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尿路结石成分变化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bb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复发性尿路结石成分发生改变的比例、危险因素和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复发性尿路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8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61例,女24例,上尿路68例,下尿路17例,首次发病中位年龄为51岁,发病2次者70例,3次者12例,>3次者3例。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测定结石成分,分析复发前后结石成分发生改变的情况。预测变量为结石类型、复发时间和复发次数,结果变量为结石成分改变。探讨复发结石成分变化的危险因素时,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

结石复发时成分发生改变者26例(30.6%)。单因素分析发现,复发时间为1~5年患者结石成分改变的RR为复发时间<1年或>5年患者的0.518 (95%CI 0.277~0.967,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复发时间1~5年的OR为0.231 (95%CI 0.075~0.707,P=0.010)。结石类型和发病次数不是复发结石成分改变的危险因素。在结石成分的变化趋势中,感染性结石和草酸钙结石间的互相转变现象最常见。草酸钙结石患者复发时有20.0%演变为感染性结石,而感染性结石有29.2%变为草酸钙结石。

结论

复发性尿路结石患者中,结石成分发生改变的比例约占1/3。感染性结石和草酸钙结石之间的互相转变现象最常见。复发时间是预测结石成分发生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时间<1年或>5年的患者应重复行结石成分分析。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重症硬化性苔藓样变(lichen sclerosus,LS)相关的次全尿道狭窄的治疗术式的选择与效果以及病变尿道标本的组织学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不同黏膜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的78例重症LS相关的次全尿道狭窄患者资料。患者年龄38~72岁,平均48岁。尿道狭窄长度11.0~22.0 cm,平均(14.3±2.6)cm。会阴部正中切口或阴茎冠状沟环状切口加会阴
期刊
期刊
目的总结单术者最初100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obotic-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RALRP)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术者快速度过RALRP学习曲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1月单术者最初100例RALR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0~87岁,平均67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1.3~21
期刊
目的探讨小切口开放式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 sparing surgery,NSS)治疗中山评分≥8分肾肿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5例肾肿瘤患者的资料,男18例,女7例。年龄26~75岁,平均50.2岁。体质指数21.3~30.1 kg/m2,平均24.5 kg/m2。体检发现肾肿瘤17例,因血尿就诊6例,因其他疾病就诊2例。15例患肾对侧尿
目的荟萃分析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LRC)及开放式根治性膀胱切除术(open radical cystectomy,ORC)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CI、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LRC与ORC治疗肌
目的探讨病理亚分期在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评价中的意义以及T1me(T1-微浸润和T1-广泛浸润)亚分期系统作为T1G3患者亚分期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原发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87例,其中56例患者的基础资料、病理阅片及随访完整。按照T1me分期法,将56例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获得的病理标本分为T1m期17例(A组)和T1e期39例(B组),然后分析患者的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