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即特色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l1s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不少学校提出了“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何谓特色?特色到底给教育带来了什么?这是所有教育者,特别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应该深刻反思的问题。特色太多,反使得教育的本色模糊不清。
  培育學校特色,必须从教育本色出发。做好本色,才有特色。教育的本色,即教育的本质,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苏霍姆林斯基所经营的帕夫雷什中学,没有宏大的办学理念,也没有刻板的标语,只有简单的几个字:“热爱你的妈妈!”这句极其平凡的话语触及了孩子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与我们长期强调的“大教育”相比,这应该算是“小教育”了。其实,真正的教育没有大小之分,只有真伪之别。那些围绕教育核心、触及教育本质的做法就是真教育,那些虚有其表、空喊口号的做法就是伪教育。
  培育学校特色,必须坚守教育本真。老子说:“万物莫与朴素争美。”真正的教育是平凡的、普通的。我们不妨多抱一份自然、朴素与宽厚的情怀,善待教育,懂得教育,改进教育。我们需要抓住教育的本质,遵循教育的规律,躬下身来把这些事做实,而不要去做秀。面对竞争激烈和变化不定的社会环境,孩子尤其需要装备那些看似老生常谈却是生命中恒久不变的人格特质来塑造自己,如信念、勇气、爱心、努力、责任等,使他们即便是面对充满诱惑和未知的现实生活,也能够从容应对,踏稳成长的每一个脚步。朴素的教育也是一种有温度的教育。
  培育学校特色,必须保持平静的心态。学校特色建设须坚守核心理念,让特色发展有“定力”。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形成特色并且持续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具有先进的、稳定的价值观,并用这种价值观念引领学校的教育实践,校园在宁静中充满生机。宁静不是封闭,不是自满,不是静止,不是停滞,而是时刻关注自身、关注变革、关注世界,超越现实,抵制诱惑。重建宁静的校园,关键在于重建学风、教风和校风。有教育智慧的人,会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把简单的东西教得有厚度。
  培育学校特色,必须根植于学校文化。学校的特色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特色学校是文化先进的学校。文化是特色的根,是学校发展的土壤。特色是一种策略,文化是一种结果。特色积淀在校园的环境中,积淀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积淀在这所学校每一个人的精神里。学校特色建设,必须根植于学校的历史文化,根植于对学校办学精气神的共识;必须坚持不懈地付诸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在尝试中寻找、明确中坚持、积淀中生发、文化中反哺。用特色改变学校的气质,从而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责任编辑/李 敏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市场经济导致社会出现了物质崇拜和价值真空等问题,引发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价值观教育也因此进入国人重建“精神家园”的视野。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人们担心传统价值观中专制落后、扭曲人性的成分与现代价值观取向不符,可能会对学生成长产生消极影响。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随着读经运动如火如荼的推进,传统价值观教育中全盘灌输、不求甚解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现代价值观教育务必需要反思
当前,教育界已经普遍认同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甄别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因此,学生评价的改革也正跳出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强调评价的过程性价值,并注重评价内容与标准、过程与方法的多样性,突出评价和教育的整合,体现评价的人本属性。而评价改革的重心也在进一步下移,教师、学校、区域逐渐成为学生评价活动的设计者、评价数据的解读者以及评价结果的使用者。  然而,上述学生评价的理念远未惠及到中小学班级场景之中,当前
18日上午,以“中华文化传承与当代青年担当”为主题的中华文化发展论坛在厦门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优秀青年代表就新媒体时代及两岸新形势下“两岸青年认知中华文化基本现状”“两岸青年传承中华文化现实意义”“两岸青年弘扬中华文化时代责任”“两岸青年创新中华文化可行路径”四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表示,兩岸年轻一代要把握好人类思想的大趋势,要传承好祖先所留下的中华文化。
近日,南京某中学有学生家长向当地媒体反映,该校要求高三年级学生家长轮流替老师值早班、值晚自习以及监考,有的家庭学生父母没空,甚至由爷爷奶奶“上阵”。据校方解释,这些活动是由家委会研究决定的。有家长担忧如果以上做法成为常态,对于工作忙碌的双职工家庭来说,将是不小的负担,因此呼吁学校慎重。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管理日益复杂化,广大家长开始重视在学校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参与,学校也有意识地邀请家长参与学校
提到校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高大的梧桐,傲人的身姿直冲云霄;成排的银杏,金黄杏叶铺满小道;自由飞翔的鸟儿,欢愉的鸣叫;互敬互爱的师生,彬彬有礼;谦和自信的学生,言语有度。校园内的人、鸟、自然等万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优美画卷。  曾几时,TMD(他妈的)流行于校园、肆虐于师生,渐有替代“老师您早,同学你好”的趋势!TMD等低俗化的语言,侵蚀了校园纯净的天空,改变了语言沟通的环境,大有向校园语言暴力
江苏省镇江市某初中为保持中考高升学率,实行了所谓“精细化管理”:一把手校长亲任初三年级组长;其他校级领导除蹲点年级外,还兼管学科教研组;中层干部蹲点班级;推行随机“推门听课”制度,教师教案与作业批改“周抽检,月反馈”;班主任在语数外教师讲课时坐到班级最后一排随班听课,随时关注是否有学生走神、做小动作……可是结果却适得其反。学校分管校长不无沉痛地说,这届初三该校投入时间最多,消耗精力最多,管理最精細
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家庭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家长参与到學校工作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美国一项研究以部分拉丁美洲学生为样本,调查了家长参与学校工作和学生的学业成就以及在校行为习惯的改变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家长的参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有明显作用,家长参与学校工作之后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现状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更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工作,然而,对于学生在校行为习惯的改变这一维度
美国一项研究调查了483名初中生,旨在发现学生在7-8年级参加课外活動(主要是体育和艺术表演两种类型)对其升入9年级之后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有哪些影响。研究表明:首先,体育活动和艺术表演类的课外活动都能够对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意志力有积极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在活动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面对挑战来建立自信心,学会缓解压力,从而更从容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学生从7年级或8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