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1nu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有效地解决识字教学这一难点与重点,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遵循大语文观,寻找规律:先通过诵读学生的姓名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建立贴字本,为学生创建识字大舞台;同时,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使学生在识字中体验快乐,从而自觉识字,有效识字,扩大词汇量,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教学策略
  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识字量与其语文能力成正比。为了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快乐地学习,高效识字,顺利地完成识字任务。
  一、识字,从诵读姓名开始
  生活中处处蕴藏着识字的资源,学生姓名便是其一。一开学,笔者便把学生姓名编成儿歌,带领学生诵读,由此拉开识字的序幕。
  刚接手一个一年级的班时,笔者就把全班学生的名字制成卡片。第一节课,就拿着“王、鸣、若”等卡片去引导学生识字。学生刚上一年级,彼此不是很熟悉,回应的声音不是很大,但几位名字中含有这几个字的学生显然已经兴奋起来,他们都争着说自己的名字中有这些字。然后笔者继续举出几个字,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读起来,还不时地左顾右盼寻找这些伙伴。最后,教师拿出全班同学的姓名卡,发给每个学生,一起来玩读名字的游戏。
  领到自己的姓名卡,学生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读完自己的,再认认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学生体验着识字的快乐。课后,笔者把学生姓名打印出来,每人一份,贴在課本上,有空就带领大家一起读。课后,学生还经常围绕在一起,寻找自己或同伴的名字。生字认读过程,也成了学生结识伙伴、促进交流的过程。
  用学生的姓名作为识字教学资源,拉近了识字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之后,笔者还把校园环境、教室环境、家居摆设等作为识字的材料,进一步扩大识字的范围。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善于发掘和利用。
  二、创建贴字本,展现识字大舞台
  从认识同班同学的名字开始,学生都体验到了识字的快乐和作用。接着,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走入汉字王国,教学生制作贴字本,继续在识字王国里遨游。
  (一)随心所欲地剪贴,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
  学生进入一年级后,最急切的就是想识字。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笔者就争取家长的支持,帮助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贴字本,要求学生每天晚上回家,把当天在课外认识的字(词)剪下来(一年级学生不会写),贴在贴字本上,也可以请家长帮忙把学生认识的生字写到一张纸上,让学生自己剪下来,粘贴到“贴字本”上。这样,学生把自己从商标、报纸、宣传画报上,从同学、家长的名字中认识的字都贴到本子上。在剪贴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记忆,提高了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也激发了主动识字的欲望。
  (二)有目的地剪贴,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随着学生识字习惯的养成与识字量的增加,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剪贴。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课外利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归类识字。比如学习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一课中的“波浪”一词后,教师引导学生搜集、认识、剪贴带“氵”的字;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的“蹦、跳”之后,教师让学生积累、粘贴带有“足”的字……
  贴字本的建立是基础,运用是关键。为了运用好贴字本,笔者创设了多种交流形式,为学生识字搭建平台,激发兴趣。竞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
  1.贴字本星级制度
  每次检查贴字本时,笔者都让学生把贴、写的字展示出来,并给出相应红星。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小结性评比,8颗红星以上的学生拿到一朵小红花,学期末评出星级作业,并给予奖励。
  2.小组竞赛
  每星期的汇报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比赛,获胜的小组每人得到一个“小动物”。
  3.个人竞赛
  每个月评比一次“识字大王”。学生感受到识字带来的快乐,自然就对识字充满兴趣,能自主地学习,充分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去。
  (三)从字到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学生课外识字量增加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所认识的字贴成句子或者短文,这样由字到句、再由句到短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贴字本的使用不仅加大了学生的识字量,提高了他们的识字能力,而且发展了他们的语言素养。其一,学生在搜寻字词的过程中,培养了初步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其二,学生在交流展示、汇报、比赛识字与识字方法的过程上,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其三,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广泛利用了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拓宽了学习空间。这让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使用贴字本这项着眼于识字的小小活动,体现在学生身上的收益是多方面的。
  三、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多种识字、记字方法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用教。做事只凭兴趣是不够的,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得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一)在比较中识字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平时总有一些学生把“哪”和“那”相混淆。如在选词填空时,写成“村子里(那)来这么多新房子?”教师可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比较字音:“哪”读nu,“那”读na,然后比较字形:“哪”比“那”多了一个“口”。最后是从字义上帮助学生理解。在句子中表示疑问的用“哪”,指较远的地方或事物用“那”。如:“你从哪儿来?”“我到那边去。”这样学生就会区别“哪”和“那”了。
  (二)“求异同”巧识字
  学生之所以写别字,是因为这些字有相似之处。笔者采用“求异识记法”识记生字。如区别同音字“飘”和“漂”,跟“风”有关的用“飘”,如“飘扬”,跟“水”有关的用“漂”,如“漂洗”。“颗”和“棵”读音相同,形相近,都是量词,很容易误用,区别它们要从字义上去理解。   (三)编顺口溜巧识字
  有些字的字形非常相似,使人难以辨认。如学生总是把“己、已、巳”混淆,在组词和造句时还闹出不少笑话。把自己的“己”写成“已”。把已经的“已”写成“巳”。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辨认,笔者编了顺口溜:开口“己”(ji),自己的“己”;半口“已”(yI),已经的“已”;闭口“巳”(si),巳时的“巳”。
  (四)做动作记生字
  “走”字的撇捺就像人在行走中的左右脚。“舞”就像四个人在跳天鹅舞,最长的一横就像伸展的手臂,下面像提起的右脚和站立的左脚。
  (五)编字谜猜生字
  学生对猜字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在识字教学中把一些字编成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语记生字。如学习“赢”字,可编成“亡口月贝凡”;学习“闪”,编成“门里面有个人”;学习“雷”,编成“大雨落到田上”;学习“全”,编成“大王头上有个人”;学习“尘”,编成“小小的土”;学习“坐”,编成“两个人坐在土上”….
  (六)巧用外部特征纠正“青蛙”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学生经常把“青蛙”写成“蜻蛙”。在识字中几次纠正,效果不佳,为此笔者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首先把“青蛙”(“青”字用绿粉笔)写在黑板上,然后启发学生,用青蛙的外部特征来说一句话,帮助自己记住字形。学生经过交流,做出回答:“青蛙宽嘴巴,白肚皮,绿衣裳,所以‘青蛙’的‘青’就是青绿的青”。这样,学生在书写“青蛙”时就会想起“绿衣裳’,就不会写成“蜻蛙”了。
  (七)听故事巧识字
  学生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力求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通过听故事记住生字。如在学习“渴”和“喝”的时候,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小明和姐姐还有几个小朋友去山上玩,正当他们玩得开心时,小明口干了想喝水,于是便说:“水,你在哪里?”原来小明把准备的水壶忘在家里了,口渴了才想起。于是,姐姐送了一瓶水给小明,小明张开嘴就喝。姐姐见状就顺口说:“口渴了就找水,喝水时就张嘴。”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学生就牢牢地记住了“渴”和“喝”了。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教学要灵活应用识字方法,让学生经常交流识字经验,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识字方法。希望笔者的这些探索和尝试,能帮助学生啟迪思维,激发想象,调动情感,真切地体验到语文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识字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识字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自己去打开汉字王国的宝库。
其他文献
摘要:“大问题”阅读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对文本和单元内容全面、深入的解读之上,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提炼出一至两个统领整节课的核心问题,成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的整体性课堂架构。文章以部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为例,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大问题提供一些具体建议和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铁笼中的小鸟扑腾着翅膀,  想飞向蓝天。  水缸中的小鱼急躁的游动,  想游向人海。  而我们,一群被束缚的少年,  渴望自由!    不要再听到“宝贝儿”的喊声,  不要再听到不断的唠叨。  我们要自己成长,  我们想获得自由。  不要被糖果哄着,  不要被作业压着。  我们要打开电视。  寻找“多啦A梦”的身影。    我们要翻开课外书,  寻找“哈利·波特”的足迹。  渴望自由,  我们不能
摘 要:基于单元教学统整研备视角,文章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整体布局,承前启后,上串下联,穿点成线,站在单元甚至更远的角度思考。笔者认为数学教育既要有意识地适当挖掘深层次的数学本质,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铺垫,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思维能力。这不仅能优化学生思维发展路径,更能遷移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其他领域,这也正是数学的育人价值所在。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面积;单元教学;统整研
为配合《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的贯彻和实施,加强学龄前儿童的安全意识,自2003年起,“心系好儿童”活动办公室与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开展了“让每一个儿童拥有平安”的系列教育活动。活动通过免费发放《儿童安全教育画册》、安全亲子知识课堂等活动广泛传播有关儿童安全的新知识、新理念。  针对此次抗震救灾、少年儿童安全、灾区客户身心健康等社会焦点,中国平安保险有限公司推出
摘 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日益更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混合式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利用课后碎片化时间高效学习,同时还保留了传统课堂的优势,实现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机结合。文章从不同角度与实例讨论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UMU、QQ进行教学创新,探究如何将UMU与QQ贯穿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学习,与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混合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混合式教学;UMU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将“基本活动经验”从“知识范畴”中单列出来,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教师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主动建构”的平台,通过“新知”与“旧知”、“操作”与“表达”、“体悟”与“统整”相结合,建立连接,关注过程,重在思考,引领学习者经历“数学化”过程,能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将认知和实践内化为经验和智慧,进而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  
【摘 要】课堂教学进程实际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提高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实践和反思,通过创设情境、合理提问、有效预设和关注全体促进师生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积极、有效”的互动课堂,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互动;情境  师生互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
摘要:初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学科,引领初中学生进入奇妙的物理世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先天的优势。教师要重视实验探究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对物理实验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探究当中,在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科学探究;创新精神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依赖题海战术,过分规范标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08年工作要点    科学研究是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首要任务。要充分发挥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专业和人才优势,组织开展全国性的家庭教育课题研究,并指导带动二级学会开展课题研究。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是指导我国家庭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学会工作的重要依据。要围绕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结合学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找准结合点,配合开展好工作。  宣传科学的家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质量的小学语文课堂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培养核心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的保证。语文课外阅读在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从“合理引导,激发学生兴趣”“指导阅读,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高效课堂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