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教学探索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as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少数民族预科的必修课之一,经过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内容,切实增强教学效果,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 教学探索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指出:举办和管理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应当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品德和文明风尚;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提高“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质量,切实发挥本课程的重要作用。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在预科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办学层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作为少数民族预科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在预科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对“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刻内涵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和历史观及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提高个人的政治理论素质与修养,并且有助于加强各民族学生的交流交往交融,为建立民族团结的常态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鉴于此,在“民族理論与民族政策”教学中,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
  二、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切实发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改进,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充分并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由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主要涉及的是理论性与政策性的内容,课程内容较为枯燥,且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通过文本叙述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而预科学生前期积累少,基础相对薄弱,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这种难于理解的文本语言转换为学生易于接受、较为喜欢的课堂语言,而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一标准。“多媒体课件是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工具,图文声像并茂,信息容量大,感染力极强,其信息传递功能的强大,是以往任何教学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2],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通过图表、照片、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较为直观的手段,有效地向学生展示相关教学内容。如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内容时,通过图、表向学生展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通过文字和照片对照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媒体课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录入文字要清晰可辨,避免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影响授课效果;对于重点词语、句子使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的文字展示,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
  2.积极采用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起到引导作用,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主体的作用,有效地让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中,是我们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我们积极采取参与式教学方法,即老师提出有效的引导,选取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展示。参与式教学手段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课下认真准备,课上全程参与,同时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任课教师在课下要查阅大量资料,将所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了然于心,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其次,只有任课教师全面了解课程内容,才能在学生展示之后给予客观、真实、令学生信服的评价,使参与式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如讲授“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时,笔者将学生分成小组,请学生在课下根据本民族风俗习惯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每组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才干,学生制作出的课件新颖、充满活力。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搜集大量资料,这种做法进一步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思维,通过展示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学生间的互相了解,对于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引导启发式教学也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及学生较为困惑的内容提取出来,制作成问题卡片,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学生逐个讨论感到困难、困惑的问题。讨论结束后,任课教师带着问题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请学生就讨论结果在课堂上发言,允许学生充分表达意见,最后教师就发言结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纠正。这样一来,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在听课,因而提高了听课效率,激发了学习热情,而且通过讨论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同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靈活布置作业,巩固学习内容。课后作业是巩固学习内容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之一,而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完成作业,并达到及时吸收、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仅靠长篇大段地回答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布置作业,使学生带着兴趣完成作业,并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基于此,我们布置的作业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完全书面形式的作业。该作业类型主要以论述题、简答题为主。但是由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课时少、内容多,布置该类作业时只选取重点知识,也就是需要学生必须熟记的知识点为作业内容,并且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始终遵循清楚明了的原则,抓住每个问题的重点进行回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第二种,讨论形式的作业。这种作业类型是在讲授完一个主题后,布置与此相关的题目,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这类作业需要学生搜集大量资料完成讨论提纲,并得出结论,同时备注清楚小组成员的分工;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随机提问,同时每个学习小组需要上交该组的讨论提纲,任课教师认真阅读每组的讨论提纲,对学生得出的结论给予指导,并给出改进意见。这种作业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种,寓教于乐的作业形式。这种作业形式主要指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内容,可以通过办手抄小报等形式完成。如在结束“民族平等团结政策”这一章节内容之后,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民族平等团结”为主题办手抄小报。利用一些课堂时间,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该组的作业成果,阐释本组的办报理念,并指出所学内容在手抄报中的具体体现。学生只有完全理解所学内容之后,才能将各知识点反映在作业中,这种作业形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个人才干,又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该门课的理论性和政策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关注国家的发展形势与各项政策。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需要与时俱进。目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相关教材为纲,并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3]为主要辅助内容,通过专题的形式,向学生阐释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经济政策等相关内容,这些专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又与我国当前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息息相关,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该门课的前沿性,增强该门课教学的实效性。如在讲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时,不仅要讲清楚我国的宗教政策,同时要对学生加强宗教知识、宗教政策和宗教法规方面的教育,因此在课程中我们补充了如《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宗教会议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我党我国在解决宗教问题时的新动态、新方法,更好地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宗教政策。
  通过努力,“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这门课程在教学中达到了预期的一些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1)缺乏实践教学。《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4]。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未能充分实现实践教学,对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阻碍;(2)缺乏教学经验交流。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但是仍需要通过与兄弟院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在教学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活动;(3)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由于预科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这门课相关知识的储备不足,基础相对薄弱,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因而学习效果受到了一些影响[5]。
  三、结语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作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在预科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增强该门课的教学效果,发挥其积极作用,还需要我们在今后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的教学质量,切实发挥这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Z].教民〔2005〕5号,2005.
  [2]王秀玲,万强.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3-96.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2005.
  [5]祁丽霞.《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5(2):158-160.
其他文献
摘 要: 外语专业有其特殊性,相比其他专业学生,外语专业学生具有特殊的思想行为特点,这对于在外语教育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外语教育的鲜明特点入手,阐述外语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针对当前高校外语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寻加强高校外语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培
摘 要: 课前的文本解读、教学方案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调控课程进度和课堂状态,从而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学情 教学技巧 以生为本  引言  学生是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每一堂课的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的成长。学生是灵动的,教学应该是灵动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课前的文本解读、
摘 要: 少儿阅览室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窗口。本文探讨县级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县级图书馆 少儿阅览室 文化建设  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等单位《关于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座谈会的情况的通知》。通知指出,少年儿童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广大少年儿童为对象的重要的社会教育机
摘 要: 建筑遗产反映了一座城市独特的人文、历史特征,是人类的珍贵财富。作为建筑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成功代表作,杭州湖边邨建筑群将老旧的历史、文物保护石库门建筑改造为历史精品酒店向大众展示建筑遗产的人文魅力。本文基于改造方案的原真性原则对该项目的物质保护及感知信息进行诠释,展示该项目在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 原真性 建筑遗产 保护利用  湖边邨建筑群坐落于杭州市上城区长生
摘 要: 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高素质幼儿教师的主体,他们对本专业的认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将来的职业选择。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了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并进行了分析,以期寻求提高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具体策略,为师范院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幼儿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本科生 专业认同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在认
摘 要: 尼采提出的虚无主义思想是对形而上学的强烈否定,而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海明威也深受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海明威式的虚无主义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以这部短篇小说为例说明海明威式虚无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具体体现。  关键词: 海明威 虚无主义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美国作
摘 要: 古典诗词教学存在重视应试技巧、轻视学以致用的问题。古典诗词是一座文学宝库,题材丰富,手法多样,语言凝练,情感充沛,思想深刻……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多维的启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找到赏析文本的切入点,更要帮助学生树立借鉴诗词学写作的意识,学习诗词中传达的人生观、世界观。本文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在赏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游记散文与咏史怀古词写作思路上的相似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摘 要: 论说《1984》,是经典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乔治·奥威尔的文字带有荒诞性,夸饰地建构了“电幕”,这是统治阶级用于统治的工具。在电幕中,统治阶级构建仿真的超现实,实现对主体的客体化过程,实际上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替代。本文以福柯的“转向自身”生存美学为基础,论说如何在客体增殖的消费社会中获得生存。本文指出,《1984》的世界并不仅仅是虚构的反乌托邦,事实上现实已经步入了“超现实”的社会
摘 要: 从教学理念角度看,“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之间存在根本性不同;从课文解读角度看,教学文本解读比一般性文本解读对课文解读有着更高的要求。面对课文《爬山虎的脚》,无论是抓住特点对爬山虎进行细致观察和描写还是有顺序地对爬山虎进行细致观察和描写,无论是对动词的精准、连续使用还是对比喻手法的全面精准运用,都能清晰体现“用教材教”和教学文本解读的具体情状。不但现代文可以利用这种观念进行教学文本解读
摘 要: 根据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以钱学森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利用生动具体的情节创设五个主题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由扶到放,由知到行,步步推进,将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以期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关键词: 主题情境 探究分享 核心素养  一、背景分析  根据教育部通知要求,从2016年秋季起,七年级使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在这一大背景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