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教师设计的《毽球——踢球与起球技术》一课,教学思想明确,能够紧紧围绕现行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实际发展需要为根本,力求在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上实现创新和突破;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组织得当,教法新颖,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如果能够在教学细节和主教材的练习密度上稍加调整,则会更加完美。
一、选材得当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体育教材除了包含本身的项目化运动技能之外,还包括体能(与健康有关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以及精神内涵等。而课堂教学内容则更为宽泛,教师除了要传授教材本身的内容,还可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情感、品德和意識规范等方面的培养。因此,教师在选用教材时,首先要把握住现行课程标准的精神;其次,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即,学情。本节课,执教教师在选材上,试图通过毽球教材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和控球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掌握毽球踢球和起球的2种单项运动技术动作。该种教学指导思想突破了“本本主义”的教材传授,具有大教育观。高一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毽球运动基础,现阶段只有较高难度的动作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也是体能进一步得到发展的需要。毽球作为民间运动项目,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同时,也是很多地方开展中小学冬季三项赛的核心项目,但都局限于简单的个人盘踢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目前不仅花式繁多,而且技巧性增强,自19世纪90年代初开始,毽球项目走上了竞技的舞台。执教教师选用毽球教材,无论从竞技性、普及性还是对学生体能的发展都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二、教法新颖
1.多媒体教学。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和便利,特别是影像资料的使用。以往,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只能通过示范和挂图帮助学生建立动作概念。示范动作因为难以控制速度常会影响学生的细微观察,挂图因为缺少动作的连贯性,同样不利于学生的揣摩。而本节课,执教教师利用电子移动白板,有效地解决了上述弊端。具体优势:一是动态图的反复性,加深了学生的视觉留存,便于记忆;二是慢动作演示,便于学生动作观察,有利于细节揣摩;三是动作的连续性,便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四是回放功能,便于遗忘的学生随时复习和巩固。但本节课在多媒体的使用上考虑不足。
2.生本化教学。《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执教教师首先以分组的形式强化组内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无论在小组内还是集体练习中,执教教师都在不断灌输和强化互信协作、提醒与帮助的学习意识,以此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注重引导性评价,将生生评价落实在实际学练过程之中,以优培弱,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3.以赛促练。在技能的提高阶段,执教教师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动作技能的巩固与提高,不仅体现了毽球项目的竞技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赛制设计具有针对性,“3次连续踢球→传球→起球→5次踢球→传球”的比赛内容,包含了本次课所学的全部技能,而且在练习量上体现了量变产生质变的训练学理论。
三、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主要看通过课堂教学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本次课的教学目标1:要求90%左右的学生掌握脚内侧踢球和脚背起球技术,30%左右的学生能在拓展练习中灵活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观察到,除了个别协调性不太好的学生在起球技术中难以控制好力量之外,其他学生均能规范完成动作。由此,可以判断本节课教学目标1的设置比较合理。教学目标2:发展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等运动体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该目标实质上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是技能练习本身必然产生的结果。所以,虽然可以认定本节课达成了该目标,但从教学目标制订的清晰度不足,又可认定目标2设置的意义不大,或者说表述缺乏可观察性指标。教学目标3:学会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应该说该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从意识感觉上可以认定为达成,但同样存在表达上过于宽泛,不易评定的弊端。
四、有待商榷之处
1.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教学中,在练习正脚背起球环节,执教教师设计了3种练习形式,每种练习时长为2分钟,8次/人;拓展环节(比赛)为1次。总体评定:虽然每名学生练习次数达到了体验的目的,但仍稍显不足。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课堂导入和准备热身部分用时过多,导致后续学习时间紧张。准备部分,执教教师安排了3个内容,分别为三人组踢毽球热身、毽球操(6节)和拉伸练习,用时为10分钟,此部分内容有头重脚轻之嫌,如为了给主教材腾出更多的时间,可以考虑压缩毽球操的节数,并将拉伸练习通过改编融入到毽球操环节。课堂导入环节用时为5分钟,主要是因为视频演示用时过多,而针对踢球和起球技术,在建立动作表象阶段完全没有必要如此细致,从多媒体充分利用和学生学习的角度,有必要将视频播放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既可以节省教学导入的时间,又方便于学困生即时观摩。如此,主教材学习的环节则可以保证练习的时间。
2.难点突破不够。本节课,执教教师将教学难点预设为:起球的力度和方向。定位比较准确,在实际教学中也凸显了该方面的不足,但教学现场和教案都没有发现具体有效的突破策略。虽然在移动中起球练习环节,教师强调了起球的力量和方向,毕竟语言的引导稍显苍白,如设置具体的参照物,或许是解决起球技术难点的一个良策。
点评人:张军(《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外编辑;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215011)
第12期“教学研究”栏目计划
最佳投稿时间:2017年10月7日~10月22日
第12期:体育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在“健康第一”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起了广大体育教师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方式的热情。虽然不少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方式时,存在吃不透这些教学方式真正内涵的现象,但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全国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而本刊在2012年就连续刊登了《运用频谱教学风格传授体育课》的系列文章,这为广大体育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方式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视野。由此,请结合国内外相关的体育教学理论,就当前体育教学方式的合理选择与运用提出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撰稿提纲:
1.怎样理解体育教学方式,以及体育教学方式对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2.怎样科学、合理地选择与运用体育教学方式?
3.怎样结合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对国外的相关体育教学理论进行本土化实践与运用?
4.请你根据教学实践,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谈一谈体育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
注:为了加快审稿速度,请广大作者在通过“2013版”采编系统投稿时,务必在文章题目前加“拟投训练竞赛栏目”字样。
(本选题由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袁志欢老师提供)
一、选材得当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体育教材除了包含本身的项目化运动技能之外,还包括体能(与健康有关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以及精神内涵等。而课堂教学内容则更为宽泛,教师除了要传授教材本身的内容,还可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情感、品德和意識规范等方面的培养。因此,教师在选用教材时,首先要把握住现行课程标准的精神;其次,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即,学情。本节课,执教教师在选材上,试图通过毽球教材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和控球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掌握毽球踢球和起球的2种单项运动技术动作。该种教学指导思想突破了“本本主义”的教材传授,具有大教育观。高一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毽球运动基础,现阶段只有较高难度的动作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也是体能进一步得到发展的需要。毽球作为民间运动项目,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同时,也是很多地方开展中小学冬季三项赛的核心项目,但都局限于简单的个人盘踢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目前不仅花式繁多,而且技巧性增强,自19世纪90年代初开始,毽球项目走上了竞技的舞台。执教教师选用毽球教材,无论从竞技性、普及性还是对学生体能的发展都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二、教法新颖
1.多媒体教学。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和便利,特别是影像资料的使用。以往,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只能通过示范和挂图帮助学生建立动作概念。示范动作因为难以控制速度常会影响学生的细微观察,挂图因为缺少动作的连贯性,同样不利于学生的揣摩。而本节课,执教教师利用电子移动白板,有效地解决了上述弊端。具体优势:一是动态图的反复性,加深了学生的视觉留存,便于记忆;二是慢动作演示,便于学生动作观察,有利于细节揣摩;三是动作的连续性,便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四是回放功能,便于遗忘的学生随时复习和巩固。但本节课在多媒体的使用上考虑不足。
2.生本化教学。《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执教教师首先以分组的形式强化组内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无论在小组内还是集体练习中,执教教师都在不断灌输和强化互信协作、提醒与帮助的学习意识,以此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注重引导性评价,将生生评价落实在实际学练过程之中,以优培弱,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3.以赛促练。在技能的提高阶段,执教教师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动作技能的巩固与提高,不仅体现了毽球项目的竞技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赛制设计具有针对性,“3次连续踢球→传球→起球→5次踢球→传球”的比赛内容,包含了本次课所学的全部技能,而且在练习量上体现了量变产生质变的训练学理论。
三、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主要看通过课堂教学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本次课的教学目标1:要求90%左右的学生掌握脚内侧踢球和脚背起球技术,30%左右的学生能在拓展练习中灵活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观察到,除了个别协调性不太好的学生在起球技术中难以控制好力量之外,其他学生均能规范完成动作。由此,可以判断本节课教学目标1的设置比较合理。教学目标2:发展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等运动体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该目标实质上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是技能练习本身必然产生的结果。所以,虽然可以认定本节课达成了该目标,但从教学目标制订的清晰度不足,又可认定目标2设置的意义不大,或者说表述缺乏可观察性指标。教学目标3:学会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应该说该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从意识感觉上可以认定为达成,但同样存在表达上过于宽泛,不易评定的弊端。
四、有待商榷之处
1.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教学中,在练习正脚背起球环节,执教教师设计了3种练习形式,每种练习时长为2分钟,8次/人;拓展环节(比赛)为1次。总体评定:虽然每名学生练习次数达到了体验的目的,但仍稍显不足。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课堂导入和准备热身部分用时过多,导致后续学习时间紧张。准备部分,执教教师安排了3个内容,分别为三人组踢毽球热身、毽球操(6节)和拉伸练习,用时为10分钟,此部分内容有头重脚轻之嫌,如为了给主教材腾出更多的时间,可以考虑压缩毽球操的节数,并将拉伸练习通过改编融入到毽球操环节。课堂导入环节用时为5分钟,主要是因为视频演示用时过多,而针对踢球和起球技术,在建立动作表象阶段完全没有必要如此细致,从多媒体充分利用和学生学习的角度,有必要将视频播放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既可以节省教学导入的时间,又方便于学困生即时观摩。如此,主教材学习的环节则可以保证练习的时间。
2.难点突破不够。本节课,执教教师将教学难点预设为:起球的力度和方向。定位比较准确,在实际教学中也凸显了该方面的不足,但教学现场和教案都没有发现具体有效的突破策略。虽然在移动中起球练习环节,教师强调了起球的力量和方向,毕竟语言的引导稍显苍白,如设置具体的参照物,或许是解决起球技术难点的一个良策。
点评人:张军(《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外编辑;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215011)
第12期“教学研究”栏目计划
最佳投稿时间:2017年10月7日~10月22日
第12期:体育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研究在“健康第一”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起了广大体育教师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方式的热情。虽然不少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方式时,存在吃不透这些教学方式真正内涵的现象,但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全国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而本刊在2012年就连续刊登了《运用频谱教学风格传授体育课》的系列文章,这为广大体育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方式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视野。由此,请结合国内外相关的体育教学理论,就当前体育教学方式的合理选择与运用提出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撰稿提纲:
1.怎样理解体育教学方式,以及体育教学方式对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2.怎样科学、合理地选择与运用体育教学方式?
3.怎样结合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对国外的相关体育教学理论进行本土化实践与运用?
4.请你根据教学实践,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谈一谈体育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
注:为了加快审稿速度,请广大作者在通过“2013版”采编系统投稿时,务必在文章题目前加“拟投训练竞赛栏目”字样。
(本选题由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袁志欢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