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书与读书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s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京都的旧书市上有一位古书之神,他会暗中帮助淘书人与心仪的书本喜结良缘,或与分别的书本再度重逢。日本动画电影《春宵苦短 前进吧少女》中的黑发少女,为了能找回童年的绘本,祈祷自己能遇见他。而当心愿真的实现了时,她却发现:身为书的庇护者,古书之神正躲在书市的一隅,偷偷撕书。
  他是这样解释的:自己撕的是贴在旧书上的价格标签,旧书要不断地流通才能在每一次被翻开时重获新生,才能彰显它的价值,而收藏家们却在阻断这样的涓流。他撕掉价格标签,是为了能重新建立起书与书、书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说得有道理。但若是我遇上他,一定也会像那位黑发少女那样,走过去按住他撕书的手:“小朋友,不要做坏事!”
  在我的观念里,损坏书籍就是在做坏事。
  敬惜字纸,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种良好美德。据说古时学堂的童子若不爱护书本,会被先生用戒尺狠打手掌的。在我与书相伴的世界里,虽无先生立身旁,但始终有戒尺藏于身后:从小便视书籍为最好的朋友,也从小便懂得这样的道理——要善待和呵护自己好朋友,因为书籍曾给予我珍贵的陪伴、宝贵的知识和我可贵的力量。
  因此,手无撕书之力的我,看到有人损坏书籍会非常生气。岩井俊二的小说《情书》中有一位图书管理员“主”,每次整理图书时都满腹牢骚。她觉得写书的人太不负责任,想写就写,完全没有考虑到整理书之人的辛苦。为此,她想出一种化解压力的“好”方法:从每本书中撕下一页,若无其事地揉成团塞进兜里。遇到这样的图书管理员,是作者们的大不幸——书是创作者的孩子,撕书的“主”,无异于虐待孩子的无良保姆。
  还有更令人愤怒的。捷克作家赫拉巴尔在其代表作《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用诗意的笔触叙述了老打包公汉嘉的内心故事: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汉嘉,终日在肮脏、潮湿的地窨子里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虽然从废纸堆中救出珍贵的图书给他带来喜悦,但目睹世界文化巨人的著作横遭摧残,更让他心生愤怒。
  一天,一位女老师领着一队儿童来到废纸回收站,让孩子们看看废纸是如何处理的。孩子们很快看明白示范,投入地、卖力地撕起书来: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拿起书,扯下包书纸和封皮,小手抓住书页使劲地撕着,尽管书在负隅顽抗,最后还是孩子的小手胜利了,孩子们眉心舒展了……”
  把书撕成毛发倒竖样子的孩子们,让汉嘉想起家禽饲养场里的年轻女工——她们像孩子们揪下书内脏一样,揪出挂在传送带上的活鸡的内脏——天道不仁慈,汉嘉看不下去了:先学会撕书的孩子们,以后怎么可能还会热爱读书?!

  撕的是书,撕裂的却是作者的肝肺,“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卡莱尔)赫拉巴尔用沉痛的文字倾诉着目睹人类文明的精华被破坏时的痛惜。
  然而,读了这么多年书之后,渐渐明白一个道理:不读书是可怕的,而不加思考、不加选择地什么书都读,也同样可怕。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读,撕书,有时去芜存菁的一种手段,是以决绝的勇气去挑战传统的一种抗争。
  当教材中有关“诗歌鉴赏”的前言里出现这样的观点:可运用坐标系来判断一首诗的优劣时,约翰·基廷——影片《死亡诗社》中特立独行的英语老师——将其斥之为屁话:“我们不是在安水管,我们在谈论诗歌!”他要求学生们将教材中的那一页撕掉:
  “……我不想再见到它,全都撕,撕了它,再见了。撕、扯、拽,我只想听到撕书的声音……”
  学生们兴奋地撕起书来,一同撕掉的是保守迂腐的学术观点。基廷老师用这种方式,启发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欣赏文字和语言和真切感受诗歌的情感。
  “道德挂帅又吹毛求疵的人则会把看不顺眼的违碍内容统统撕光、来个眼不见为净,”如果《嗜书瘾君子》的作者汤姆·拉伯遇上基廷老师,他会认定他是“书刽子手”。在拉伯看来:雪莱撕下书的空白扉页折纸船;达尔文为方便携带把一整本厚书切成一半;美国第三任总统拆散一部完成的《圣经》,挑出自己喜爱的章节段落并成一本……他们都是以辣手摧书的方式在荼毒書籍。
  越来越多的人将“撕书”视为一种高效率的阅读方法:李敖之所以能博闻强记,是因为书读完了,他会把它大卸八块,分门别类整理出来,放进资料夹,这样才算看完一本书;而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每次在机场书店至少要拿五本书,读完书,把书中重要的东西撕下来,其他的处理掉——吃透全书,撕下重点,留给日后的自己、读者、团队和公司。书越撕越有用。
  不过,在拥有手机、扫描仪、制作软件、电子书、云空间等等的今天,撕书的声音已难得听到了。作为一名嗜书瘾君子,我倒是替书们松了一口气。
其他文献
金色的阳光洒向人间,暖融融、喜洋洋。一组暖色调的图片,哪怕是隆冬的雪原,还是春意盎然的田间,金色的阳光为它们披上了盛装,生机勃勃。  孩子们幸福的笑脸,像灿烂的阳光,是那么纯真、稚爱。玩耍的孩子沐浴在阳光下,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    春晖图/文 雷万春  早春二月,在云南采风,偶遇一条蜿蜒小河波光粼粼,绿油油的麦田、黄灿灿的油菜,静谧、和谐。正当举起相机捕捉这一美景时,乌云遮住了阳光,美景顿时灰
近些年,风光摄影遭遇了她前所未有的困境,“制造美丽的垃圾”,几乎成为热爱风光摄影的人们的重负。面对如此巨大的业界震荡,《大众摄影》杂志曾于2007年第1期,特别制作了一期《风光无限》专题,一方面展现风光摄影的佳作,一方面汇集了各方不同的观点与评判。  作为个人,我既折服纪实摄影“为时代写真,为历史作传”的独立品质与憾人力量,也喜爱风光摄影或大气磅礴或清逸抒情的意韵,并崇尚商业摄影的创意无穷与精致凝
适马18-50mm 1∶2.8 EX DC IF SLD    这是适马第一只数码单反相机专用的EX级镜头,甚至可以说是各主力镜头厂家中第一只专为APS画幅数码单反相机设计的高级别镜头。在一贯的印象之中,似乎只有套机镜头或是为节省成本的廉价镜头才会选择“专门为数码单反相机”的设计,各镜头厂商以前从未把自已最高品质的镜头系列中加入此类镜头,一则是为了维持自己的高品质形象,再则也是为了更高的利润,毕竟
在《理性时代的影像表述》一文中,作者归纳和分析了二十世纪摄影艺术史的基本创作动向,提出了艺术摄影从印证现实、解析现实到编造现实的创作观念的演变历程。而进入二十一世纪,近几年来的摄影艺术现状显示了一种新的趋向,在“印证现实”、“解析现实”和“编造现实”的观念历程之后,继续往“消融现实”的新艺术特征去发展演变,用最简洁的文字公式来表示这几个阶段的变化,可以写为谐变——裂变——聚变——散变。“散变”(消
随着硬盘式多媒体存储器的发展,人们对数码伴侣的要求也不仅仅是转存数码相机中的图像了。大屏幕、多功能成为了数码伴侣的发展趋势。专注于便携数码产品研发的IMAX驰能公司又推出了一款功能强大的顶级数码伴侣——AV9000。这款产品集合了MP4、MP3、FM收音、图片浏览、电子书阅览、游戏、电视输出等强大的多媒体娱乐功能,为摄影师的出行外拍和娱乐休闲提供了新的方案。    专业的定位    AV9000拥
面对面·评委朱恩光    石默 15:11:00  朱老师,你对本期作品的总体评价如何?  朱恩光 15:12:07  这次是专题月赛,题目节日,这个我感觉像命题作文一样,拍出来的画面必须得切题,总体感觉不错。  766615:12:33    朱老师你最喜欢的作品是哪幅或者说是哪几幅,他们是什么地方引起你的关注。  竹竿欢舞庆丰年 广东 梁钜球摄   朱恩光(8931008) 15:15:29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想当年尼康F3大行其道时,人人都相信一部相机会用一辈子,没想到十几年后天下大变。到各大摄影网站二手论坛里看看传统相机的下场就知道了,胶片相机与数码相机的较量在两派用户未尽的网络PK中已经大白于天下——数码完胜,胶片出局。后生可畏啊,所到皆是数码相机的天下。    单反相机——专业摄影里先进生产工具的代表,记录了无数精彩瞬间,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走过了进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
小时候就会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大了知道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对于1985年就远渡重洋的旅日摄影师冯学敏来说,乡愁于他恐怕“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屯堡傩戏·贵州    一个久居海外却不忘故土的人,以《故乡》为题,先后拍摄了《绍兴酒的故乡》、《长白参的故乡》、《景德镇瓷的故乡》、《云南普洱茶的故乡》、《云南·梯田稻作的故乡》、《贵州·油莱花乡》系列专题作品,以此解他深深
您看到右侧的照片,是周恩来总理家的,前页大照片就是使用它修整出来的。从1956年至1976年,近20年的时光,它陪伴着周恩来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伟人的目光曾无数次地掠过这张照片。  周恩来一生有两张照片流传最广:一张是意大利摄影师洛蒂拍摄的坐在沙发上的周恩来半身像,一张就是这张标准照。尤其是后者,人们都无法统计它的制作数量。千万家户老百姓的家中挂着它,国外欢迎周恩来访问的队伍人群举着它,就连周恩来
在我很小的时候,对江南的印象是通过电视节目还有一些影视剧获得的,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再加上上海南京等江南城市的繁华,江南对我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吸引力。也许真的是命中注定,我期盼着什么就真来了什么,是心想事成了——当我十五年前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阴差阳错地我填了苏州科技大学作为第一志愿,而我真的考上了。  我的老家在吉林省下面一个叫桦甸的县级小城,去苏州求学得先去吉林市或者磐石市坐火车。也就是从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