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皮肤垢着病;精神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9.2+9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8.03.031
皮肤垢着病(Cutaneous dirt-adherent disease,CDAD)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皮肤病,多见于日本及中国年轻女性[1]。自1960年由日本坂本邦树首次报道以来,文献报道累计约100例,均为个案报道,尚无系统的分析总结报道。皮肤垢着病目前无标准的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在治疗此类患者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有效的治疗经验。因该病罕见,临床上存在不少误诊误治的现象,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皮肤垢着病1例报道,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思路。
1病例介绍患者女,48岁,于2014年6月入院,8年前患者双侧颧部出现黑褐色、油腻性鳞片,自觉轻度瘙痒,用水清洗后鳞片短时间内脱落后重新出现,有加重趋势,而避免清洗。同时伴有面部、耳部、周身燥热感、心慌、气短、失眠、多梦、便秘及尿频症状。患者因面部皮肤病变而不敢见人,回避正常社交活动。曾在皮肤科就诊服用中药治疗无效。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双颧部可见近似圆形皮损,边界清楚,主要由黑褐色较硬的鳞片组成。因条件所限未行病理检查及真菌检查,其他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诊断:(1)皮肤垢着病;(2)精神心理障碍。予20%紫草油局部擦洗2次/d,度洛西汀胶囊60 mg/d,米氮平15 mg/d。治疗7天,皮肤痂皮逐渐减少,至完全脱落。皮损处皮肤较正常皮肤娇嫩、敏感。精神心理障碍症状基本得到控制。随访2.5年皮肤垢着病无再发,精神心理障碍症状2年后复发一次,重启原治疗方案,精神心理障碍症状缓解。2讨论皮肤垢着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已报道的皮肤垢着病患者中约40%伴有精神心理障礙,60%以上的患者伴有糠秕孢子菌感染,支持精神心理障碍、糠秕孢子菌感染是皮肤垢着病的重要发病因素[2~3]。该病目前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对本病进行了多种治疗方案的探索。20%紫草油除作为有机溶剂清除结痂外,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并能加速上皮生长。动物实验表明[4],紫草油可能通过促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泌使创面愈合。本例患者在使用20%紫草油皮损处擦洗,7天左右可见痂皮明显减少,皮损处未见垢着物复发。与清水擦洗皮损后皮肤垢着物复发不同,可能与20%紫草油抗菌、抗炎、加速上皮生长作用有关。
精神心理障碍与本病可相互促进。精神心理障碍主要为:不愿见人、心情郁闷、易紧张、睡眠差等焦虑抑郁表现。随着病程的延长,焦虑抑郁的程度逐渐加重,出现躯体不适症状。文献报道病例中约40%的病人伴有精神心理障碍,但是只有少部分人得到精神药物治疗,其余患者仅给予心理安慰治疗。笔者认为,精神心理障碍在皮肤垢着病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应重视对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当病人精神心理障碍症状明显时,单纯的心理安慰治疗明显干预力度不够。对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病人行焦虑抑郁量表评估,请精神科医师会诊,及时加用抗精神心理障碍药物治疗很有必要。抗精神心理障碍用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进而促进疾病治愈。对于复发皮肤垢着病患者,重新启用原方案治疗依然有效。此患者病史长达8年之久,经历了漫长的精神心理障碍困扰,恐惧社交,最终因精神心理障碍到神经科就诊。可见皮肤垢着病造成的精神心理障碍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甚至超越了皮肤垢着病本身。当确诊为皮肤垢着病后,在治疗皮肤病变的同时及时加用了抗精神心理障碍药物,患者精神心理障碍迅速缓解,皮肤垢着病症状亦随之缓解,并最终治愈。多虑平、再普乐、度洛西汀、米氮平等药物可有效治疗精神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皮肤垢着病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皮肤病,发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病男女均可发病,年轻人居多,全身皮肤均可发病,临床表现典型,但易误诊。提高对此病的识别率,减少误诊误治,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抗真菌治疗,对病人进行焦虑抑郁评估并及时加用抗精神心理障碍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Shan SJ,Xu TH,Liu J,et al.Cutaneous dirt-adherent disease with single apparent transverse leukonychia on the fingernails[J].Arch Dermatol,2009,145(9):1070-1071.
[2]Jun L,Liu JW,Sun QN.Cutaneous dirt-adherent disease on a base of pemphigus erythematosus[J].Int J Dermatol,2014,53(4):e269.
[3]Guo H,Sheng J,Li B,et al.Cutaneous dirt-adherent disease on the base of keloid[J].Int J Dermatol,2015,54(5):e117-118.
[4]裴宪武,王坤正,宋金辉,等.复方紫草油促进实验兔创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基因的表达和组织学变化[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4):336-339.
中图分类号:R749.2+9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8.03.031
皮肤垢着病(Cutaneous dirt-adherent disease,CDAD)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皮肤病,多见于日本及中国年轻女性[1]。自1960年由日本坂本邦树首次报道以来,文献报道累计约100例,均为个案报道,尚无系统的分析总结报道。皮肤垢着病目前无标准的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在治疗此类患者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有效的治疗经验。因该病罕见,临床上存在不少误诊误治的现象,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皮肤垢着病1例报道,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思路。
1病例介绍患者女,48岁,于2014年6月入院,8年前患者双侧颧部出现黑褐色、油腻性鳞片,自觉轻度瘙痒,用水清洗后鳞片短时间内脱落后重新出现,有加重趋势,而避免清洗。同时伴有面部、耳部、周身燥热感、心慌、气短、失眠、多梦、便秘及尿频症状。患者因面部皮肤病变而不敢见人,回避正常社交活动。曾在皮肤科就诊服用中药治疗无效。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双颧部可见近似圆形皮损,边界清楚,主要由黑褐色较硬的鳞片组成。因条件所限未行病理检查及真菌检查,其他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诊断:(1)皮肤垢着病;(2)精神心理障碍。予20%紫草油局部擦洗2次/d,度洛西汀胶囊60 mg/d,米氮平15 mg/d。治疗7天,皮肤痂皮逐渐减少,至完全脱落。皮损处皮肤较正常皮肤娇嫩、敏感。精神心理障碍症状基本得到控制。随访2.5年皮肤垢着病无再发,精神心理障碍症状2年后复发一次,重启原治疗方案,精神心理障碍症状缓解。2讨论皮肤垢着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已报道的皮肤垢着病患者中约40%伴有精神心理障礙,60%以上的患者伴有糠秕孢子菌感染,支持精神心理障碍、糠秕孢子菌感染是皮肤垢着病的重要发病因素[2~3]。该病目前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对本病进行了多种治疗方案的探索。20%紫草油除作为有机溶剂清除结痂外,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并能加速上皮生长。动物实验表明[4],紫草油可能通过促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泌使创面愈合。本例患者在使用20%紫草油皮损处擦洗,7天左右可见痂皮明显减少,皮损处未见垢着物复发。与清水擦洗皮损后皮肤垢着物复发不同,可能与20%紫草油抗菌、抗炎、加速上皮生长作用有关。
精神心理障碍与本病可相互促进。精神心理障碍主要为:不愿见人、心情郁闷、易紧张、睡眠差等焦虑抑郁表现。随着病程的延长,焦虑抑郁的程度逐渐加重,出现躯体不适症状。文献报道病例中约40%的病人伴有精神心理障碍,但是只有少部分人得到精神药物治疗,其余患者仅给予心理安慰治疗。笔者认为,精神心理障碍在皮肤垢着病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应重视对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当病人精神心理障碍症状明显时,单纯的心理安慰治疗明显干预力度不够。对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病人行焦虑抑郁量表评估,请精神科医师会诊,及时加用抗精神心理障碍药物治疗很有必要。抗精神心理障碍用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进而促进疾病治愈。对于复发皮肤垢着病患者,重新启用原方案治疗依然有效。此患者病史长达8年之久,经历了漫长的精神心理障碍困扰,恐惧社交,最终因精神心理障碍到神经科就诊。可见皮肤垢着病造成的精神心理障碍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甚至超越了皮肤垢着病本身。当确诊为皮肤垢着病后,在治疗皮肤病变的同时及时加用了抗精神心理障碍药物,患者精神心理障碍迅速缓解,皮肤垢着病症状亦随之缓解,并最终治愈。多虑平、再普乐、度洛西汀、米氮平等药物可有效治疗精神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皮肤垢着病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皮肤病,发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病男女均可发病,年轻人居多,全身皮肤均可发病,临床表现典型,但易误诊。提高对此病的识别率,减少误诊误治,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抗真菌治疗,对病人进行焦虑抑郁评估并及时加用抗精神心理障碍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Shan SJ,Xu TH,Liu J,et al.Cutaneous dirt-adherent disease with single apparent transverse leukonychia on the fingernails[J].Arch Dermatol,2009,145(9):1070-1071.
[2]Jun L,Liu JW,Sun QN.Cutaneous dirt-adherent disease on a base of pemphigus erythematosus[J].Int J Dermatol,2014,53(4):e269.
[3]Guo H,Sheng J,Li B,et al.Cutaneous dirt-adherent disease on the base of keloid[J].Int J Dermatol,2015,54(5):e117-118.
[4]裴宪武,王坤正,宋金辉,等.复方紫草油促进实验兔创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基因的表达和组织学变化[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4):33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