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诵读应该与高三语文教学紧密相连。因为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等有重大意义,高三语文的课堂不应是沉闷的,我们应抓住各种诵读的机会,加强诵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让琅琅读书声走进高三语文课堂。
【关键词】诵读;高三语文教学
去年我和学生一起复习《琵琶行》的时候,只用一节课匆匆地点了重点字词,回顾了江州司马和琵琶女的惺惺相惜之情,赏析了诗句表现音乐的方法和技巧。在整节课中,我只是在分析“大弦嘈嘈如急雨”之类的语句时,让学生进行了短暂的齐读。
当时《琵琶行》复习完,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高三语文课的语文味被我弄到哪去了?经过反思我发现,我潜意识里有许多老师共有的想法:高三,练习、考试、讲评还来不及,哪来时间诵读?传授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哪用得上诵读?没有了新课文,又拿什么来诵读?
因此,在高三的语文课堂上,诵读之声越来越少,书声琅琅的景象很难再现,而从古至今,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比起泛泛的讲析和枯燥的做题,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诵读,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让他们收获更多。
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中指出:“从阅读实践看,感悟理解与诵读吟咏是共生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而我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还有“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诵读,该是语文教学最传统也最基本的方法,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能缺少。
从前,我觉得在高三精讲多练最重要,可时间长了学生累了、疲了,无精打采,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我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开始积极引导学生诵读。因为要想让学生体会到文字本身的魅力,就必须让学生去诵读、体会。
因此,今年复习《琵琶行》时我们用了多种方式来诵读,师生都感觉轻松且有收获。如开头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几句话,我们有感情地读,萧瑟的秋风和离愁别绪似乎就能带我们进入秋夜送别友人的不舍和凄清的情境,也只有在诵读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作品的魅力。
回头想想,高三我们经常提 “语感”,但“语感”从何而来?就是要从诵读训练中来。诵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大声诵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看更强烈的刺激,通过反复诵读,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等会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使人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在听说读写中辨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
我听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让学生读好书,让学生喜欢读书,那就是他最大的成功,”高三学生,生活、学习本来就紧张,各种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心里压抑,自卑自闭。而在语文课堂上,大声诵读不仅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情绪释放,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同时诵读过程中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学习和人际交往的信心。可见,诵读对高中语文教学是多么的重要。 本学期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早读让学生大声诵读
有研究表明,早晨是人一天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因此我要充分利用早读的时间,指导学生大声诵读,加强识记积累。分阶段布置学生诵读必须背诵的内容,如“必修一到五”要求背诵默写的名句名篇、文言诗词、精美散文;复习资料上的“多音多义字”、“易混形声字”、“易读错的成语”等,让学生通过大声读,强化记忆效果,暴露读音的错误,老师和同学帮助纠正。
二、课前三到五分钟诵读
在课前请每位学生轮流来给大家诵读其自己从杂志上看来的好文章,或是在课堂比较沉闷的时候,我自己给学生诵读能打动我的好作品,或是将好作品印发给学生齐读,师生同感受美文的熏陶,对美文稍作分析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积累了一些作文素材。
三、利用课堂其他可利用的机会诵读
做诗词鉴赏时接触的古典诗词,都是绝好的诵读材料。要体会到这些诗词韵味,必须反复诵读,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这种享受,是默读所体味不到的。因此,在指导诗词鉴赏时,我都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从整体上形成初步的感知,激发情感,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在诵读中感知诗词的情感,在体会诗词情感的基础上,更富有感情地诵读,如此在“诵读——指导——再诵读——再指导”的过程中,师生都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要取得好的诵读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适当的指导十分必要,如在讲“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时候,我特意花点时间对学生加强普通话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方言的干扰,读准字音、音调。在指导文段的诵读时,授之以节奏、情感、重音、押韵等诵读知识。早读时间要求学生激情诵读,有感情地诵读;语文课堂上,精美时文让学生用心品读。通过指导、帮助,大部分学生诵读文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理应在高三语文课上发挥她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 《还高中语文课堂以琅琅书声》
[3]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关键词】诵读;高三语文教学
去年我和学生一起复习《琵琶行》的时候,只用一节课匆匆地点了重点字词,回顾了江州司马和琵琶女的惺惺相惜之情,赏析了诗句表现音乐的方法和技巧。在整节课中,我只是在分析“大弦嘈嘈如急雨”之类的语句时,让学生进行了短暂的齐读。
当时《琵琶行》复习完,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高三语文课的语文味被我弄到哪去了?经过反思我发现,我潜意识里有许多老师共有的想法:高三,练习、考试、讲评还来不及,哪来时间诵读?传授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哪用得上诵读?没有了新课文,又拿什么来诵读?
因此,在高三的语文课堂上,诵读之声越来越少,书声琅琅的景象很难再现,而从古至今,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比起泛泛的讲析和枯燥的做题,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诵读,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让他们收获更多。
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中指出:“从阅读实践看,感悟理解与诵读吟咏是共生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而我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还有“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诵读,该是语文教学最传统也最基本的方法,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能缺少。
从前,我觉得在高三精讲多练最重要,可时间长了学生累了、疲了,无精打采,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我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开始积极引导学生诵读。因为要想让学生体会到文字本身的魅力,就必须让学生去诵读、体会。
因此,今年复习《琵琶行》时我们用了多种方式来诵读,师生都感觉轻松且有收获。如开头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几句话,我们有感情地读,萧瑟的秋风和离愁别绪似乎就能带我们进入秋夜送别友人的不舍和凄清的情境,也只有在诵读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作品的魅力。
回头想想,高三我们经常提 “语感”,但“语感”从何而来?就是要从诵读训练中来。诵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大声诵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看更强烈的刺激,通过反复诵读,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等会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使人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在听说读写中辨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
我听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让学生读好书,让学生喜欢读书,那就是他最大的成功,”高三学生,生活、学习本来就紧张,各种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心里压抑,自卑自闭。而在语文课堂上,大声诵读不仅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情绪释放,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同时诵读过程中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学习和人际交往的信心。可见,诵读对高中语文教学是多么的重要。 本学期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早读让学生大声诵读
有研究表明,早晨是人一天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因此我要充分利用早读的时间,指导学生大声诵读,加强识记积累。分阶段布置学生诵读必须背诵的内容,如“必修一到五”要求背诵默写的名句名篇、文言诗词、精美散文;复习资料上的“多音多义字”、“易混形声字”、“易读错的成语”等,让学生通过大声读,强化记忆效果,暴露读音的错误,老师和同学帮助纠正。
二、课前三到五分钟诵读
在课前请每位学生轮流来给大家诵读其自己从杂志上看来的好文章,或是在课堂比较沉闷的时候,我自己给学生诵读能打动我的好作品,或是将好作品印发给学生齐读,师生同感受美文的熏陶,对美文稍作分析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积累了一些作文素材。
三、利用课堂其他可利用的机会诵读
做诗词鉴赏时接触的古典诗词,都是绝好的诵读材料。要体会到这些诗词韵味,必须反复诵读,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这种享受,是默读所体味不到的。因此,在指导诗词鉴赏时,我都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从整体上形成初步的感知,激发情感,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在诵读中感知诗词的情感,在体会诗词情感的基础上,更富有感情地诵读,如此在“诵读——指导——再诵读——再指导”的过程中,师生都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要取得好的诵读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适当的指导十分必要,如在讲“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时候,我特意花点时间对学生加强普通话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方言的干扰,读准字音、音调。在指导文段的诵读时,授之以节奏、情感、重音、押韵等诵读知识。早读时间要求学生激情诵读,有感情地诵读;语文课堂上,精美时文让学生用心品读。通过指导、帮助,大部分学生诵读文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理应在高三语文课上发挥她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 《还高中语文课堂以琅琅书声》
[3]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