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经济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在逐步进行改革,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与国际接轨的大经济背景下已经难以适应。由此引出的各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问题 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施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人的作用。但随着利会的发展和外界环境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呈现出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明确。
会计目标应该满足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但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目标在确定信息使用者的范圍和对财务信息的规定上均定位不够全面。对信息使用者的范围限定小,对提供信息的要求规定窄。导致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对社会公众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核算主体的缺失。
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核算的主体是单位本身,但是其所有者是国家或者说全民所有,这种泛泛的所有者造成对事业单位成本效益核算的主体缺失,泛泛的所有者实际上在核算上反映没有所有者,造成所有者缺位。国家是事业单位净资产的所有者,但是这个所有者从制度上和管理上都没有要求获取经济上的利益,并不要求经营者偿还其所提供的资产。因此,从管理上事业单位可以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率,不用计算损益。现在虽然每年有许多政府主管、审计部门对事业单位进行检查,但检查是片面的,造成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普遍发现浪费严重,并且没有人为此负责。
(三)会计科目不完善。
会计科目体系是在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了解的会计信息要素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对会计客体的运动及其变化进行连续的、系统的、及时准确的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完整体系。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对会计客体运动及变化的记录与报告就不可能准确、完整,从而不免会出现有某项会计事项发生,却找不到相应的会计科目记录、反映的现象。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设置核算接受外单位投资的相应会计科目,对于接受投资的下级单位来说就无法将这些投入资本及权益在其账簿上真实地记录、反映。
(四)固定资产核算存在弊端。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一定的弊端。固定资产核算标准过低,现行固定资产的界定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按上述标准核算固定资产科目,不仅加重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量,而且造成固定资产的界定不明确,核算范围过于宽泛。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造成资产负债表在任何时间只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原始价值,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总量。
(五)投资的核算不明确。
根据有关规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在不影响本单位完成正常的事业计划的前提下,用本单位的结余对外投资。为了反映对外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的限制,制度规定对外投资时,应同时编制两笔会计分录。待收回投资时,同时编制两笔相反的会计分录,由于收回投资,使投资基金又转化为非限定用途的滚存结余了。
三、 解决对策
(一)明确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设定既要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又要认识到会计自身的实际;既要看到会计技术性的一面,又要认识到会计的社会性。因此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应设定为“如实反映”。所谓“如实反映”就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事项和情况的经济实质。
(二)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我国的事业单位很多是从行政机关脱离出来的,因此带有明显的行政机关的色彩,特别是人事制度与行政机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事业单位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特有的只能,因此管理体制也就千差万别,其会计核算要求各不相同,甚至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统一的会计制度根本不可能满足竹理体制不同的事业单位的要求,因此要从根本上规避问题,就必须将强事业单位本省的改革,以明确事业单位的核算主体。
(三)完善会计科目体系。
从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看,它的会计科目体系在五大会计要素基本框架下,主要由两条线构成:一条线是从预算管理的角度出发,根据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一般规律,围绕事业单位日常开展事业活动所发生的收支事项而设置的科目体系,即事业收支核算体系。另一条线是从市场角度出发,围绕事业单位为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支事项所设置的科目体系,即事业单位经营收支核算体系。
(四)固定资产的折旧。
根据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增设“累计折旧”科目,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已经在购建当期直接列支,因此事业单位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不应再作为支出入账,可直接冲抵固定基金。通过以上处理可以相对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
(五)投资核算改革。
对外投资的核算,应该取消“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基于建立折旧制度的设想,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改为: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按借贷双方差额借记或贷记其他收入科目。
四、 总结
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经济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深刻分析,提出了改革措施和对策。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要与时俱进,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也应进行适时的调整。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刘畅.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收入控制的两点建议. 科学中国人, 2005, (09).
[2]李宪忠. 谈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合并. 统计与咨询, 2003, (02).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问题 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施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人的作用。但随着利会的发展和外界环境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呈现出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明确。
会计目标应该满足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但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目标在确定信息使用者的范圍和对财务信息的规定上均定位不够全面。对信息使用者的范围限定小,对提供信息的要求规定窄。导致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对社会公众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核算主体的缺失。
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核算的主体是单位本身,但是其所有者是国家或者说全民所有,这种泛泛的所有者造成对事业单位成本效益核算的主体缺失,泛泛的所有者实际上在核算上反映没有所有者,造成所有者缺位。国家是事业单位净资产的所有者,但是这个所有者从制度上和管理上都没有要求获取经济上的利益,并不要求经营者偿还其所提供的资产。因此,从管理上事业单位可以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率,不用计算损益。现在虽然每年有许多政府主管、审计部门对事业单位进行检查,但检查是片面的,造成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普遍发现浪费严重,并且没有人为此负责。
(三)会计科目不完善。
会计科目体系是在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了解的会计信息要素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对会计客体的运动及其变化进行连续的、系统的、及时准确的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完整体系。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对会计客体运动及变化的记录与报告就不可能准确、完整,从而不免会出现有某项会计事项发生,却找不到相应的会计科目记录、反映的现象。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设置核算接受外单位投资的相应会计科目,对于接受投资的下级单位来说就无法将这些投入资本及权益在其账簿上真实地记录、反映。
(四)固定资产核算存在弊端。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一定的弊端。固定资产核算标准过低,现行固定资产的界定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按上述标准核算固定资产科目,不仅加重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量,而且造成固定资产的界定不明确,核算范围过于宽泛。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造成资产负债表在任何时间只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原始价值,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总量。
(五)投资的核算不明确。
根据有关规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在不影响本单位完成正常的事业计划的前提下,用本单位的结余对外投资。为了反映对外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的限制,制度规定对外投资时,应同时编制两笔会计分录。待收回投资时,同时编制两笔相反的会计分录,由于收回投资,使投资基金又转化为非限定用途的滚存结余了。
三、 解决对策
(一)明确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设定既要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又要认识到会计自身的实际;既要看到会计技术性的一面,又要认识到会计的社会性。因此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应设定为“如实反映”。所谓“如实反映”就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事项和情况的经济实质。
(二)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我国的事业单位很多是从行政机关脱离出来的,因此带有明显的行政机关的色彩,特别是人事制度与行政机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事业单位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特有的只能,因此管理体制也就千差万别,其会计核算要求各不相同,甚至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统一的会计制度根本不可能满足竹理体制不同的事业单位的要求,因此要从根本上规避问题,就必须将强事业单位本省的改革,以明确事业单位的核算主体。
(三)完善会计科目体系。
从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看,它的会计科目体系在五大会计要素基本框架下,主要由两条线构成:一条线是从预算管理的角度出发,根据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一般规律,围绕事业单位日常开展事业活动所发生的收支事项而设置的科目体系,即事业收支核算体系。另一条线是从市场角度出发,围绕事业单位为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支事项所设置的科目体系,即事业单位经营收支核算体系。
(四)固定资产的折旧。
根据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增设“累计折旧”科目,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已经在购建当期直接列支,因此事业单位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不应再作为支出入账,可直接冲抵固定基金。通过以上处理可以相对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
(五)投资核算改革。
对外投资的核算,应该取消“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基于建立折旧制度的设想,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改为: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按借贷双方差额借记或贷记其他收入科目。
四、 总结
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经济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深刻分析,提出了改革措施和对策。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要与时俱进,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也应进行适时的调整。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刘畅.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收入控制的两点建议. 科学中国人, 2005, (09).
[2]李宪忠. 谈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合并. 统计与咨询, 2003,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