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s8.0地震余震震源机制时空分布特征

来源 :地球物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zhz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汶川Ms8.0地震序列中312个具有较高信噪比波形资料的4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基于震源深度空间分布与震源机制时空分布,分析了主震后余震区断层行为特征与应力场时空变化,并对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发震断层面几何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余震震源深度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分段差异.绵竹以西的余震区南段与平武以东的北段余震深度范围大于中段(绵竹平武段),但深度小于5 km的5级以上超浅源地震主要分布在明显偏离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理县NW向分支与余震区北端NNE向分支,而中段余震主要分布在7~19 km深度.(2)余震机制类型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余震区中段逆冲型地震占绝对优势,理县NW向分支余震则以走滑型为主,机制类型随时间变化不显著.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余震区南段,早期(2008年8月底前)逆冲型地震比例高于走滑型、晚期走滑型地震比例显著升高并超过逆冲型;而余震区北段早期走滑型地震占绝对优势、晚期逆冲型地震比例大幅上升且超过走滑型,南、北两段余震机制类型比例的显著变化,可能是余震区两端断层调整性运动的表现.(3)节面走向及P轴方位优势方向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南段NWW向P轴方位与区域应力场一致,中段及理县NW向分支P轴优势方向NEE,而北段具NWW和NEE两个优势方向,这种差异反映了余震活动除了受区域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主震引发的局部应力场的控制.节面走向的多方位分布则反映不同走向的构造参与了主震后的余震活动.(4)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余震区南段具深部缓倾角、浅部高倾角的铲形断面特征;中段深部倾角均值较稳定、浅部倾角均值随深度减小而增大;北段倾角均值相对稳定,显示其断面几何形态相对简单.上述不同区段倾角均值随深度的变化揭示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断层面几何形态复杂.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学校是由学生和班级组成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组织.而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指引者.班级管理就是想方设法去
初中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牵涉的知识面非常广,要运用很多学科的知识来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而且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和深奥,难于理解。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要实现
谁都知道,小说是叙事的,事件是它的骨架子,它的高矮,是否壮实,有多少分量,多少都能从这个骨架子上看出来.当林世恩将他的小说集稿子发给我以后,自然先看的是里面的第一篇小说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在海南岛SW海域,利用船载大容量气枪连续发射,岸基台阵(301)与海底地震仪(OBHs)同步接收地壳深部地震波,在海岸与浅海过渡地区首次实施海陆联测,获得了最远偏移距1 30 km的岸基观测记录,与OBHs数据联合反演完成了210 km的地壳结构剖面AA.与BB及重磁资料对比显示,NW-SE走向的1号断层为切穿地壳的大断层、莺歌海盆地东界.自NE向SW跨越断层,地壳结构明显突变:断层带上,地壳厚度
本文讲述了在中学,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思考.开展了用来实施“班级自行安排”为目的的自我学习,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强化主体意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现当代成功的中国水墨人物画是在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传统山水、花鸟画技法和西方绘画的科学造型交织中发展起来的,其20世纪以来的水墨人物画形式感来源于双方,即西方的造型方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