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刍议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ao126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际能力,已成为个人综合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摩擦屡见不鲜。所以,有必要找出原因,寻找解决之道,逐步培养和积累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中西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摩擦
  
  中西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摩擦不少,在这里列出比较常见的四种。
  1. 隐私文化摩擦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淡薄,往往认为个人归属于集体,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所以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但是,西方人不同,他们非常重视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被别人问及自己的私事。因而,在隐私问题上的中西文化摩擦是最常见的。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子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关心,但在西方,这些问题就属侵犯了隐私。问题虽小,但是会造成人际交往中的不必要摩擦,阻碍或者损害了交往的深入。入乡随俗固然有道理,但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则是交往成功的前提。
  2. 时间观方面的摩擦 西方人的时间观比较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交往中往往对时间有精心安排,形成了预约和按时赴约的社会礼仪习俗。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拜访。中国人在时间上有较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可以想见,时间观点的不同习惯,在人际交往的接洽之始就有可能孕育摩擦。
  3. 客套用语方面的摩擦 中国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并把这看作是一种美德。可以说,谦虚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礼节。面对来自对方的赞扬,中国人往往会以自贬回应,以示有礼。西方人正好相反,他们受到赞扬时,一般都会很高兴地说一声“谢谢”,欣喜地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往往会感到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清朝时,李鸿章出访美国,曾在美国餐馆设宴,席上对客人说了这样一番话:“今天承蒙各位光临,非常荣幸,我们备有粗馔,没有什么可口东西,聊表寸心,不成敬意,请大家包涵”第二天,报上刊登他讲话的译文,餐馆老板大为光火,说李鸿章污蔑了他餐馆的名声。
  4. 餐饮习俗方面的摩擦 中国人有热情好客的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互相敬烟、敬酒就是热情好客的表现,主人有时还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但在西方,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吃饭的时候,主人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不会劝客人喝酒。客人自便,这才是待客之礼。
  
  文化摩擦成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摩擦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是因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使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差异。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文化摩擦。
  1. 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更多地表现出直觉和整体性。中国人往往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2. 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一般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地说,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3. 价值取向不同 人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种体系能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中,追求个人发展常常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受到谴责。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西方价值观中心,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不同的价值趋向必然在人际交际中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交际摩擦实际是文化价值摩擦。
  
  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般说来,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践中是可以通过了解和模仿获得,但对于社会大众,跨国界交往的机会并不是非常频繁,往往是遇到了问题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以,主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比较重要。
  1.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首要 在中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是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相关的,所以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摩擦的现实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从学生阶段的教育入手,可以说是从根本上解决跨文化摩擦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还有扩散效应,抓住教育环节,还可以实现对家庭和社会的间接教育。
  2. 多渠道学习了解,逐步积累跨文化常识 文化不同虽然导致了交际摩擦,但是文化同时也是最好的交际媒介。例如,音乐、电影、舞蹈、体育等,都是承载不同文化的良好媒介。全球交往的频繁,也为文化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这些机会,细心观察,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多多益善的。
  3. 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直接媒介,流畅准确的语言交流是保障交际顺畅的前提。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甚至一个人的国际化能力,语言能力是重要的指标。在中国,熟练掌握外语的人目前还是少数,这和教育体制有关,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哑巴英语是最常见的问题。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引导和鼓励多途径学习。在这方面,社会教育作为补充手段就变得必要,通过社会职业或专业教育,有针对性的学习,拓宽文化视野,无疑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也是中国与国际互动密切的一年,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在这一年中最为频繁,也是培养公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良好契机。小礼仪也有大学问,这是中国对外展示美好一面的基础。(作者单位:潍坊科技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被提到日程上来,而如何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及质量控制工作,是每个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工程质量形成于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市场竞争千变万化,曾经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正逐步转向大规模定制方式,生产能力的竞争逐步转向生产能力加流通能力的竞争.时间、质量、成本、服务和环境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竞争力
刘光溪同志是我国第一位国际贸易专业WTO研究方面的博士并作为中国代表团主要成员参与了13年中国复关/入世的实质性谈判工作,写过多本有关世贸组织和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专著,
近年来,有关工程建筑质量的新闻层出不穷,各地不断出现的民用、商用住宅的建筑问题也不断出现,而且随着建筑工程师也在我国发展的越来越迅速,社会公众对于工程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我是在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和深思熟虑后才开了这间‘玩吧’的,新鲜吧!”谢兴才站在热闹的e时代玩吧门口,伴随着玩吧内乒乒乓乓的击球声和阵阵喝彩声,谢兴才向记者讲述了自
安徽省自2002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
果子熟了,粮仓满了,大雁南飞了,洁白的雪花将随着冬天的来临从远方飘来,北国大地将成为一片银色的海洋。冰雪世界虽然美丽,但生活需要温暖。由于能源价格不断上涨,采暖费用已成为沉重的负担。节能是唯一出路!    采暖革命 超导节能    真空超导专利新技术的发明,是济南东方龙公司为节能政策做出的一大贡献。  东方龙超导传天下,也造就了无数个成功的创业者。  真空超导节能高效,节能50%。投资小、利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