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状元李振钧的诗歌

来源 :学术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h722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代状元李振钧将人生中随侍父亲、读书及漫游经历写入诗歌,集中反映于《味灯听叶庐诗草》,成为李振钧心声的表现。李振钧的诗歌中可窥见诗人主体的思想感情,重塑诗人的形象,即博取功名的进取心,修养性情的闲适心,傲岸独立的高洁心。李振钧诗歌源起于人生阅历,诗歌皆有感而发,真情流露;其语言豪放大气,又简洁有味,形成了一定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振钧;状元;《味灯听叶庐诗草》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6)02-0007-04
  李振钧(1794—1839),字秉亭,号仲衡,又号海初,安徽省太湖县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同年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作为状元,李振钧闻名乡里,但其诗名却鲜为人知。李振钧自幼善于吟咏,著有《味灯听叶庐诗草》两卷,存诗400余首,其中不乏佳篇妙句。笔者拟对李振钧《味灯听叶庐诗草》的诗歌作一探析。
  一、李振钧的人生经历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为解读李振钧的诗歌,必须先对李振钧及其人生经历有所认知。李振钧自序云:“余五龄入学,即解辨四声。七龄受业刘香芸师,日课五绝一首。……少长穷窥经史未暇吟咏,而于花辰月夕,临水登山,意之所欣,辄不能已。”[1]7据记载,李振钧七岁时,曾作题山水画诗;八岁时上元节,其父命赋诗。虽然诗歌创作不是李振钧的主业,但从小打下的良好诗歌修养,使他在日常生活里每每“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李振钧的诗歌创作更多是随侍父亲、读书及漫游过程中。李振钧之父李长森,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历任礼部仪制司主事员外郎郎中、河南副考官、江西道监察御史、广西正考官、福建盐法道、贵州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李振钧七岁便随侍父亲于山东莱州观察署,后到过贵阳、常熟、南京、武汉、济南等地,途中常有应时应景之作,并结集。嘉庆二十年(1815),李长森乞养归家,结束了为官生涯,李振钧就读于家乡树林冲,亦漫游江南等地,直至道光八年(1828)应江南乡试而得中举人,次年即道光九年(1829),参加会试又得中。李振钧行走于大江南北,广增见闻,并将随行的感受提炼升华为诗歌作品。当然,李振钧中举后仍继续诗歌创作。如当年秋摘得桂冠,请假回乡,一路有诗结集为《锦车吟》,离开家乡回京,又多作题画诗等,结集为《北上杂咏》。“然通籍后所作,多散佚不全。”[1]4因此,李振鈞保留下来的诗歌主要为前中期创作的作品。
  李振钧出身书香家庭,父兄皆为进士,自身也金榜题名考中状元,生活条件优越,一生应该风光无限。但事实上,李振钧的一生命途多舛,遭遇了诸多曲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亲人变故,二是功名难就。嘉庆十四年(1809)李振钧与当时湖广总督汪志伊之女汪正珠结婚,李振钧时年16岁,夫妻感情甚笃,但妻汪正珠体弱多病,在李振钧22岁时病危,不治离逝。爱妻身亡给李振钧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打击,哭写《悼亡四首》《自伤》《自解》等诗,后又作长诗《魂归来歌》。嘉庆十五年(1810),李振钧应顺天乡试,未中。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参加乡试,又未中。道光四年(1824),父亲李长森逝世。次年即道光五年(1825),李振钧参加乡试仍未中,李振钧已经32岁。可见,李振钧科场失利常与亲人离世的变故紧随相连,打击尤甚。道光六年(1826),恩师刘香芸逝世。道光七年(1827)姐夫汪奂之逝世。此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但李振钧“性傲岸不羁,语言戆直,不合于时”[1]3,十年官场郁郁不得志,45岁便于京师去世。可以说,李振钧既经历了生离死别的痛苦,又经历了功名难就的折磨。
  李振钧将重要的人生事件反映在诗歌当中,使许多诗歌具有一股悲凉的情调。然而,李振钧诗歌又体现出作者人生的阶段性。正如《味灯听叶庐诗草》自序中说:“潦倒中年,情怀萧索,转不若少时之天真摅写、音律自谐,回首当年之翦翠裁红,忽忽已成往事。”一方面,《味灯听叶庐诗草》的诗歌主要为中前期作品;另一方面,李振钧年少时的作品更为天真自然。因此,李振钧中前期特别是前期的作品,更能显出诗人的性情,更能体现诗人的艺术特色。
  二、李振钧诗歌中的主体形象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2]56李振钧的诗歌主要是李振钧生活境遇中感想感悟的结晶,成为李振钧心声的表现。通过阅读李振钧的诗歌,可以窥见诗人主体的思想感情,重塑诗人的形象。
  (一) 博取功名的进取心
  求取功名,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而在科举时代,为求闻达于诸侯,参加科考是最重要的途径。李振钧在嘉庆十五年(1810)就参加乡试,自此算起,到道光八年(1828)应江南乡试而得中举人,期间经过了18年。李振钧屡遭科考失利,但仍没有放弃,可见其博取功名的决心。如李振钧在《放言简振之》中言:“不忧老大髩如银,要问千秋以后身。”[1]52岁月流逝,容颜老去,并不值得忧愁;留取身后名,百世流芳,才不枉此生,才是应该去深虑的。李振钧坚持不懈的精神,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得中举人后,次年会试又得中进士。在《到家杂咏》一诗,李振钧写道:“高堂色喜唤佳儿,但得成名不恨迟。”[1]159诗中再次体现了诗人对功名的不懈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这份追求功名的积极进取心,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庭的影响。李振钧父兄皆在朝为官,受其影响和鞭策,获取功名利禄的思想自然根深于李振钧的心怀。
  (二) 修养性情的闲适心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在“入世”与“出世”间自由往来的观念,具备兼容二者的心理,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特征之一。李振钧在受挫后,进取心必然受到打击,在对功名矢志不移的同时,也对人生及功名进行反思,如《汉江秋思》:“心难争命秋容瘦,事不如人壮志降。”[1]33考取功名的路途艰难曲折,李振钧在考场屡次失利,使其产生功名无望之感,而在道光四年(1824)又遭父亲李长森逝世,李振钧与家兄李振祜守孝树林冲,另开荒山一角,筑余园。《小园落成》这一组诗大概就创作于此时期,如“生意窗前草,清容雨后花。更添桑柘外,几道竹篱笆”、“明窗消俗障,曲迳见诗情。”[1]87诗中对小园景致的描绘,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在宁静的小园里,“不受尘缘扰,方知乐事真。家承清白吏,居萃太平民。种柳碧成幄,折花红满身。溪山供啸傲,鱼鸟自亲人”,闲适的时光,“无可酬清福,闲抄辟谷方”[1]87。诗人暂时从名缰利锁中解脱出来,投入另一清静无为的境界。在有些时候,感慨于自己才能不得伸展,甚至想摆脱名利束缚,看透红尘纷争。如《红叶》所吟:“万古繁华终是幻,一年生意更无余。有人独立斜阳外,指点残红返太虚。”[1]99然而,诗人并未沉浸其中,安于余园一角,而是经过心怀的排遣疏导,经过精神的短暂慰藉与修整后,又投入现实生活中,敢与他人试比高。   (三)傲岸独立的高洁心
  李振钧既有博取功名的进取精神,又有安然自适的隐逸情怀,如此,他既非通常的那种一心仕途的官迷,亦非不问俗事的避世者。这集中体现在诗歌中的主体上,便是诗人傲岸独立的高洁精神。如年轻时所作的《小步》:“黄叶不可埽,白云不可攀;落叶与飞云,诗意参其间。穷厄易降辱,显达忘辛艰,幻梦觉者谁,翛然见寒山。世外独俯仰,桑亩歌闲闲,日暮天容低,曳杖归故关。”[1]14对隐者自在生活的描述,暗含诗人的心志。又如《菊枕用元人韵》所吟:“月影满身人太瘦,秋声到耳夜初长;餐英更酿重阳酒,醉卧从教涤俗肠。”[1]23显现了诗人的傲岸不羁和向往高洁的心怀。《柬汪均之奂之》:“明月入我户,清风吹我襟,暑退生微凉,苍然万壑阴,飞鸿下远渚,仙露湿素琴,日月自往来,俯仰成古今,寄怀二君子,勖哉高尚心。”[1]25诗末点明主旨,以高洁心相勉。再如《渔簑用元人韵同都下诸子作》:“老向烟波放小舟,敝蓑憔悴不知愁,寒江钓雪鸣榔去,夜月叉鱼和网收,倦倚篷窗闲拥背,更须蓑笠稳遮头,睛时好晒苔矶上,卧看芦花水国秋。”[1]22此诗形象地描绘了远离纷扰而怡然自得、安享生活的画面。徐增说:“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3]4阅读李振钧的诗歌,可以明显感受到诗人那份傲岸独立的高洁心。
  三、李振钧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振钧诗酒一生,诗歌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其诗情文采也尽显于诗作之中。李振钧曾作《美人十八首》,分别以《塞上》《马上》《船上》《枕上》《座上》《曲中》《镜中》《醉中》《梦中》《月下》《花下》《帐下》《林下》等为题书写女性情怀,婉约情深。李振钧曾创作一组有关七夕的诗,并以限韵赋诗,如:《七夕月》,“限三肴七排八韵”;《七夕云》,“限十四监七排八韵”;《七夕雨》,“限四豪七排八韵”;《七夕河》,“限十五咸七排八韵”。再如《九日同人邀游龙门寺用少陵蓝田崔氏庄韵》一组八首,每首皆用“宽”“欢”“冠”“寒”“看”等词押韵,进行“设门槛”的难度创作。这些诗歌虽然艺术价值参差不齐,但仍不乏佳作,更主要的是在内容题材或形式的限制下完成的诗作,体现出李振钧的艺术才能。李振钧在诗歌领域的深厚修养,由此可见一斑,而其诗歌作品也形成了一定的艺术特色。
  一方面,李振钧诗歌源起于人生阅历,诗歌皆有感而发,真情流露,应和了“歌诗合为事而作”,一系列诗歌创作组合为李振钧“个人的史诗”。如《赠章琯芗》中诗句:“我自五龄入小学,经史十五通其辞,万言己试书三上,廿载相随酒一厄,秋花春月年年度,乌帽绯衣事事迟。”[1]32“不惜出肝胆”,坦诚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学识,以及功名难就、虚度年华的憾事。面对妻子逝世的事实,李振钧以诗抒情,满怀悲痛与失落,以《重遣》为例:“生离死别太匆匆,修短原知数有穷,半死梧桐余一叶,而今都付与西风。”[1]46对于人事的不如意,诗人不平则鸣,如道光五年(1825),李振钧参加乡试未中,写下了《夜坐感怀》:“平生不愿受人怜,醒亦狂痴醉亦颠。山木不材偏得地,纸鸢何力竟冲天。名缰能勒追风马,文海难撑上水舩。寄语王孙归及早,碧波芳草自年年。”[1]100可见,李振钧毫不隐瞒和掩饰自己的悲喜性情,其诗歌成为生活记录的一种方式。
  另一方面,李振钧诗歌的语言豪放大气,又简洁有味。李振钧“性傲岸不羁,语言戆直,不合于时”[1]3。这种性格使其语言刚直的同时,又不失豪放,李振钧好友齐彦槐曾题词认为,李振钧诗“好句居然似放翁,豪情亦与放翁同”。如《放言简振之》:“碌碌无为章句囚,狂歌醉卧碧云秋,不谙生产千金子,自立功名万户侯。……谪仙只是能诗酒,已占人间第一流。”[1]53其实,李振钧大有以豪放浪漫的李白自许。嘉庆二十四年(1819),李振鈞参加乡试未中,作诗《下第》:“小谪人间廿六春,狂吞酒海羾诗天。”道光四年(1824),作《九日同人邀游龙门寺用少陵蓝田崔氏庄韵》,有句云:“潦倒敢夸能作赋,错教人当谪仙看。”[1]93然而,李振钧诗豪放而不粗糙,用语简明而有韵味。如《江上》:“不觉万山过,归帆饱顺风。昔人征战处,游客笑谈中。云满垂秋碧,波摇落日红。乡关极天际,远影没飞鸿。”[1]67用语浅易,但空间的转移,时间的跨越,由实景的秋云落日,转入虚渺的乡关远影,境界开阔宏大,留有深远的意味。
  总之,李振钧的人生辗转奔波,科考上也好事多磨、较为不顺,但丰富的人生阅历,砥砺了诗人心性,拓展了诗歌创作题材。李振钧的诗歌大多为有感而发,直吐胸怀,呈现了诗人的自我修养、勇于进取及高洁品性;其诗语豪放明快,简洁率真,而言近旨远,颇有韵致。可以说,《味灯听叶庐诗草》是挖掘和了解李振钧生平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档案”,更是探析和弘扬李振钧诗歌艺术的重要文本。
  参考文献:
  [1]李振钧.味灯听叶庐诗草[M]清刻本.
  [2]刘勰.文心雕龙·明诗[C]//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清〕徐增而菴诗话[Z]//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1698)·集部·诗文评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刘祖琼】
其他文献
酚类化合物尤其是硝基苯酚属于国家严格控制排放的有毒物质. 由于工业排污等原因, 在近岸水体中能检测到许多酚类化合物. 我国胶州湾和杭州湾表层海水中酚的含量分别高达3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