,形成实力相当的对称竞争的市场格局。或者可以建立第三个专业的移动运营商。使之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形成竞争,比如,将CDMA和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分离出来的小灵通进行合并。主要经营移动业务。这样不对称的竞争格局将会被打破,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
在退出移动通信领域方面,移动运营商在经营业务上投入成本很大,退出市场时其沉没成本很高。因此,政府应该建立一定的保障措施,降低运营商的沉没成本,从而使市场形成有效竞争。
2 加快创新步伐,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条件下,如果移动运营商所提供的产品没有太大差异的话,消费者首先考虑的就是价格。运营商便会从降价上人手,这样最终会造成他们之间的过度竞争,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所以政府应成立自主创新的专职监管部门,有利于推动移动运营商在产品上的创新。
(责编:吕 尚)
关键词:波特竞争力模型 移动通信行业竞争结构
中图分类号:F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7-053-02
回顾我国移动电话发展的十多年历程,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世人瞩目,它的发展史是超常规、成倍数、跳跃式的发展史。2006年底全国移动的用户总数突破4亿户,其收益也日益增长,其中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单个企业的用户数达2,5亿左右。在过去整个移动通信市场是个垄断市场结构,自政府扶持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的发展以来,整个市场又形成了寡头垄断竞争结构。本文通过应用波特模型对我国移动市场中的五利,竞争力量进行分析,对它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所应该采取的竞争策略,以及各种竞争力量之间竞合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结构现状
依据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分析产业竞争结构的模型,得出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存在五种竞争力量,因此,可以构建出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结构的分析框架。
1 现有竞争者的分析。目前,虽然中国有几大电信运营商,但获得许可经营移动通信服务业务的只有两家运营商,就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至今,整个市场中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成为两家最主要的竞争者。
中国移动是当前移动通信市场的主导者,占有66%的用户市场份额,与中国联通相比,中国移动在用户、业务、品牌上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在传输、接入网络上还存在一定的劣势,这种劣势将直接影响未来的业务开展和用户捆绑等,削弱中国移动在宽带接入等市场的竞争力。而中国联通的优势比如CDMA网络升级速度较快,在3G竞争中的投入相对较少,这为中国联通争取竞争时间、抢先占领市场提供了机遇。
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1)国外潜在进入者的威胁逐步加大。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移动通信行业拥有最大的客户群。随着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我国移动通信行业也E对外开放,很多国外移动运营商都瞄准了中国市场。按照WTO协议,在移动话音和数据服务领域外资占股份比例最高只能达到49%而不能独立运营。随着3G技术的发展,外资将会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国内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2)国内潜在进入者逐步渗透。我国移动通信行业是一个高额利润的行业,国内的电信、网通运营商都希望并在极力争取获得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经营许可证。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和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网通)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单纯的移动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电信和网通的“固定+宽带+移动”的捆绑销售吸引了很多的客户。二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电信和网通的竞争优势逐步提高。三是电信和网通在营销人才上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些都能增强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中国电信将有望成为最有成长潜力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并且随着未来3G技术的发展,外资将进入国内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从而会形成竞争多元化模式。
3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对于我国移动通信行业来说其主要的替代品是小灵通。替代品威胁主要由替代经济性,即相对价值/价格决定。移动通信产品的相对价格包括网络投资、资费、终端价格三项,相对价值可以分解为业务种类和功能、性能、通信质量等多方面。小灵通相对移动具有辐射小、资费水平低、在网络覆盖范围内,通话清晰等优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小灵通性价比较高,在以后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性价比的优势。
4 客户的议价能力分析。买方群体的侃价能力是一个产业潜在盈利能力的关键性力量之一。产业中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顾客,不同细分市场上顾客的侃价能力是不同的。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购买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即中国移动通信的用户。在话音业务上用户的侃价能力会增强。主要是由于当用户在选择新技术的网络时,购买新手机的成本是客户转网的主要障碍,而手机补贴则解决了这一障碍。另一方面用户在换号码时携带业务的开展,使得用户的换号成本大大降低。这些有利于用户提高侃价能力。
5 设备供应商的侃价能力分析。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供应者主要是设备制造商。在市场上竞争日益加剧,整个市场的利润趋向于平均化,利润并不是说仅仅为一个企业所拥有,它在供应商、运营商等之间相互分配,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这些都造成了移动运营商成本上升、市场空间比较难以拓展,设备制造商的生产能力提高、技术更新换代加快等,这样会使得移动在运营成本上大大提高。所有这些对我国移动通信的运营商的获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主要表现为客户的议价能力逐步提高,国内和国外潜在进入者威胁和替代品威胁也逐步增强,这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加快移动通信市场服务的创新,为我国移动通信公司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移动运营商数量少、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移动通信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高、产品基本同质等。
1 移动运营商数量少。运营商数量是政策和市场综合作用的产物,如果受到严格管制,数量就会少一些;如果竞争度高,数量就会多一些。确定发放的移动通信经营许可证的数量不仅仅要考虑技术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竞争、规模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移动通信市场具有巨大的用户资源,然而在我国经营移动业务的运营商只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从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来看仅两家的移动通信业务运营商是比较少的。
2 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产品差异化是指产业内相互竞争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之间替代的不完全性。产品差异化的存在,决定了在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其市场分割是不均等的,而且不论是同一价格,还是不同价格,差别市场的企业市场份额都不相同。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中,各运营商的产品、服务、技术、营销、品牌等方面差异化程度都比较低,所以对它们来说竞争程度也有所增加。
三、优化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结构的对策
1 健全市场进入、退出机制。在进入移动通信领域方面,如果存在多家运营商市场将得到充分竞争。从而促进各运营商提高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推进业务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以政府应立即发放第三张或第四张移动运营牌照给中国电信或中国网通或外国移动运营商,通过引入新的移动运营商,形成实力相当的对称竞争的市场格局。或者可以建立第三个专业的移动运营商。使之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形成竞争,比如,将CDMA和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分离出来的小灵通进行合并。主要经营移动业务。这样不对称的竞争格局将会被打破,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
在退出移动通信领域方面,移动运营商在经营业务上投入成本很大,退出市场时其沉没成本很高。因此,政府应该建立一定的保障措施,降低运营商的沉没成本,从而使市场形成有效竞争。
2 加快创新步伐,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条件下,如果移动运营商所提供的产品没有太大差异的话,消费者首先考虑的就是价格。运营商便会从降价上人手,这样最终会造成他们之间的过度竞争,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所以政府应成立自主创新的专职监管部门,有利于推动移动运营商在产品上的创新。
(责编:吕 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