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能力也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十大基本素质之一。可囿于应试教育,语文教学渐渐只剩下“读写”二字,根本谈不上口语交际训练,造成许多学生“口将言而嗫嚅”,口语交际能力很低。学生长大了进入社会,对社会语言的运用更可谓是五花八门,有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招聘会上因不善推销自己而遭受冷遇,有的好不容易过了“初试”关,面试时却因为辞不达意而与自己心仪已久的那份工作擦肩而过。针对这些情况,中学语文教材(2000年版)增加了口语交际单元。在此我想谈一些在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感受和思考。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如果不说,不运用,语言的交际功能就无法体现出来;语言是人类文化的根基,说话流利、表达清晰的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力往往要强一些,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会处在比较优越的位置。所谓“言为心声”,语言训练与开启心智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讲真话,讲朴实可信的话,讲流利得体的话,还鼓励他们在语言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智慧与个性,其中偶尔闪现的幽默与机智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灵光。概括地说,我的做法主要是两点:一是内容形式多元化,二是教学目标分层次。
先谈第一点。教学大纲规定了口语交际训练的总目标,各年级各阶段又有其具体的单元目标,如:对初一学生要求讲普通话;说话文明,有礼貌,听话有耐心,有修养;问话明确,答话具体;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心情等。每单元都附有练习题,并且带有训练目标,教材中列出教学与训练目标若干项,这也充分体现了口语交际训练教学目标的体系性、层次性、序列性。因此,教师要依据总目标、章节目标精心设计最基础的课时目标、训练目标。说话训练是跟课文保持同步的,可以就地取材,关注社会,关心生活,以保证语言训练是活生生的例子而不是僵化的教条。口语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朗读、背诵、讨论、演讲等等。学习说话的第一步当然是模仿,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出现了“单是……就……”“就连……都……”“不必说……也不必说……”这几个句型结构,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模仿造句,多模仿几次,就会对这几个句子的意义和用法有比较准确地把握,从而在阅读和写作中熟练运用。在模仿中,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亦步亦趋,他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尽管一些句子还显得有些幼稚,但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热情的鼓励,以培养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概括复述课文内容,也是一种语言训练的有效方式,这时候要提倡“百花齐放”,使每个人都得到说话的机会。若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训练,可以采用开辩论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形式,并且尽量争取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训练机会。 除了结合课内文章进行训练外,还可以将训练的触角伸向课外。每当预备铃响,班上便总有一位同学在欢快的掌声和期待的目光中走上讲台,开始这节课的演讲。自初一开学到现在,演讲的内容包括新闻介绍,成语运用,介绍自己所读的名篇佳作等。例如,用课堂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把最近读到的、觉得有价值的名篇佳作以演讲的形式向同学们作推荐介绍,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价值、内容概要或基本观点及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若干片段等。每堂课按座位依次轮流,保证每人每学期演讲一次。每次演讲后,教师适当作些点评。演讲时可以有提纲,但鼓励“脱口秀”,个别水平较低的同学,允许“照本宣科”。一开始,有的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仅仅是当作任务来应付,他们既不会选择有品位的好文章,也不会要言不烦地把阅读体会拿出来与别人交流,对于这些学生,我从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入手,告诉他们,一旦你站在讲台上,面对所有的人,就要珍惜自己的形象,要将它作为塑造和展示自我形象的机会。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学生都很珍惜演讲的机会,把它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去做。现在,课前演讲已成为每节课的保留节目。
当然,上述口语交际训练的形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即我所谈的第二点:进行分层次的目标教学。从教育学原理来看,采用分层次目标教学可以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教师仍然要按照现代教学的模式,面对班级的学生全体,根据大纲完成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落实,则必须通过对学生个体进行有具体性,针对性的辅导才能完成。教师不仅要能针对学生口语水平给以提高性的指点,还要能根据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针对其个性思维特点、心理素质以及观察、思考问题的立场、方法,进行因人而异的全方位指导。逐渐由教师“讲得好”、“教得好”,变为学生“学得好”、“练得好”。
以上是我在实践中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些探索和思考,语文的外延相当宽广,我们不能把它局限在课文内,只有向生活学习语言,才能够真正学到活的语言,做到“听、说、读、写”均衡发展。
(陶轶,江苏省南通中学)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如果不说,不运用,语言的交际功能就无法体现出来;语言是人类文化的根基,说话流利、表达清晰的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力往往要强一些,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会处在比较优越的位置。所谓“言为心声”,语言训练与开启心智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讲真话,讲朴实可信的话,讲流利得体的话,还鼓励他们在语言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智慧与个性,其中偶尔闪现的幽默与机智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灵光。概括地说,我的做法主要是两点:一是内容形式多元化,二是教学目标分层次。
先谈第一点。教学大纲规定了口语交际训练的总目标,各年级各阶段又有其具体的单元目标,如:对初一学生要求讲普通话;说话文明,有礼貌,听话有耐心,有修养;问话明确,答话具体;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心情等。每单元都附有练习题,并且带有训练目标,教材中列出教学与训练目标若干项,这也充分体现了口语交际训练教学目标的体系性、层次性、序列性。因此,教师要依据总目标、章节目标精心设计最基础的课时目标、训练目标。说话训练是跟课文保持同步的,可以就地取材,关注社会,关心生活,以保证语言训练是活生生的例子而不是僵化的教条。口语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朗读、背诵、讨论、演讲等等。学习说话的第一步当然是模仿,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出现了“单是……就……”“就连……都……”“不必说……也不必说……”这几个句型结构,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模仿造句,多模仿几次,就会对这几个句子的意义和用法有比较准确地把握,从而在阅读和写作中熟练运用。在模仿中,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亦步亦趋,他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尽管一些句子还显得有些幼稚,但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热情的鼓励,以培养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概括复述课文内容,也是一种语言训练的有效方式,这时候要提倡“百花齐放”,使每个人都得到说话的机会。若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训练,可以采用开辩论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形式,并且尽量争取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训练机会。 除了结合课内文章进行训练外,还可以将训练的触角伸向课外。每当预备铃响,班上便总有一位同学在欢快的掌声和期待的目光中走上讲台,开始这节课的演讲。自初一开学到现在,演讲的内容包括新闻介绍,成语运用,介绍自己所读的名篇佳作等。例如,用课堂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把最近读到的、觉得有价值的名篇佳作以演讲的形式向同学们作推荐介绍,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价值、内容概要或基本观点及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若干片段等。每堂课按座位依次轮流,保证每人每学期演讲一次。每次演讲后,教师适当作些点评。演讲时可以有提纲,但鼓励“脱口秀”,个别水平较低的同学,允许“照本宣科”。一开始,有的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仅仅是当作任务来应付,他们既不会选择有品位的好文章,也不会要言不烦地把阅读体会拿出来与别人交流,对于这些学生,我从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入手,告诉他们,一旦你站在讲台上,面对所有的人,就要珍惜自己的形象,要将它作为塑造和展示自我形象的机会。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学生都很珍惜演讲的机会,把它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去做。现在,课前演讲已成为每节课的保留节目。
当然,上述口语交际训练的形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即我所谈的第二点:进行分层次的目标教学。从教育学原理来看,采用分层次目标教学可以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教师仍然要按照现代教学的模式,面对班级的学生全体,根据大纲完成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落实,则必须通过对学生个体进行有具体性,针对性的辅导才能完成。教师不仅要能针对学生口语水平给以提高性的指点,还要能根据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针对其个性思维特点、心理素质以及观察、思考问题的立场、方法,进行因人而异的全方位指导。逐渐由教师“讲得好”、“教得好”,变为学生“学得好”、“练得好”。
以上是我在实践中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些探索和思考,语文的外延相当宽广,我们不能把它局限在课文内,只有向生活学习语言,才能够真正学到活的语言,做到“听、说、读、写”均衡发展。
(陶轶,江苏省南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