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要素构成看共享机制的建构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是要素所有者通过契约关系形成的经济组织,利润最大化是该组织的基本目标。包括劳动要素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共享企业剩余不仅符合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也是和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相一致的。本文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为基础,就职工工资共享机制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价值理论;公平效率;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21-0025-02
  
  企业是要素所有者通过契约关系所形成的经济组织,“公平自愿”、“公序良俗”以及“有偿使用”是要素所有者与企业的契约基础。企业能否满足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利益诉求,核心基础是企业能否获取“剩余收益”。基于“剩余收益”的企业分配理论重构,不仅可以重新诠释企业的分配行为,而且为观察企业分配行为对政府、股东以及劳动者的有效性和公平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观察路径。
  
  一、企业价值的来源及其构成
  
  马克思认为,劳动具有二重性,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既包括使用价值,也包括剩余价值,而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劳动者仅仅拿到了部分本属于他们的劳动价格,即工资;相反,在资本家逐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劳动者的正常价值不仅没有得到满足,而且其超额剩余价值也被无情掠夺。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研究者可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企业的收入从哪里来?谁创造了这些收益?这些收益的所有者应该归谁?
  萨伊定律认为:企业的收入是“资本-利润、土地-地租以及劳动-工资”三者的结合。事实上,这种结合需要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单方面的要素都不可能取得收益,也更谈不上剩余价值的问题。
  在上述定律当中,如果从企业剩余价值的角度考察,任何要素要想独立创造价值都是不可能的。以劳动力为例,要想参与价值的创造,首先必须要和包括资本在内的其他要素合作。否则,不仅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工资)无法实现,其价值实现也将失去基础。从这个角度讲,企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应该是包括劳动者在内的所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都有利益需求,只不过在需求的顺序和满足需求的基础存在差异而已。所以,从企业价值的构成看,既有资本要素所有者的资本利得,也有劳动力要素和其他要素的价值贡献。
  
  二、企业分配的基础及其分析
  
  现实的经验表明,在参与企业价值贡献的所有要素所有者中,他们承担的风险是不一样的,按照“风险-收益”对等原则,谁承担的风险越大,谁享有的收益就应该越多。从这个角度看,现有的制度框架对企业分配涉及的经济基础作了如下的规定:
  1、股东收益分配的经济基础是企业的税后利润。该规定是基于这样的制度假设:(1)企业是股东的企业,股东理所当然地要享有企业的剩余,该剩余就是税后利润;(2)从风险的角度看,股东面临的风险在所有要素所有者中风险最大,这从《破产法》规定的财产清偿顺序中可以得到证明。
  2、职工收益分配的经济基础是“WEBIT(薪息税前利润)”。该规定的基本假定是,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消耗需要从企业当期的收入中弥补,因此,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即工资)作为一种成本。和其他所有要素一样,直接从收入中扣除就行。因此,只有当包括劳动力价格要素在内的所有成本得到弥补后,股东才可能有税后利润。正因为如此,现实当中工资的支付是强制的,而并不与企业是否盈利挂钩。当然,企业是否盈利最终会影响到工资水平。
  3、政府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基础是基于法律的强制性。保护财富和维护公平是政府的基本职责。而政府作为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利益主体,本身并不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而其保护财富的成本必须由包括企业在内的受益主体共同分担。企业税负是对成本分担的替代。政府为最大限度规避税收不足的风险,制度设计中尽管会将税负水平与企业剩余挂钩,如企业所得税,但政府更多的税收保障是建立在企业的经营行为基础上,如交易税。也就是说,不管企业是否盈利,只要有经营行为发生,都会被课税。当然,课税比例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剩余,也会间接影响到劳动和资本的价格。所以,理性的政府在企业税负上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平衡,税负过重的直接后果是在抑制股东收益的同时,影响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
  
  三、职工工资共享机制建构
  
  职工工资共享机制是指职工工资价格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增长,也就是让广大职工共享企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从现有的实践看,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实现路径有两个:(1)工资增长,这部分作为成本费用列入企业的税前利润,兑现以后,股东可供分配的税后利润减少;(2)维持现有工资水平,但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不同路径下,职工和股东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在第一个路径下,职工风险较小,股东风险较大;而第二个路径是职工与股东共担风险的一种模式。究竟何种模式更优,目前尚无定论。比较而言,第二个路径在理论上较为完善。
  从企业的角度考察(事实上,也只有这种考察才具有分析意义)。企业的剩余价值离不开包括劳动者贡献在内的所有要素所有者的贡献。因此,劳动者以工资增长方式共享企业价值是有经济基础的。从社会分配的角度看,职工工资属于初次分配。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特别是经济权益,作为马克思理论坚定信仰者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关注社会财富再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和效率。在我国,有关公平和效率的提法首次出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有关收入分配的表述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则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中,党的十六大报告还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而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上述论述表明,作为马克思理论武装起来的执政党,在运用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伦理观方面进行了重大创新,特别是有关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处理方面,更加强调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些表述说明,职工工资的共享机制建构具有以下基础:
  一是工资增长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年均GDP增速达到9.78%,这一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的经济奇迹使职工工资共享发展成果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是企业效益增长较快。以中央企业为例,2007年的利润超过万亿元,用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话说是,三年再造一个中石油。因此,职工工资增长具有初次分配的经济基础。
  三是社会基础。近年来。有关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07年盛行的网上“晒工资”和最近关于工资“被增长”的热议,行业间、企业间的工资差异引发了社会公众的激烈争论。现有的数据表明。尽管这几年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增长都十分明显,但职工的工资增长速度步伐较慢,如果考虑物价因素后,职工这几年的工资增长甚至是负数。所以,为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政府包括地方政府都在强力介入。要求给职工涨工资。如上海规定,一线职工不涨工资,管理层不得增资。并且将职工工资增长作为管理层考核的一个“硬指标”。作为中国职工权益维护最大主体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也在规划未来5年中,以工资协商的方式,让广大职工共享企业经济发展成果。这些措施表明,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是有广泛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的。
  职工工资共享机制不仅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的伦理要求。也是马克思收入理论所强调的问题。在大力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让广大职工在经济权益上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这完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
  
  责任编辑 柳波
其他文献
<正> 适应四化建设,必须加强经济管理.然而,"经济管理"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国内外经济学者的认识并不一致.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和对外国经济管理的研究,我国经济学界和经济工作者,在研究经济管理的论著中,涉及到"决策"和"经营"方面的内容逐步多了起来;与此同时,"管理"和"决策"、"经营"究竟是什么关系,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不但有助于经济管理这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对切实加强经济管理也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摘 要:科学探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方法,旨在推动科学探究的进一步实施。  关键词:科学探究;新课程理念;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29-1  《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把科学探究作为五个一级主题之一。所以科学探究既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又是重要内容和课程的目标之一。
“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窗棂,叮叮咚咚。”“小雨的季节,埋葬了太阳。潮湿,让人感到压抑。”我缓缓地敲击着键盘,把忧郁机械地输进电脑。视野的右下方跳出的窗口在闪
2001年秋,青岛市作为首批国家级实验区率先进入了新一轮课改实验。如何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尽快帮助教师真正理解并践行品德课程理念,是教研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教研活动只有关注常态课堂,才能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只有善于发现并及时推广来自一线的教学经验,才能全面推进课程的发展。    一、关注常态课堂,确立教研主题    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教学研究的起点。多年来,我市品德教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 要:本文着重阐述了境况语感能力的重要性,并从若干个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案例,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驾驭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感能力;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55-1  一、培养语感能力的重要性  语感,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对于言语和行文的领悟和鉴赏能力,广义来说,是一种主观性的感悟能力
为防止交叉感染,提高牙片的定位性,笔者设计了“一次性牙片托”。现介绍如下。一、模具设计(一)基本结构:牙片托由托体和手柄两部分组成,托体(见图)呈长方形,体积约3×1×0.
写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自小学阶段开始,我们就把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到中学阶段,写作教学的要求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现实状况却是,有相当
军训回来已经两天了,兴许还很疲劳,上课总是想睡。同学打趣地说道:“嘿,小子,军姿没站吧?”“来,把小碎步跺起来,哈哈。”玩笑后,却依然是来势凶猛的倦意,防线一层层被打破。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因此,教育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