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应商如何应对当前的环境变化?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y123tx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中国供应商举步维艰
  
  从2007年开始,中国企业面临一系列严峻考验,如美国经济衰退、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调整、货币紧缩、原材料价格攀升、国内通胀加剧等。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面临滞胀,经济衰退从美国传送到世界各地。世界范围的经济预期不景气,使国际买家的供货订单大量撤销。比如,第103届广交会一期到会的国际买家较去年春季广交会就明显减少了许多。广东今年一季度多个重要商品类别出口出现明显下降,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制品和玩具出口额分别下降8.6%、25.6%、10.7%和6.3%。
  国际原材料价格飙升导致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国内的持续通胀,提高了企业制造成本,1至3月累计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8%。企业成本压力日益加剧。出口利润随着人民币升值被逐步蚕食,盈利空间极度压缩,大量劳动密集型外贸企业处境日益艰难。
  大型企业、国有企业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或有其他融资渠道;而大量急需资金却又融资有限的中小民营企业则举步维艰。
  珠江三角洲曾经是声名显赫的“世界工厂”,但如今,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正遭遇一轮产业震荡,千家鞋企倒闭、15%玩具厂关门、外商撤资搬离这仅仅是中国供应商的一个缩影,长三角、京津唐、中西部、东三省,无一不面临困境。
  
  中国市场有巨大的潜力
  
  虽然,中国企业目前面临许多困难,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乐观的一面。正如国家总理温家宝所说:“2008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这对中国是极大的考验,但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好的,中国市场的潜力还是巨大的,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回旋余地,这是中国的优势。”
  首先,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商品的比较优势犹在,技术日益熟练的中国劳动力相对廉价,随着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商品的比较优势不会因成本的上升而消失;其次,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替代中国,提供中国式的“一站式采购”便利——中国的工厂能生产阳光下的任何东西,所以就目前来说,各国的采购商仍会购买很多“中国制造”产品,同时愿意支付越来越高的价格;最后,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市场,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投资降温,国内消费启动,商品的供需关系会趋于合理,制造业饱和,服务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供应商如何应对环境变化?
  
  商务部研究员赵玉敏认为,就不同层次和不同战略定位的企业而言,其具体应对措施也不尽相同。“对于那些仅仅依靠出口退税才能盈利的企业而言,适时退出将是一种选择;还有一些企业或许拿出部分资金转而投资新能源等新兴行业;而那些立志坚守的企业则会努力进行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通过差异化战略进一步巩固并拓展原来的市场空间。”
  中国正处于贸易转型期,无论贸易对象还是贸易方式,都可能做出一定调整。出口转内销就是这一非常时期可以选择的调整过渡方式之一,内需保持持续增长的国内市场不可低估。
  市场上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和陌生品牌,它们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然而,如此密集的外向型企业返攻国内市场,内销并非一条好走的路。生产企业需要考虑三个问题:1. 国内没有那么大的购买力,市场竞争激烈,相比出口收益可能会有所降低;2. 外销转为内销要有自己的渠道。寻找和建设新的渠道意味着耗费时间、人力,还得有一笔资金铺垫;3. 在国内的自主品牌推广耗资巨大,能否成功也存在很大变数。
  除了内销这条路,中国供应商如要突围,必须在出口上下功夫。如果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抱有消极心理,退出海外市场,无疑是下下策,是在竞争中拱手将市场出让给竞争对手的表现。中国供应商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积极应对目前的市场状态,减少低附加价值产品出口比例,保证出口顺畅。
  那么,中国供应商该如何应对当前的环境变化呢?
  减少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货款的汇兑损失。一是加快回收货款,缩短货款回收期;二是出口商品可改用人民币、或币值稳定有升值趋势的货币计价结算,避免汇率变动导致的损失;三是通过贸易融资的方式减少损失;四是利用远期结售汇来规避汇率风险;五是在签订出口订单时,提前签订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变动的损失分担问题;六是加强对外汇账户的余额管理。
  通过需求转换增加对出口企业产品的需求。出口企业如果出口减少,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弥补;如美元结算市场萎缩,可将商品转向出口到货币稳定结算的国家减少损失。
  通过价格谈判,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人民币升值,无疑会加大出口企业的成本。因此国内供应商应通过加强和外商谈判,获取更高的出口商品价格。当然,谈判的结果依赖于出口商品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归根到底,供应商要多方面下手加强自己对产品定价的话语权。
  扩大进口。人民币升值后,国外原材料市场相对会便宜些,可以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可以更多地开展加工贸易。这样,可以通过进口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少出口退税滞后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
  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供应商要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稳定低端市场,拓宽中端市场,有条件的可以进军高端市场,增加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输出份额。实现由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品牌输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供应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工艺上加强产品稳定性,提高产品质量;研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加速产品升级;强化自主创新,打造自有品牌,提升品牌内涵。较难替代的产品,才能相对强势的掌握“涨价”的主动权。
  
  适时产业升级
  
  经过30年发展,中国正在成为庞大的经济体,但为什么还不能称为发达国家?一方面,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差强人意;另一方面,这是中国还没有经历过剧变期,或者说是飞跃期,从产业链低端迈入产业链高端。
  实际上,日本等亚洲四小龙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现在回头看日本等亚洲四小龙的转型,就会认同那个时期是“危险而又激动人心的”。目前,中国可能也已开始了这样的阶段。
  郎咸平先生曾用一个案例比喻产业链的价值分配,读后很受启发。
  “江浙地区,生产的芭比娃娃,出厂价1美金,最后在美国沃尔玛出售价格是9.9美金,我们出厂的价格只有1美金,我们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加班加点的结果只创造出1美元的价值。但是最后的零售价是接近10美金。那么10美金减掉1美金,中间9美元是谁创造出来的?”
  “真正创造芭比娃娃价值的不是制造业环节。大物流环节才是真正创造价值。什么叫大物流环节?简称6+1,6是大物流,1是制造。哪6呢?1. 产品设计,2. 原料采购,3. 仓储运输,4. 订单处理,5. 批发经营,6. 终端零售。这6大块是真正能够创造9美元价值的。”
  中国目前大部分供应商牢牢抓在手中的是“制造”,所以在当下的环境中相对消极、被动,生存空间被压缩,处境日益艰难;部分先知先觉的供应商在提高“制造”环节效益的同时将触角伸向了“产品设计”和“原料采购”;产品设计和品质不断提高,产品难以替代,让这类供应商整体强势,把握产品“涨价”的主动权;更有富有卓越远见的中国企业,在“制造”、“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之外,渗透到“6+1大物流环节”的各个角落,这也是“中国采购商”这一概念开始日渐活跃于各大媒体的经济报道中的原因之一。
  
  2007年7月1日,财政部宣布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公布《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出台的一系列调整贸易结构的政策法规正式生效,约占海关税则中37%的出口商品面临调整。
  2008年1月1日开始,中国实施新《劳动合同法》。它在劳动者薪酬、工作时间、福利保障等方面都对用工单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旨在保护劳动者利益。
  2008年4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美国经济因受次贷危机和金融市场动荡的交叉影响,将在今年陷入轻度衰退。4月10日,美国财长保尔森表示,美国经济已经急剧下滑,楼市和资本市场的风险依然存在。
  2008年4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信息,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比价为6.992:1。猝不及防地,人民币“6世代”降临。
  2008年4月22日,由于美元兑欧元汇率创新低以及投资者担心原油供应紧张,国际油价创出历史新高,逼近120美元。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