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怎样用感情投资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egat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兴趣,加强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激发创造能力,就能让学习变得更有成效,更加轻松,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关键词:生物课堂,感情投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怎样让学生喜欢生物课,是上好生物课的必需条件。学生无兴趣,抓学生再紧,也只能“治标不治本”。生物知识常被人认为要学好就得死记硬背,就得给学生归纳出知识的重点让学生熟记,其实不然,应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学到知识,避免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即,从而兴趣索然,况且死记硬背的方法是完全无法应对高中生物课的学习。
  一、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生物学来自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坚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有许多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联。
  例如,在讲扁形动物的猪肉绦虫时,先叙述一个囊虫病人的真实遭遇,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猪肉绦虫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猪肉绦虫是如何引起人类疾病的?得了这种病应该怎样治愈?如何才能预防囊虫病的发生?出于对健康的担忧,学生急于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学习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又如:在“人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描述了这样一个生活现象: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中国人有了喝牛奶的习惯,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选择在早上喝牛奶,并且是空腹喝,只喝牛奶不吃其它东西,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健康。牛奶的营养都浪费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吃点面包再喝牛奶,这样一讲,学生马上来了精神,想想自己也常这样喝牛奶,为什么不健康呢?然后老师引导学生从蛋白质代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空腹喝牛奶,其营养成分(氨基酸)到哪里去了呢?作为能源物质被分解以提供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蛋白质代谢的一条途径),那么如果先吃点面包情况又怎呢?这时候能量就可以由面包(糖类)氧化分解来提供,氨基酸则可以用来合成各种组织蛋白、酶或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被人体利用(蛋白质代谢的另两条途径),这样一讲,学生恍然大悟,既增长了生活常识,同时对蛋白质代谢的三条途径也有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让生物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利用他们培养学生的兴趣。如讲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时会涉及鼯鼠的粪便五灵脂,借此提到鼯鼠大名鼎鼎的别称“寒号鸟”,以及“样样会,门门瘟”的鼯鼠五技而穷的故事,相信学生一定会对五灵脂印象深刻。
  二、用语言的美展示生物课的美
  1、善用比喻。
  如:讲述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时,把它类比成人过河,若此人会水,他可以直接从上游漂流到下游(高浓度→低浓度),即自由扩散;若此人不会水,他必须乘船(需载体蛋白质),当他从上游到下游时(高→低),不需花费力气(不要ATP),即协助扩散;当他从下游到上游时,需奋力划船(消耗ATP),即主动运输。这样,把原本很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吸引学生注意听讲,且过耳不忘。
  2、巧用诗词、成语、俗语。
  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以很好的体现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用一山不容二虎”、“肉为何比粮食贵”来讲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用“二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来说明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相信定会给学生留下形象的感受和美的欣赏。
  三、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化解学生认知难度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具和手段可以使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 理解更加容易,使抽象的 内容变得更加直观,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细胞结构时,很多学生都对这一知识点感到模糊和难以理解,任凭教师怎样生动直观的讲解,也不如给学生一个细胞模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和 归纳,然后,教师再结合模型讲解,从而让知识系统化。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模型、标本等。就极易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直观和 具体,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四、恰当的训练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增强学生信心
  课堂训练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手段,而且还是教学反馈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的教师往往设置较难的练习,全班能做出来的不超过三分之一,这样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不利于培养生物兴趣。我在这方面做到紧扣本节重难点,面向大多数学生,难易比掌握在1:5以内,让多数同学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有成就感,就有继续努力的劲头。
  通过课堂训练或测验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与其他同学竞争的同时,通过各次训练结果,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也有一个纵向的比较,从而实现自己与自己相比较,从而不断超越自我。
  五、用感情投资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一次施肥过多,植物为何会烧苗 南瓜为何有的子房会发育良好,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如果要让学生喜欢教师,那么教师首先就要从心底上喜欢自己的学生,从而就会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将自动对学生的爱于无意之中流露出来,通过这种潜移墨化的交流,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好感,也就会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普通生物教师在几年教学工作中的肤浅体会,同进也综合了本人在学生时代喜欢生物课的一些感受。当然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实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想作为一個老师,应该从自身所处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其他文献
本实验对1995年内蒙古自治区引进原产于德国北部Lower Saxong的 肉用美利奴种羊和蒙古羊消化道线虫优势虫种──奥斯特线虫(Ostertagia spp)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EPG)做调查研究
摘要:新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提出新的要求。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启发,导致历史课堂呆板、沉闷,使学生“望史生畏”,大大降低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高中历史涉及的知识广泛,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独具特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正好为它提供了舞台。下面围绕新课程理念和要求谈谈高中历史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节明确地提出了“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并具体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无数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到了今天,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许多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就如同学习“第二外语”一般感觉艰难晦涩,谈“古文”色变,大部分学生既不能举一反三,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不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只为考试而学习,以致到了高一年级,许多学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