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强调要掀起“课堂革命”,要创建“以学习者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一个从教23年的教育工作者,我非常认同陈部长的说法,23年的教育实践,我也深刻认识到: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质量决定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肩负重大责任和使命的新时代教师,更要领悟教育的真谛,努力创设全身心服务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五的一篇传统经典小说,应该教过不下四个轮回,记忆中每次教学时,总是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切入,这次在上次的基础上修改好教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成教学任务。今年,当我再次翻开这篇课文,打开上一个轮回的电子教案时,我内心突然一颤,过去上课的情景还依稀可见。看到案头上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不由得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
反思一:难道我今年的教学还是“涛声依旧”吗?过去这么教,今天这么教,剩下的十几年教学生涯还这么教吗?难道就不能因时而变吗?
反思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课堂观念。课堂要由“以教定教”向“以学定教”转变,由“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转变,由“以学生被动学”向“以学生主动学”转变。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学生主体观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动态分析学生的个体以及群体的发展轨迹,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这些我都做到了吗?
反思三: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及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过去,一间教室,数十个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着一篇课文,作为语文老师,我似乎从未怀疑过这样教学的合理性,因为通过经典文字的讲读,好像也可以进而举一反三,最终形成语文素养。然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核心素养时代,课堂教学怎么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我还能穿新鞋走老路吗?
短暂的反思,坚定的决心:变,一定要变!变,就要把过去的教案归零,一切从头再“备”。备课不变,课堂就不变;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所以,课堂教学改革不能是对传统课堂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改革,要真正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堂观和教学价值观。
在传统倡导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教学手段、备练习辅导“五备”中,我结合自己的理解,重点选择了如下“三备”:
首先,备理念,观念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无论教育怎么改革,课堂始终是老师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第六部分“实施与建议”的第一条“教学与评价建议”中写道:
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和协作,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从课程标准的表述中,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改变教与学的结构形态,或者说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要让学生从传统课堂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者。美国学者、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的研究理论,它用数字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后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如下图: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传统的学习方式的留存率极低,特别是听讲的方式,而主动学习方式中的讨论、实践、传授给他人的留存率要高很多,最高达90%。从“听讲”到“演示”的学习方式是被动式的,参与度非常低,所以学习保存率无法超过30%。金字塔底端的方式,则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中,学习效率高很多。作为教学活动,据此理论,老师带张嘴讲,学生带着耳朵听的课堂,效率是很低的。所以教师则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备文本,熟读深思成“教”于胸。熟读并吃透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师首先就是要走进文本深处,掌握文本的密码,不然,“以其昏昏”怎么“使‘生’昭昭”?备课时,我再次略读了《水浒传》,精读了第10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反复咀嚼了课文选段,查阅了作者资料,浏览了与课文有关的评论、赏析等资料,对课文理解有了一种全新的灵感和认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似重点在一“风雪”上,但仔细思索全文,贯通全文的却是一个“火”字。
一是小说情节:“火”张“火”弛
抓住林教头怒“喝”杀贼主要是为了泄心头的怒“火”,全文情节就可梳理如下:
沧州遇故知——忍“火”(明知陷害、毫无恨意)
酒店授殺机——燃“火”
买刀寻仇人——泄“火” 接管草料场——熄“火”(林冲)
(设“火”)(陆谦)
夜宿山神庙——避“火”
火烧草料场——点“火”
血溅山神庙——泄“火”
从上文看出:林冲有一个“忍‘火’—— 泄‘火’——熄‘火’——泄‘火’”的变化过程。如此一“火”贯之,使情节结构紧凑,而且张弛自如。林冲难中逢故人,这是情节大张之前的大弛:东京不速之客“闪”进酒店“燃火”,情节骤然由弛变张;林冲买刀“泄火”,这是“张”弩之末,可几日后,林冲“心下自慢”,情节由张变弛,构成第一波澜。林冲接管草料场怒“火”全消,情节松弛到零点。林冲雪夜沽酒,草厅坍塌,投宿庙中,情节又由弛渐张,到陆谦“点火”烧草料场,不共戴天的仇敌意外地来到庙下避雪,同林冲只一墙之隔时,情节张到惊心动魄的高潮。结局中,林冲手刃三贼以“泄其火”,情节也由张变弛。
二是人物性格:“火”中凸现
林冲的性格是一个多维系统,既善良反抗,又隐忍幻想。其性格的发展过程在“火”中得到了鲜明的凸现。
遇故知,自陈身世(忍“火”)
——善良侠义、逆来顺受
知险情,买刀寻仇(汇“火”)
——强烈反抗意训
慢其心,接管草场(熄“火”)
——动摇幻灭、委曲求全
逢仇人,血溅神庙(泄“火”)
——反抗斗争
以上鲜明地展示了林冲性格由“软弱——反抗——动摇——彻底反抗”的变化历程,再现了一个隐忍求全成长为坚强反抗,最终在烈火中得到永生的梁山好汉形象。
三是小说线索:“火”“水”不容
纵观全文,文中始终有两股力量在较量,在斗争。一条是以林冲为代表的“火”线,一条是以高太尉、陆谦等为首的“风雪”线(即“水”线)。“火”线始终处在“风雪”线的压迫和威逼之中,二者“水”“火”势不两立。山神庙是“水”“火二线的交织点,也是正反两股力量第一次正面交锋的战场。“血溅山神庙”郑重宣告:“水”终究是浇灭不了“火”的;血溅风雪是“火”的喷发,是反抗宣言。
四是小说主题:“火”逼民反
对于林冲这样一个有着“小康”生活水准的教头来说,地位不错,生活安定富裕,这就决定了他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少“李逵式”的反抗精神,这从前面的情节发展中就充分表现了出来。像他这样的军官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走上反抗道路,广大人民生活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在这场斗争中,促使林冲性格转变的关键是一个“逼”字。特别是陆谦的一场大火,也“逼”光了林冲的奴气和屈气,使他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同时也鲜明地突出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在封建社会里,在统治阶级的无情威逼下,为了生存下去,人民群众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水浒传》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从林冲被“火”逼上梁山的人生道路可以看出,封建统治阶级是如何丑恶和肆无忌惮,而赋予他们这种权力的归根结底是黑暗的社会现实制度:林冲的雪夜上梁山,也预示出: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以上认识只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解,教师的不等于学生的,我不能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但我想:如果能引导以“火”贯穿全文的教学,定能收到“牵一‘火’而动全篇”的好效果。
第三,备教法,让课堂上“学生思维可见”。教师有明确、清晰的课堂教学理念还不行,还要具备把这种先进理念落实在课堂具体活动中的能力。特别是教师对课文有了全新的解读,怎么样把自己的这种解读用能力的手段内化为学生的理解,而不是教师贴标签给学生,这是一個很难的课题。
中国具有全世界最大的基础教育群体和最快的教育发展速度,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比较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比较强,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动手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显得薄弱,造成社会创新能力不足,各个领域缺少国际前沿的领军人物,“钱学森之问”是我们无法绕开的痛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许多国家的教育已经把目光转向了人,转向了提升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上来了。
对比中美教育差异,美国的课堂充满讨论、辩论和自由提问。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阅读材料自由提问、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观点。这种教育方式背后蕴含的丰富理念至少可以归纳为两点:一、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而且也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同学交流并互相学习,教师绝不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二、同学拥有和老师同等的提问与质疑的权利。而我们中国的课堂截然相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执行校长傅雪松曾在中英校长对话沙龙上谈到,中国的课堂最需要改变的是如何把孩子的主动性激发出来,怎么让老师在课堂上少讲。
我认为,中国课堂最缺乏的是思维,课堂教学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现存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通过对课文的辨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学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需要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还需要有点勇气。这几句话说得很精辟。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只有会思考并能提出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要帮助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基于这种认识,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确立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与鉴赏培养阅读能力、通过表达与交流培养表达能力、通过思维与探究培养思考能力。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了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从书本情境、教师经验到真实情境、学生经验。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鼓励学生读原著,并播放了《水浒传》电视剧第7集《风雪山神庙》教学片,要求学生用心去看、去读,去含英咀华。
作为一个从教23年的教育工作者,我非常认同陈部长的说法,23年的教育实践,我也深刻认识到: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质量决定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肩负重大责任和使命的新时代教师,更要领悟教育的真谛,努力创设全身心服务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五的一篇传统经典小说,应该教过不下四个轮回,记忆中每次教学时,总是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切入,这次在上次的基础上修改好教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成教学任务。今年,当我再次翻开这篇课文,打开上一个轮回的电子教案时,我内心突然一颤,过去上课的情景还依稀可见。看到案头上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不由得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
反思一:难道我今年的教学还是“涛声依旧”吗?过去这么教,今天这么教,剩下的十几年教学生涯还这么教吗?难道就不能因时而变吗?
反思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课堂观念。课堂要由“以教定教”向“以学定教”转变,由“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转变,由“以学生被动学”向“以学生主动学”转变。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学生主体观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动态分析学生的个体以及群体的发展轨迹,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这些我都做到了吗?
反思三: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及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过去,一间教室,数十个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着一篇课文,作为语文老师,我似乎从未怀疑过这样教学的合理性,因为通过经典文字的讲读,好像也可以进而举一反三,最终形成语文素养。然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核心素养时代,课堂教学怎么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我还能穿新鞋走老路吗?
短暂的反思,坚定的决心:变,一定要变!变,就要把过去的教案归零,一切从头再“备”。备课不变,课堂就不变;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所以,课堂教学改革不能是对传统课堂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改革,要真正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堂观和教学价值观。
在传统倡导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教学手段、备练习辅导“五备”中,我结合自己的理解,重点选择了如下“三备”:
首先,备理念,观念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无论教育怎么改革,课堂始终是老师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第六部分“实施与建议”的第一条“教学与评价建议”中写道:
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和协作,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从课程标准的表述中,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改变教与学的结构形态,或者说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要让学生从传统课堂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者。美国学者、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的研究理论,它用数字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后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如下图: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传统的学习方式的留存率极低,特别是听讲的方式,而主动学习方式中的讨论、实践、传授给他人的留存率要高很多,最高达90%。从“听讲”到“演示”的学习方式是被动式的,参与度非常低,所以学习保存率无法超过30%。金字塔底端的方式,则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中,学习效率高很多。作为教学活动,据此理论,老师带张嘴讲,学生带着耳朵听的课堂,效率是很低的。所以教师则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备文本,熟读深思成“教”于胸。熟读并吃透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师首先就是要走进文本深处,掌握文本的密码,不然,“以其昏昏”怎么“使‘生’昭昭”?备课时,我再次略读了《水浒传》,精读了第10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反复咀嚼了课文选段,查阅了作者资料,浏览了与课文有关的评论、赏析等资料,对课文理解有了一种全新的灵感和认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似重点在一“风雪”上,但仔细思索全文,贯通全文的却是一个“火”字。
一是小说情节:“火”张“火”弛
抓住林教头怒“喝”杀贼主要是为了泄心头的怒“火”,全文情节就可梳理如下:
沧州遇故知——忍“火”(明知陷害、毫无恨意)
酒店授殺机——燃“火”
买刀寻仇人——泄“火” 接管草料场——熄“火”(林冲)
(设“火”)(陆谦)
夜宿山神庙——避“火”
火烧草料场——点“火”
血溅山神庙——泄“火”
从上文看出:林冲有一个“忍‘火’—— 泄‘火’——熄‘火’——泄‘火’”的变化过程。如此一“火”贯之,使情节结构紧凑,而且张弛自如。林冲难中逢故人,这是情节大张之前的大弛:东京不速之客“闪”进酒店“燃火”,情节骤然由弛变张;林冲买刀“泄火”,这是“张”弩之末,可几日后,林冲“心下自慢”,情节由张变弛,构成第一波澜。林冲接管草料场怒“火”全消,情节松弛到零点。林冲雪夜沽酒,草厅坍塌,投宿庙中,情节又由弛渐张,到陆谦“点火”烧草料场,不共戴天的仇敌意外地来到庙下避雪,同林冲只一墙之隔时,情节张到惊心动魄的高潮。结局中,林冲手刃三贼以“泄其火”,情节也由张变弛。
二是人物性格:“火”中凸现
林冲的性格是一个多维系统,既善良反抗,又隐忍幻想。其性格的发展过程在“火”中得到了鲜明的凸现。
遇故知,自陈身世(忍“火”)
——善良侠义、逆来顺受
知险情,买刀寻仇(汇“火”)
——强烈反抗意训
慢其心,接管草场(熄“火”)
——动摇幻灭、委曲求全
逢仇人,血溅神庙(泄“火”)
——反抗斗争
以上鲜明地展示了林冲性格由“软弱——反抗——动摇——彻底反抗”的变化历程,再现了一个隐忍求全成长为坚强反抗,最终在烈火中得到永生的梁山好汉形象。
三是小说线索:“火”“水”不容
纵观全文,文中始终有两股力量在较量,在斗争。一条是以林冲为代表的“火”线,一条是以高太尉、陆谦等为首的“风雪”线(即“水”线)。“火”线始终处在“风雪”线的压迫和威逼之中,二者“水”“火”势不两立。山神庙是“水”“火二线的交织点,也是正反两股力量第一次正面交锋的战场。“血溅山神庙”郑重宣告:“水”终究是浇灭不了“火”的;血溅风雪是“火”的喷发,是反抗宣言。
四是小说主题:“火”逼民反
对于林冲这样一个有着“小康”生活水准的教头来说,地位不错,生活安定富裕,这就决定了他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少“李逵式”的反抗精神,这从前面的情节发展中就充分表现了出来。像他这样的军官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走上反抗道路,广大人民生活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在这场斗争中,促使林冲性格转变的关键是一个“逼”字。特别是陆谦的一场大火,也“逼”光了林冲的奴气和屈气,使他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同时也鲜明地突出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在封建社会里,在统治阶级的无情威逼下,为了生存下去,人民群众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水浒传》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从林冲被“火”逼上梁山的人生道路可以看出,封建统治阶级是如何丑恶和肆无忌惮,而赋予他们这种权力的归根结底是黑暗的社会现实制度:林冲的雪夜上梁山,也预示出: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以上认识只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解,教师的不等于学生的,我不能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但我想:如果能引导以“火”贯穿全文的教学,定能收到“牵一‘火’而动全篇”的好效果。
第三,备教法,让课堂上“学生思维可见”。教师有明确、清晰的课堂教学理念还不行,还要具备把这种先进理念落实在课堂具体活动中的能力。特别是教师对课文有了全新的解读,怎么样把自己的这种解读用能力的手段内化为学生的理解,而不是教师贴标签给学生,这是一個很难的课题。
中国具有全世界最大的基础教育群体和最快的教育发展速度,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比较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比较强,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动手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显得薄弱,造成社会创新能力不足,各个领域缺少国际前沿的领军人物,“钱学森之问”是我们无法绕开的痛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许多国家的教育已经把目光转向了人,转向了提升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上来了。
对比中美教育差异,美国的课堂充满讨论、辩论和自由提问。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阅读材料自由提问、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观点。这种教育方式背后蕴含的丰富理念至少可以归纳为两点:一、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而且也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同学交流并互相学习,教师绝不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二、同学拥有和老师同等的提问与质疑的权利。而我们中国的课堂截然相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执行校长傅雪松曾在中英校长对话沙龙上谈到,中国的课堂最需要改变的是如何把孩子的主动性激发出来,怎么让老师在课堂上少讲。
我认为,中国课堂最缺乏的是思维,课堂教学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现存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通过对课文的辨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学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需要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还需要有点勇气。这几句话说得很精辟。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只有会思考并能提出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要帮助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基于这种认识,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确立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与鉴赏培养阅读能力、通过表达与交流培养表达能力、通过思维与探究培养思考能力。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了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从书本情境、教师经验到真实情境、学生经验。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鼓励学生读原著,并播放了《水浒传》电视剧第7集《风雪山神庙》教学片,要求学生用心去看、去读,去含英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