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的契机与实现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m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小学课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出现以下现象:教学目标设置过于笼统、宽泛,问题解决目标要求可操作性不强;学生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自身问题解决的意识不强;围绕知识与技能层面的目标达成得多,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层面的目标无从下手,问题解决的策略不足;对“四能”培养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把握,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能准确把握问题解决的契机,引导学生凭借自身努力实现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提升。
  基于以上思考,本文立足学生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空白和拐点,探究问题解决的契机与实现的可能,努力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触发问题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诱发和发展,往往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问题生成的情境,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从中得以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凭借数学自身的魅力来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有疑可问、有问可解。
  例如,笔者在《圆的周长》的课前互动环节,设计了一个根据教师描述,学生动手画图的问题情境,作图要求从长方形→三角形→圆形,逐一组合而成,看似简单的动手画图却有别于以往的新课导入,当学生把画好的组合图与教师所提供的图示作比对时,教师并不急于宣布结论,而是用课件动态去除了其中的三角形,同时把长方形变成了正方形,接着开始动态演示两个人在赛跑,一个跑图中的圆形路线,另一个跑方形路线。学生专注着画面,当要求学生把画面上的一个人想象成教师,另一个人就是班上的一名同学时,学生开始兴奋,这又为圆的周长与直径二者之间的关系埋下伏笔。教师追问:“如果是他俩来赛跑,谁赢?这样公平吗?”跑的路线不一致,学生乐意从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有学生提出:“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一些,到底多多少呢?”学生思维处于“愤悱”状态,问题一触即发,纷纷提出了看法与见解,当学生质疑:“为什么是大约3?郾14倍?”此时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强烈,也最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
  二、精心筛选,重组问题
  我们现行的教材,都是经过精心编写的,却难免有些内容偏离学生的实际,有些内容缺失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载体,导致解决问题的表象不完整或不真实,因而影响教学效果。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酌情重组教学内容,在问题筛选与重组中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在新知与经验之间找准切入点,让学生收获问题解决的完美体验。
  例如,《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教师在课前了解到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可针对“为什么3的倍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问题,教材并没有编排“为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只是采用了例举、归纳法得出结论,学生的好奇心显然无法获得满足。从这一学情出发,本课在教学预设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精心融入了“为什么”的四个教学层次:第一层次观察分小棒,小棒从十位开始3根3根地分,恰好余1根,再把十位上余下的1根与个位上的6根合起来继续3根3根地分,发现最后还是剩1根,得出16不是3的倍数;第二层次,重点引导学生把分小棒的过程画一画、想一想,初步感知十位上是几,分小棒之后就会剩几根,从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第三层次学生脱离分小棒,独立大胆猜想,在想象中探求规律;第四层次综合考量前面三个层次的探究过程,消除认知上的障碍。整个过程逐层深入,既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问题解决的有效落实。
  波利亚指出:“学习数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善于解题。”正因为如此,本课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重组,从层层递进追根溯源,到抽丝剥茧明理解惑,这种回归思维原点探究的做法,让学生深刻感悟到数学的本质,体验到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三、把握关键,吃透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平时的教学,我们虽有规律可循,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如果学习活动缺少了表象的凭借与支撑,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准备、有梯度地设计相应的活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反馈与矫正的环节。
  例如,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学生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忘记标注垂足;②分不清顶点和相对应的底边;③直角符号标在三角形的项点上;④直角边上的高斜着画;⑤画的高没有垂直,有些歪;⑥高透出了底边。为什么学生画高时常出现以上错误,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三角形“高”的含义没有理解透彻。因此我们可先利用三角形帮助学生找准顶点及相应的对边,来分散画高时的难点;接着出示“帮小蝌蚪找最短的回家路线”图,引导学生融入画垂线的方法尝试解决具体的“回家”问题,从中深入理解三角形高的内涵;接着教师示范画高的过程;最后通过一组诊断练习,突出画高的方法和几个注意点。这样安排,学生不仅能掌握画高的技巧,还能领悟利用类比、迁移等解决新问题的思想,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四、迈向深刻,延伸问题
  “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现行《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引领学生从一个问题延伸到下一个问题,从一种方法迁移到另一种方法,使学生问题解决的程度逐步深刻。
  例如,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第一课时,总觉得这样的课好上,学生对知识较易理解,新课无需做更多的挖掘与补充,总是迫不及待地教给学生求解平均数的方法,把重点放在了设计各种求平均数的题型来检验学生求解平均数情况,各种式题解答下来,师生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对平均数的意义及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整节课教师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尴尬:一个1?郾5米高的学生过一条平均水深1?郾3米的河有危险吗?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没有危险。平均1?郾3米的河水与水深1?郾3米二者指向虽明显不同,学生的思考却只停留在表层上。显然,这一课时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比求解方法更为重要,而教师们却忽视了。因此,作为教师在核心问题上的引领,对学生构建数学问题与实践应用的深度是不可或缺的。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面临多种多样的困惑,此时教师要善于把握问题解决的契机,引领学生将契机转换为学习与探索的切入点,能力跃升的新平台,就能实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改良人工气道间断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6月行气管切开的8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
目的:探讨家属参与护理干预在多发性跖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6例多发性跖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
目的:探讨静脉三通管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冲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行鼻胆管进行引流(ENB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实验组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通过反复的语文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多读、多思、多问、
2015年6月,我科收治1例双J管刺穿肾实质致腹膜后巨大血肿引发失血性休克及左肾切除患者。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15年6月2日晨4:59我科收治1例基层医院15 h前
我们提出“构建小学动态作文教学的探究与实践”的课题,是从生成性的课堂观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小学习作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多元互动,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习作教学过程。“动态作文”在课堂上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动”,让传统作文训练的定格的、静态的训练过程变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动态训练过程。其特点是:思维的动态,角色的多元,开放的思想,立体的关注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帕里哌
问题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生生互动的最常用的形式之一,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成功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也有部分教师没有运用好课堂提问,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误区,从而降低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的设计与巧妙的使用,并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能使数学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09例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的PD患者术前给予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及生活护理等;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