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点滴做法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1367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一、访访问问,观察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丰富语文。课文中的人和事,都是生活现实的再现。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领会、去观察、去感悟,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呢?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走进网络世界,查阅相关资料,汲取大量的社会信息和生活信息。其次,要引领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融入社会大家庭,通过调查访问,社会实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重点就是“飞”和“夺”,对于这一点,除了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上网查阅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内容,或借阅相关书籍,或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相关片段,让学生全面了解红军长征时环境的恶劣,国民党围追堵截的残酷现实,深刻理解红军“飞”“夺”的气壮山河。这样的课堂,形式多样,情趣多变,不仅充实了学习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演演说说,再现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载体,以课文为研究对象,以感悟语言文字为出发点,努力创设学习环境,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所展现的生活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较大,有些内容学生是无法从书面去感知的。如“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看看做做,体验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要善于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如临其境,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感受、感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的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时,笔者让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让一个学生读。读后,笔者引导:“你读得很认真,只是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头脑中没有出现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情景。大家想象一下,从乌鸦‘到处找水喝’这一句话,你会想象到什么?”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涌现出许多奇特、丰富多彩的想象,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說:“我看见乌鸦找了好多地方。”有的说:“我看见乌鸦一会飞到树林里找,一会儿又飞到山上去找。”有的说:“乌鸦一边找,还一边说:‘哪儿有水啊?渴死我啦!渴死我啦……’”有的说:“乌鸦一边找,一边说:‘水真难找哇!’”这样的启发,结合了学生已有的经验,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情境,使他们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不但体会到了乌鸦因口渴难耐而着急的心情,还在读这句话时,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乌鸦非常焦急的心情。真正做到了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学生能提出关键性问题才能真正达到”以问导学”“以问促学”的境界。因此,在教學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一、依据单元导语导读,提出关键性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时每个单元前都有一段导语内容。单元导语是课文的重要信息之一,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从
岳镇海渎祭祀是在元代极为兴盛的国家祭祀。元代岳镇海渎祭祀有代祀、常祀、因事专祀三种形式,本文围绕祭祀活动的举行,集中考证了祭祀地点与路线、发令者、使臣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