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海生活的袁世凯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cai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世凯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他在许多人眼里是个离生活遥远的脸谱式人物。在他担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在中南海深居简出,其生活细节鲜为人知。从袁世凯的行为习惯和家庭生活来看,有一套严密的封建家族制度规范着袁家人的言行举止和日常生活。
  
  刻板的饮食习惯
  
  袁世凯最有特点的是刻板而保守的起居饮食习惯。袁世凯的起居饮食在一年四季都有一套固定规矩。据他的三女儿回忆,在担任总统期间,袁世凯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洗漱,在6点半吃早饭。他总是在中南海的居仁堂楼上吃一大海碗的鸡丝汤面作为早饭。然后他便杵着包着铁头的藤杖“梆、梆”的下楼去,最后发出响亮的“哦”表示他来了,这才完成他下楼的“仪式”。
  袁世凯下楼后,便在办公室里忙于公务。他十分有规律,到了中午11点半就要吃午饭了。他对于饭菜的要求并不高。不像清朝的皇帝午饭有上百道菜,而且几乎不重复。虽然到溥仪时只有身边的菜是新鲜的,离得远的菜是发霉的。袁世凯的饭菜花样经久不变,而且摆的位置也不变。例如,入冬后每顿必有他最爱的清蒸鸭子,而且一定摆在桌子中间。韭黄肉丝必定摆在东边,红烧肉摆在西边。身边放着朝鲜族三姨太的拿手菜“高丽菜”。他的主食带有鲜明的河南特色。除了每顿必备的馒头和米饭,还要有好几种稀饭。如大米稀饭、小米和玉米掺在一起的稀饭,还有一种河南人的饭食——绿豆糊糊。袁世凯专用的餐具都比常人的大和长,饭量也相当惊人。
  一般下午7点,袁世凯家就要吃晚饭了。平时的晚饭按部就班,而星期日的晚饭就丰盛多了。这是袁家人全家聚会的时候。除了大厨房供应的菜之外,各房的姨太太们都会带各自做的有特色的菜来与大家同吃。例如二姨太做的美味熏鱼。这时的袁世凯一改平日的严肃,与大家随意说笑,逗儿女们玩。这时的中南海袁家与普通的家庭无异,全家共享天伦之乐。周末聚会大约持续到9点,袁世凯便要就寝。
  袁世凯担任大总统住在中南海时,为其家人提供饭食的大小厨房约有十个。除了原配夫人于氏单独有个厨房以外,袁世凯和所有姨太太、少奶奶们的饭食都由一个大厨房供给。大厨房设置了几个转桶来分发饭食。每当开饭时,各房的仆人便从转桶里取出各房的四菜一汤的饭食。但是各个姨太太却各自有自己的小厨房,做菜的都是各房的女佣人。当袁家的孩子生日时,有头一天吃饺子,当天吃面的习惯。饺子便是由各房的厨房煮好。在中南海还有一个西餐厨房。袁世凯仅仅吃些西点,这个厨房大都是袁克定、袁克文两兄弟用于请客。
  
  迂腐的封建家规
  
  袁世凯每天午饭后,习惯午睡大约一个小时,下午2点又开始在办公室工作。直到晚上5点后停止工作。他便与姨太太们和年龄较小的儿女们到中南海各处去散步。他游园的排场与古代的皇家不相上下。即使在自己住的中南海也要“净园”。在袁世凯一行准备去哪看看时,没出门前的一个小时就有人按传下来,吹着哨子,沿途四周通知,叫人们回避。免得不相干的人无意中“惊驾”。
  夜间休息,袁世凯制定了姨太太轮流值宿的制度。轮到谁,谁就由丫头们把用具搬到袁世凯的卧房里。虽然他名义上有9个姨太太,但是实际同居的只有五、六、八、九四个姨太太。每人轮值一星期。虽有轮值,但第二天早晨却依然要五姨太伺候一切。五姨太是袁世凯的得力管家,他的吃穿等琐事只有五姨太才能打点好。五姨太自然受他宠爱。但是当袁世凯死后,五姨太第一个把袁世凯的值钱细软席卷一空,夺门而逃。
  袁世凯的姨太太们进入这个封建大家庭就要遵守袁世凯制定的种种“家规”。新进门的姨太太要服从早进门的姨太太管束。所有的礼节、起居和言谈都要由老的教导,新的不得有丝毫的违抗。在这个家规的名义下,大姨太和五姨太虐待其他姨太太。大姨太曾经把三姨太绑在桌子腿上毒打,以致三姨太左腿残疾。袁世凯作为家长,对于这些争风吃醋的后院事情总是睁只眼闭只眼,任由它去。
  虽然在中南海内设有专馆对子女进行教育,但是这种私塾式的机构课程设置不系统,纪律不严明,例如姨太太们和小姐们一起上课,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姨太太在课堂上忽然站起来说“先生,我请一会儿假。”然后便走出教室问自己的丫头“总统吃的饺子预备好了没有”之类的,然后再回到座位上继续听课。若每个姨太太都这么来一次的话,课简直没法继续下去。逢年过节,老师们想向袁世凯拜年问候,他总是借故不见。袁世凯除了用专馆教育外,对于子女就是一味的严厉了。尤其对于儿子们,时常用皮鞭或棍棒抽打。因此,虽然袁世凯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缺乏品位的着装习惯
  
  袁世凯不讲究衣着,更不爱打扮。袁世凯在清代做官时,除了上朝的袍褂之外,回到家就换上黑色制服。他喜欢穿着短装,只有在祭祖时改穿袍子、马褂。据袁静雪回忆,袁世凯夏天穿一套黑羽纱制服,冬天换黑呢制服。制服的样式都是矮立领,四个暗兜。在严冬季节,袁世凯要穿上厚驼绒坎肩和厚毛线对襟上衣,外罩皮小袄,下穿厚毛线裤。夏天他戴“巴拿马”草帽,冬天戴镶宝石的貂皮黑绒帽。夏天他穿黑皮鞋,冬天穿内衬羊皮的黑色短筒皮靴。无论是何种场合,他都喜欢穿戴整齐。即使在冬天有暖气的房间里吃饭,吃得满头大汗也不脱衣服。
  平时不注重穿衣打扮的袁世凯,在制定称帝后的皇族服装时也同样缺乏品位。袁家的皇子服又称“金花服”,是仿照英国宫廷的式样用黑色呢子做的。上身以燕尾服式样,胸襟上用金线绣满横排的花纹,既不开缝也不系纽扣。下身是西装裤,两侧有一大溜黄色绒毛。每个皇子胸前的花纹不同,袁克文和袁克权胸前是麦穗的图案,其他人都是牡丹花图案。而且每人要佩带金色的绶带,绶带下端悬着配刀。
  袁家的皇女服是中国的样式。衣服上身是对襟、宽袖的黄缎褂,上面绣着凤凰、牡丹、云彩、潮水和红色太阳。衣领上也同样绣着小的凤凰和牡丹。据说像京剧中旦角的“霞帔”。下身是黄缎裙,也绣着与上衣一样的花样。外衣里面是水红的绸子衬衣,衬衣上镶着白色绸子的“和尚领”。然而,例外的是公主服的外衣上绣了凤凰,而裙子却是前短后长像是西洋妇女穿的长裙。公主鞋是红色缎面绣花,鞋头微微上翘,像是朝鲜妇女所穿的鞋。这种穿着打扮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是哪国的风格。
  
  令人费解的习惯嗜好
  
  袁世凯的有些生活习惯带着“乡土气”。众所周知,袁世凯上嘴唇留着两撮大胡子。而他吃东西的速度比一般人快,一大海碗的面条几口就能吃完。他在吃稀饭或喝汤时常常弄得胡子、衣服上都是汤汁。但他从不用手绢,即使是擤鼻涕也只用衣袖擦擦。所以他的衣服上就常常残留着污迹,恶心至极。一般都是姨太太们准备着手绢和毛巾给他擦衣服。
  袁世凯也不爱洗澡,与很多传统的中国农民一样,他只在每年过年时洗一个澡。平时只是用湿毛巾擦一擦身体就完事。而且他不爱用抽水的马桶,一定要用木头的马桶。人家问他为什么不用干净卫生的洋马桶时,他却回答“那个味儿不好”。
  袁世凯还喜欢缠足的女人,除了三个朝鲜籍姨太太是天足之外,其余所有的妻妾都是小脚。这三个姨太太为了取悦他,只得仿照京剧中花旦、武旦“踩寸子”的办法,做出缠足的样子来。以致后来这几个姨太太不会正常走路了。袁世凯种种奇怪的习惯和癖好表明他还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封建传统的土壤中间。
  袁世凯喜欢吃中药来补身体。常常一把人参一把鹿茸的放在嘴里嚼着吃。更荒唐的是他还雇佣了两个奶妈,每天就喝两个奶妈所挤出的人奶。这些骇人听闻的嗜好不得不令人感到袁世凯的奢侈和迂腐。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中国风景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文化内函,产生风格各异的风景建筑。文章分析了自然经济时代和工业社会时代风景建筑的文化属性,提
绩效目标管理是实施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绩效管理工作中起统领作用,本文以绩效目标管理为研究对象,在统计上海市级预算部门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目标信息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部
由于政府部门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实际情况的差异化,导致我国当前各地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本文主要分析了我
朱屺瞻先生(1892-1996)是江苏太仓市浏河人,生前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其祖上为嘉定娄塘人,祖父朱湘州业商有道,乐于善举,嗜好丹青,名书屋“修竹吾庐”,惜毁于“一·二八”淞沪战争。  1932年日军发起淞沪战事不久,朱先生偕友游苏州香雪海,满山梅花在寒风凛冽中绽放,顽强不屈的梅花精神,进一步激发了朱先生的爱国热情。他随即颜其屋“梅花草堂”以自励,并拓日寇炸弹坑洼水成池,名
随着三维图形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数据处理的规模越来越大,并行绘制系统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大部分并行渲染解决方案只是针对特定的应用程序,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开发一个通用的并行渲染框架,并且它能支持各类数据可视化应用的任务。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并行绘制技术,研究并行绘制框架Equalizer的架构和优点,并用Equalizer实现Ply模型的并行绘制。
基于波导方法建立了L型板的耦合振动模型。分析了激励力与被激励板的夹角对结构振动功率流的影响,获得了L型板弯曲振动功率流与面内振动功率流随激励角度的变化规律。进而建
受声速梯度分布、收发节点相对位置等因素影响,水声信道中存在能量最强的多途信号不是最先到达接收端的情况,此情况下对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通信若单一添加循环前缀作保护间隔
灵敏度分析是多属性决策的一个重要优化过程,深入分析属性值或属性权重的变化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很有意义。在线性加权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灵敏度分析方法,研究了一个属性值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