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学”的视角看教育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zy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不愿学?巧妙牵引
  现象:不愿学
  在《树叶贴画》活动中,老师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小朋友们,美丽的金秋来临了,树叶们就要离开树妈妈了。只要风儿一吹,就会发生奇怪的事情……(老师引导幼儿做吹气动作,可见上树叶掉下来变成了孙悟空。)今天孙悟空就带领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树叶贴画……
  接着教师讲解如何用树叶贴画,但不一会儿,有些孩子便开始先行“创作”,有孩子说:这不是孙悟空,都是老师在说呢!
  解读:从现象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不愿意被老师牵强地引入学习的现实状况。面对孩子的“不愿学”,我们常会审视活动内容与儿童的认知特征是否相脱节,或反思活动的形式是否丰富多样,但是否想过从幼儿“疑问”处着手,进行有质量的思维牵引,以问题探究激发幼儿兴趣。
  策略:
  思维牵引——抓住有效教学的灵魂
  《回滚的玩具》这一活动中老师的做法:
  教师给孩子们看一个可乐瓶在斜坡上滚落的实验,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瓶子会滚下来?再看一个圆盘在斜坡上的情形,探索为什么圆盘没有滚落?启发孩子一起想象,怎样制作出一个滚动玩具,如何让滚动中的玩具变得更好看,更新奇……
  触发问题凸现
  看似平淡的小实验,却在不经意中紧紧抓住对幼儿思维概括与创造性的激发,在对话与“空白”中涌动着思维的激流。案例中引发幼儿兴趣的是什么?是有一定质量的思维牵引!当教师抛出问题时,会引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触发问题凸现,使幼儿思维“受阻”,引发认识上的冲突、反弹,并尝试提出自己的答案。思维的牵引,使思维渐行渐远,趋于深刻、广阔,让活动更有效。
  二、不会学?把握有与无的智慧
  现象:不会学
  老师教孩子们剪窗花时,首先出示窗花,问:“孩子们,瞧,这是什么?好看吗?”接着,老师开始示范步骤:看看老师怎样剪的,首先把一张方形的彩纸对折,再对折……(展示作品),孩子们亦步亦趋地跟着练习……
  不一会儿,教室里满是窗花,虽颜色迥异但式样却如出一辙,孩子们剪刀飞飞,但剪刀下却全无儿童本真灵性……
  解读:面对幼儿的“不会学”,我们常会反思教学的不足,而忽略对孩子学习空间的关注。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揉陶土做瓶、罐坛时,把里面弄成空心,才能装进东西。)遗憾的是,世人只爱其所“有”,却不知用其所“无”。这不仅仅是时间的矛盾,更因为“你都说了,还学什么”,堵塞了学习者亲身认识真理的道路。
  再看《回滚的玩具》这一活动中老师的做法:
  教师给孩子们看一个可乐瓶在斜坡上会滚落的实验,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瓶子会滚下来?再看一个圆盘在斜坡上的情形,探索为什么圆盘没有滚落?启发孩子一起想象,怎样制作出一个滚动玩具,又如何让滚动中的玩具变得更好看,更新奇……
  策略:教法退让——拓展有效教学的空间
  教学就像一只杯子,杯子的边薄,装的水才多,也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却学得少,这是杯子给我们的启示。考量教者有与无的智慧、退让的勇气、无为的境界。
  从活动《会动的小纸人》来看:教师出示小纸人玩具,引导孩子观察。教师拿着小纸人摇晃一下:“咦,这个小纸人会怎么样啊?”(幼:会伸缩,会摇晃。)问题讨论:“小纸人会动的部位在哪里?它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出示纸弹簧,让孩子们拆开,再折回去。教师说:“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后再让幼儿折,教师指导孩子折整齐的方法。启发:“你还有什么折法让小纸条也动起来?”(纸弹簧一头大一头小)。摇一摇,想一想,为什么折成这样?(幼摇,然后思考)鼓励孩子创作。(幼儿自由尝试)
  有与无的智慧
  看似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轻巧的动作,却道出了一个值得玩味的道理。教师放弃喋喋不休的讲解,留给幼儿去探究。如果仅从作品效果来看,幼儿自我学习制作出的小纸人,一定不那么美观,但回溯学习的过程,却是幼儿亲历的,而不是教师简单地告诉。这种“无”的正确运用,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创造、补充、回味,就成了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
  退让的勇气
  主导课堂已成为一种习惯,更成为教师一度保留的方式。猛然要改变这种方式,打破这种状态,无疑需要一种勇气。这种勇气不仅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时间、空间的退让上,还包含了对幼儿自学能力的敬畏、赞赏。退让,在这里只是“形”的示弱,却孕育着师幼课堂教学更大的推进。
  三、不能学?灵活体验
  现象:不能学
  这是一次半命题美术赛课的内容,在卢梭丛林组画《梦》的欣赏试教课上,当老师出示这幅画时,画面上裸体的女人引起了一个孩子的嗤笑:“丑死啦……”继而,许多孩子纷纷跟着说:“对啊,丑死了,不能看!”还有孩子说:“难为情死了……”老师惊愕而无奈,很艰难地将孩子引导到对卢梭丛林组画的欣赏上来……
  解读:面对“不能学”,我们常会怨及当下教育的浮躁,却忽略引领孩子们进行必要的体验。殊不知,体验中可以钩沉孩子们的记忆、触摸如画的风景、激起联翩的浮想……
  策略:体验铺垫——浸润有效教学的生命
  教学就像加工面包,体验则如同酵母粉一般,会使面包更加可口。这是酵母粉给我们的启示。创设体验的机会,让孩子触摸经验世界的风景,用体验浸润内隐知识的芳香。来看《泥娃娃》师幼活动的片段:
  幼儿体验:让孩子们摸一摸、闻一闻陶土,贴在脸颊上试试,说说感觉,再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看看能拉多长?怎样把这些陶泥变成活灵活现的人脸呢?学习搓、团、捏等方法。和幼儿一起回忆童话故事里的情节,启发孩子把想象带入创作中,在人物表情上作变化的创作,塑造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天域幼儿园江苏】
其他文献
社会对对青春期孩子(10-19岁)的性健康教育 越来越重视,但实际上我们的学校性教育却比较滞后与保守,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协调。本文结合我区学校的实际,探讨了我区学校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视小学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探索了学校落实青春期性教育的关键点和一线教师的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青春期指的是10-19岁期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性教育从中学慢慢来到了小学,并取得了很大的发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鉴于此,我校在庐阳区教体局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性推进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成功申报了《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子课题。文明礼仪教育,是育人的关键,也是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很幸运,能有机会参加吴江区骨干班主任的培训班;很幸运,能聆听区实验小学的张平老师的讲座:“班主任的‘五会’”,听了很受启发。她从自身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起,总结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班主任教育方法,对我以及在场的所有班主任在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那么,张老师所谈的“五会”是哪“五会”?我把它简单地概括为:会做事;会夸奖;会沟通;会宽容;会创新。这十五个字简简单单,却实实在在。在这里,
<正>1998年,我院收治了1例16颗恒牙先天缺失患者,并进行了全口覆盖义齿修复,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患者,女,17岁,因缺失牙齿来我院就诊.患者全身发育良好,面部外形呈“凹”面
文化内隐着教育的思维、观念、态度和价值观,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透视一所学校内涵与品位的一个主要窗口,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校功能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德育文化是传承文化的主阵地。  利用研究成果形成校本课程,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开展相关活动、设置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从中吸收前人的优秀品质,奠定一生发展的基础。  一、“思源”概念的界定  历史人文是孕育中华精神文明的脐带,没
记得刚进入师范院校选择专业时,舅舅问我:“你选了什么专业?”我答道:“理科!”舅舅脸上顿时显露出一幅惋惜的表情。我问舅舅怎么了?舅舅说:“你干嘛选这个专业呀,这个专业没有多大的用处,等你以后毕业了,生活中会用到多少你学到的专业知识呢?还不如选文科,最起码即使毕业未找到工作,你还有一点文化功底和别人谈天说地啊。”舅舅这样的话语一直伴随在我的耳边。是啊?数学有用吗?在实际的生活中难道我们真的很少用到它
语文教学要追求“意文兼得”。所谓“意”, 主要是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等,它是文本的血肉,是具体形象的东西。所谓“文”,主要指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等,它是一种关涉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范式。  “意文兼得”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的本质体现。它应该是将理解、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感受思想情感与领会、学习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于永正老师曾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选文《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它以流动而简约的语言,描绘了—个如山水画般的优美意境。欣赏这样的作品,教师要从自然景物的摹写入手,充分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淀和审美经验,把握作品的情感导向,体悟其玄妙的象征意蕴,才能实现与文本深层信息的交流。  一、审美意象的铺陈错落有致  词向来以抒情为主,但在语言上多运用叙述,甚至充满了白描。《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却描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