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网络传播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方式,其传播模式也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随着非主流传播的影响力的迅速扩大,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与过去相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德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网络环境下非主流传播的冲击,创新德育模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网络提升了非主流传播的影响力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令人瞠目结舌。从1997年到2006年,10年间,中国网民数量从62万人飞速增长到13700万人。在网民构成中,学生占到32.3%。笔者对山东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每周上网一小时以上的学生,占全体学生人数的97%以上。
伴随着网民的激增,个体传播借助于网络变成了社会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论坛、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以及搜索引擎等互动传播形式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数据显示,2002年刚刚走入中国的博客,到2005年11月底,中文博客站点就达到3682万,博客人数达到1600万;另一种个体传播形式论坛社区,也在迅速壮大,仅猫扑网一家,2005年就拥有注册用户1500万、日平均浏览量7500多万;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短信总量高达3046.5亿条。2006年第一季度,手机短信即达988.2亿条,每天10.98亿条。2005年,百度搜索每天的平均浏览量是1亿次,平均每个中国网民每天都要使用1次百度。
同时,诸种个体传播方式已经开始融合,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日益强化大众话语的议程设置功能,在话题聚焦、情景渲染、语境形式、观点复制和事件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6年4月16日,一起网友间的纠纷,最终被手机、网络等个体传播形式推波助澜成为著名的“铜须门”网络暴力社会事件。中央电视台在6月2日《大家看法》栏目播出了《铜须在电视媒体回应网友讨伐》。这是一个典型的由新媒体联合发酵而产生的新人际动员模式的案例。2006年10月。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发生学生骚乱事件。公众对此事的知悉,基本是依靠网络个体传播。笔者通过百度搜索发现,以“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和“暴动”作为关键字,检索到的74个页面中,绝大多数属于个人网站或BBS(社区)、博客。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WEB2.0),基于网络的个体传播模式也在迅猛更新。博客(BLOG)、播客(POD CAST)、内容集成(RSS)、知识分子(WIKI)、社会网络服务(SNS)、个人图片分享(TAG)、多媒体内容分享(P2P)以及新搜索引擎等一些新个体传播模式令人目不暇接。
这一切都说明,网络个体传播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已经具备了对主流传播进行渗透、干预的强大力量。
网络非主流传播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网络非主流传播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新文化形态,必将对人类生存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一种具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可行性技术的文化形态,它对人类生存的深远影响就在于它将全方位地渗透进人们的生存领域并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进而在本体论的层次上影响和改变人们对世界、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人的存在等重大问题的理解和诠释。”在高校,这种影响虽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明显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于网络非主流传播很难尽职尽责地扮演传统传播“守门人”的角色,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传播“失控”现象。目前,社会利益阶层分化严重,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日趋激化,形形色色的信息会透过网络传播的便捷性而被迅速放大,从而削弱主流社会的话语权,消解主流进步文化,从而影响学校德育的效果。
与非主流传播的如火如荼相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德育工作却相对滞后。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工作缺乏足够的对现实的解读与指导能力,无法对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回答;二是教育模式僵化,缺乏亲和力,使学生对德育产生本能的抵触,尤其面对透过网络无限放大的大众文化的某些元素(如后现代主义)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解构,更是缺乏抵抗力;三是缺乏对网络传播的研究,网络内容建设存在着被动与盲动的现象;四是对基于平等沟通的教育互动、管理互动的重视不够——事实上,高校师生对网络互动性的要求是非常迫切的。2005年,笔者对山东科技大学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上网目的(可复选)”中,“逛论坛”(120人)超越“收发电子邮件”(105人)成为第一,远远超过了网络游戏(36人)、浏览网页(58人)、聊天(87人);“你希望校园网在哪个方面加强建设”中,“信息发布”占到84人,“互动沟通”则高达134人。
这一切,都使本应在新时期承担高校德育排头兵作用的校园网络,有被边缘化从而使非主流传播占据网络阵地的危险。笔者的调查显示,“学校校园网对你有无吸引力?”认为“有”的为76人,认为“没有”的则达到187人。没有吸引力的理由(可复选)有187人认为是“互动性差”,57人认为“内容单调”,52人认为“不能学到知识接受教育”。
利用网络强化主流传播话语权
为了迎接网络迅速发展给高校带来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
主动占领阵地,首先要确立主流话语的主导地位与权威性。网络传播的平等,决定了权威不可能源于思想灌输,而只能源于沟通与引导。一方面,学校要加大网络信息服务的密度和节奏。研究信息服务新模式。主流信息的全面性、时效性、针对性和服务性,是提高其影响力的前提。主流信息的任何空白,都会给非主流话语提供“填空”的机会。空白越大,非主流话语的影响力就可能越大。学校努力利用网络互动环节和主流话语的优势,及时对话语进行校正,使主流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比如及时筛选网络精华的内容,放大一些精彩评论,使之作为主流传播的补充,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的设置信息议题功能,对热点话题进行有效引导,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吸引师生的注意力,克服正面宣传带来的信息接受障碍。
实践中,山东科技大学利用网站展评的方式,逐步引导调整网络内容服务的模式。根据计划每年制订不同的评比指标体系,引导网络的发展方向。比如说,2005 年强调内容的丰富性、及时性与互动性,激发各单位信息服务的主动性;2006年,强调网络的服务功能,提出了“立足服务,规范管理,加强互动,提倡创新”的目标。通过展评,学校树立了一批网络建设的楷模(比如学生在线答疑系统)。
另一方面,逐步建立网络评论员制度,强化主流话语。比如组织权威人士(包括专家、学者、单位负责人),担任特约评论员。利用其公信力,及时填补传播中可能出现的空白,从而使个体传播权威化、组织化。上海师范大学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该校利用网络电视台,组织了25名教授作为“E教授”在网络上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新尝试。教授们通过发帖子、做客网络电视台,与网友“面对面”交流。同时,由500名学生骨干组成的BBS引导队也同时建立,在学校网络上引导言论,充分体现校园BBS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特色。
利用互动,强化德育的渗透能力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诸多互动模式中,网络论坛是一个既利于集中管理,又能极大发挥网络互动性的方式。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论坛具有很高的热情。“你认为论坛的定位应该是?”对于这一问题,90%以上的受调查者的答案是“沟通交流”“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希望“利用网络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利用论坛的平等沟通来影响、引导学生思想,利用学生的自我传播(比如讨论)来巩固教育效果,都不失为进行德育教育的有益尝试。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消极信息也通过论坛被迅速放大。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10月,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骚乱事件,其组织信息基本就是靠论坛来传播的。因而,对论坛的信息传播的控制,直接关系到教育成功与否。
论坛管理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其实,这也是社会目前对网络互动管理的困惑。有人提议通过加强对网络传播主体的控制(比如传播实名制)和对传播信息进行控制(比如筛选、过滤)来解决这一问题。从执行效果来看,这两种方式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很简单,在网络环境下,传播者对媒介的依赖成本极低,可选择性较强,传播者极易避开实名制的约束,另寻匿名话语空间,出现从专业媒介到非专业媒介、官方媒介到民间媒介、境内媒介到境外媒介的传播流动。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部分高校校园网论坛的实名制,把论坛信息传播者赶到了社会公众网络媒体上(比如搜狐高校论坛、百度贴吧),导致对论坛传播的控制更加困难。而内容控制的基本手段是关键字过滤和编辑审核,技术本质决定了它只能是粗放式的——只要不是明显违反法律法规的重大恶性内容,一般都能够得到传播。这是由于关键字过滤的方式比较机械,一方面它限制了利用被控关键字进行的正常传播,而另一方面,它又无法穷尽受控关键字及其变通方式(比如关键字间加空格或者其他符号)。编辑审核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媒介提供者对这种成本增加的忍受能力是相对有限的。
在高校育人的环境中,笔者更倾向于以疏导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批评类内容,不能避讳问题的存在,要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促成校方与师生的及时沟通;对消极的内容,加强正面舆论的引导与宣传,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由于采取了平等讨论的方式,学生往往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纠正认识偏差。
实践中,山东科技大学在2005年底建设了“海天一色”论坛,吸引师生进行交流、沟通。身份的虚拟,使得传统的灌输、说教变为平等的沟通,提高了德育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论坛身份的虚拟性,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在逆反的心态下,来自于被教育者群体的言论,会比来自教育者的言论更有说服力。因而,利用论坛骨干人员为论坛提供健康的内容来熏陶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事实上,许多高校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和便于操作的方法。笔者认为,高校之间有必要加强联系、共享信息,携手打造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广阔空间。
网络提升了非主流传播的影响力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令人瞠目结舌。从1997年到2006年,10年间,中国网民数量从62万人飞速增长到13700万人。在网民构成中,学生占到32.3%。笔者对山东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每周上网一小时以上的学生,占全体学生人数的97%以上。
伴随着网民的激增,个体传播借助于网络变成了社会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论坛、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以及搜索引擎等互动传播形式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数据显示,2002年刚刚走入中国的博客,到2005年11月底,中文博客站点就达到3682万,博客人数达到1600万;另一种个体传播形式论坛社区,也在迅速壮大,仅猫扑网一家,2005年就拥有注册用户1500万、日平均浏览量7500多万;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短信总量高达3046.5亿条。2006年第一季度,手机短信即达988.2亿条,每天10.98亿条。2005年,百度搜索每天的平均浏览量是1亿次,平均每个中国网民每天都要使用1次百度。
同时,诸种个体传播方式已经开始融合,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日益强化大众话语的议程设置功能,在话题聚焦、情景渲染、语境形式、观点复制和事件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6年4月16日,一起网友间的纠纷,最终被手机、网络等个体传播形式推波助澜成为著名的“铜须门”网络暴力社会事件。中央电视台在6月2日《大家看法》栏目播出了《铜须在电视媒体回应网友讨伐》。这是一个典型的由新媒体联合发酵而产生的新人际动员模式的案例。2006年10月。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发生学生骚乱事件。公众对此事的知悉,基本是依靠网络个体传播。笔者通过百度搜索发现,以“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和“暴动”作为关键字,检索到的74个页面中,绝大多数属于个人网站或BBS(社区)、博客。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WEB2.0),基于网络的个体传播模式也在迅猛更新。博客(BLOG)、播客(POD CAST)、内容集成(RSS)、知识分子(WIKI)、社会网络服务(SNS)、个人图片分享(TAG)、多媒体内容分享(P2P)以及新搜索引擎等一些新个体传播模式令人目不暇接。
这一切都说明,网络个体传播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已经具备了对主流传播进行渗透、干预的强大力量。
网络非主流传播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网络非主流传播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新文化形态,必将对人类生存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一种具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可行性技术的文化形态,它对人类生存的深远影响就在于它将全方位地渗透进人们的生存领域并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进而在本体论的层次上影响和改变人们对世界、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人的存在等重大问题的理解和诠释。”在高校,这种影响虽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明显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于网络非主流传播很难尽职尽责地扮演传统传播“守门人”的角色,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传播“失控”现象。目前,社会利益阶层分化严重,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日趋激化,形形色色的信息会透过网络传播的便捷性而被迅速放大,从而削弱主流社会的话语权,消解主流进步文化,从而影响学校德育的效果。
与非主流传播的如火如荼相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德育工作却相对滞后。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工作缺乏足够的对现实的解读与指导能力,无法对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回答;二是教育模式僵化,缺乏亲和力,使学生对德育产生本能的抵触,尤其面对透过网络无限放大的大众文化的某些元素(如后现代主义)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解构,更是缺乏抵抗力;三是缺乏对网络传播的研究,网络内容建设存在着被动与盲动的现象;四是对基于平等沟通的教育互动、管理互动的重视不够——事实上,高校师生对网络互动性的要求是非常迫切的。2005年,笔者对山东科技大学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上网目的(可复选)”中,“逛论坛”(120人)超越“收发电子邮件”(105人)成为第一,远远超过了网络游戏(36人)、浏览网页(58人)、聊天(87人);“你希望校园网在哪个方面加强建设”中,“信息发布”占到84人,“互动沟通”则高达134人。
这一切,都使本应在新时期承担高校德育排头兵作用的校园网络,有被边缘化从而使非主流传播占据网络阵地的危险。笔者的调查显示,“学校校园网对你有无吸引力?”认为“有”的为76人,认为“没有”的则达到187人。没有吸引力的理由(可复选)有187人认为是“互动性差”,57人认为“内容单调”,52人认为“不能学到知识接受教育”。
利用网络强化主流传播话语权
为了迎接网络迅速发展给高校带来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
主动占领阵地,首先要确立主流话语的主导地位与权威性。网络传播的平等,决定了权威不可能源于思想灌输,而只能源于沟通与引导。一方面,学校要加大网络信息服务的密度和节奏。研究信息服务新模式。主流信息的全面性、时效性、针对性和服务性,是提高其影响力的前提。主流信息的任何空白,都会给非主流话语提供“填空”的机会。空白越大,非主流话语的影响力就可能越大。学校努力利用网络互动环节和主流话语的优势,及时对话语进行校正,使主流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比如及时筛选网络精华的内容,放大一些精彩评论,使之作为主流传播的补充,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的设置信息议题功能,对热点话题进行有效引导,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吸引师生的注意力,克服正面宣传带来的信息接受障碍。
实践中,山东科技大学利用网站展评的方式,逐步引导调整网络内容服务的模式。根据计划每年制订不同的评比指标体系,引导网络的发展方向。比如说,2005 年强调内容的丰富性、及时性与互动性,激发各单位信息服务的主动性;2006年,强调网络的服务功能,提出了“立足服务,规范管理,加强互动,提倡创新”的目标。通过展评,学校树立了一批网络建设的楷模(比如学生在线答疑系统)。
另一方面,逐步建立网络评论员制度,强化主流话语。比如组织权威人士(包括专家、学者、单位负责人),担任特约评论员。利用其公信力,及时填补传播中可能出现的空白,从而使个体传播权威化、组织化。上海师范大学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该校利用网络电视台,组织了25名教授作为“E教授”在网络上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新尝试。教授们通过发帖子、做客网络电视台,与网友“面对面”交流。同时,由500名学生骨干组成的BBS引导队也同时建立,在学校网络上引导言论,充分体现校园BBS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特色。
利用互动,强化德育的渗透能力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诸多互动模式中,网络论坛是一个既利于集中管理,又能极大发挥网络互动性的方式。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论坛具有很高的热情。“你认为论坛的定位应该是?”对于这一问题,90%以上的受调查者的答案是“沟通交流”“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希望“利用网络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利用论坛的平等沟通来影响、引导学生思想,利用学生的自我传播(比如讨论)来巩固教育效果,都不失为进行德育教育的有益尝试。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消极信息也通过论坛被迅速放大。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10月,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骚乱事件,其组织信息基本就是靠论坛来传播的。因而,对论坛的信息传播的控制,直接关系到教育成功与否。
论坛管理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其实,这也是社会目前对网络互动管理的困惑。有人提议通过加强对网络传播主体的控制(比如传播实名制)和对传播信息进行控制(比如筛选、过滤)来解决这一问题。从执行效果来看,这两种方式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很简单,在网络环境下,传播者对媒介的依赖成本极低,可选择性较强,传播者极易避开实名制的约束,另寻匿名话语空间,出现从专业媒介到非专业媒介、官方媒介到民间媒介、境内媒介到境外媒介的传播流动。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部分高校校园网论坛的实名制,把论坛信息传播者赶到了社会公众网络媒体上(比如搜狐高校论坛、百度贴吧),导致对论坛传播的控制更加困难。而内容控制的基本手段是关键字过滤和编辑审核,技术本质决定了它只能是粗放式的——只要不是明显违反法律法规的重大恶性内容,一般都能够得到传播。这是由于关键字过滤的方式比较机械,一方面它限制了利用被控关键字进行的正常传播,而另一方面,它又无法穷尽受控关键字及其变通方式(比如关键字间加空格或者其他符号)。编辑审核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媒介提供者对这种成本增加的忍受能力是相对有限的。
在高校育人的环境中,笔者更倾向于以疏导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批评类内容,不能避讳问题的存在,要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促成校方与师生的及时沟通;对消极的内容,加强正面舆论的引导与宣传,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由于采取了平等讨论的方式,学生往往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纠正认识偏差。
实践中,山东科技大学在2005年底建设了“海天一色”论坛,吸引师生进行交流、沟通。身份的虚拟,使得传统的灌输、说教变为平等的沟通,提高了德育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论坛身份的虚拟性,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在逆反的心态下,来自于被教育者群体的言论,会比来自教育者的言论更有说服力。因而,利用论坛骨干人员为论坛提供健康的内容来熏陶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事实上,许多高校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和便于操作的方法。笔者认为,高校之间有必要加强联系、共享信息,携手打造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