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隨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程也进入了不断发展的阶段,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上就会扮演着知识、信息的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相应角色。但新课标指导思想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所以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更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本文针对目前信息技术课的现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几点思考。
一、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时代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以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基础工具课程,它让学生认识信息工具,了解或掌握信息采集、加工、传输、表达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展各种专题项目的信息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在教学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是单一的以传授学生少量、浅显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
同时,信息技术教育也对教育的信息化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而且信息技术教育也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能够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能推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能实现个性教育、终身教育,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注重教学设计,实现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信息技术学科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优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备教材,同时要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生状况和认知规律,对教学进行设计时,要敢于打破教材和大纲,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具体实施时将计划分解成小的教学目标、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且重复,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
三、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促进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应该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应用、交流讨论、巩固提高和总结这样一系列的环节,实现信息在不同个体间的传递与交流,既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索、开拓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多创设一些探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的统一。既满足了学生内在求真探索的心理需求,也使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这对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讲解制作多媒体作品《苏州园林》导航页时,通过展示完成的作品,让学生自主发现作品中所包含的元素,结合旧知,了解这些元素的制作方法。同时将本课内容分解,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各个教学任务。通过学生演示来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同时每节课我都特别注重对创新的作品展示和有缺陷的作品的纠正,不仅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加深了学生知识点的认知程度。
四、改变固有的教育评价标准
教育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与固有教育评价标准区别的是:新课标评价机制要求既要关注学习成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虽然在一般的教学模式中,都将评价放在模式的最后环节,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评价在教学之后才进行,实际上评价从教学目标确定时已开始,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使师生在评价中受到鼓舞和鞭策,促进老师的教学技能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新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在是额外附加的东西。
另外,在评价的方式上我们还可以采用适宜的、有效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这些评价方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尝试和总结,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更加需要教育观念上的转变,这门课的教学也应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心中学
一、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时代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以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基础工具课程,它让学生认识信息工具,了解或掌握信息采集、加工、传输、表达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展各种专题项目的信息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在教学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是单一的以传授学生少量、浅显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
同时,信息技术教育也对教育的信息化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而且信息技术教育也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能够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能推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能实现个性教育、终身教育,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注重教学设计,实现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信息技术学科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优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备教材,同时要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生状况和认知规律,对教学进行设计时,要敢于打破教材和大纲,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具体实施时将计划分解成小的教学目标、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且重复,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
三、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促进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应该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应用、交流讨论、巩固提高和总结这样一系列的环节,实现信息在不同个体间的传递与交流,既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索、开拓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多创设一些探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的统一。既满足了学生内在求真探索的心理需求,也使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这对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讲解制作多媒体作品《苏州园林》导航页时,通过展示完成的作品,让学生自主发现作品中所包含的元素,结合旧知,了解这些元素的制作方法。同时将本课内容分解,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各个教学任务。通过学生演示来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同时每节课我都特别注重对创新的作品展示和有缺陷的作品的纠正,不仅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加深了学生知识点的认知程度。
四、改变固有的教育评价标准
教育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与固有教育评价标准区别的是:新课标评价机制要求既要关注学习成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虽然在一般的教学模式中,都将评价放在模式的最后环节,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评价在教学之后才进行,实际上评价从教学目标确定时已开始,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使师生在评价中受到鼓舞和鞭策,促进老师的教学技能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新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在是额外附加的东西。
另外,在评价的方式上我们还可以采用适宜的、有效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这些评价方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尝试和总结,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更加需要教育观念上的转变,这门课的教学也应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