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介入”的“爆炸”

来源 :公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aku2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个多世纪以来,当艺术走出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系统,渐渐不再成为最叛逆和最具话题性的问题之后,艺术领域潜在的边界与束缚也随之被打破.艺术理论家与批评家逐渐找出研究这类艺术现象及其背后更深层含义的方式——即用开放、动态的观察方式取代相对封闭、静态的归纳方式.在种种艺术现象中,笔者注意到当下的高频词——“艺术介入”,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具体指向和抽象概念一直处于不断增生的状态.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新技术、数字化席卷的城市化浪潮中,影像都市这一理论概念旨在阐明都市视觉构成、视觉生产、视觉体验的重要性:除了都市的影像再现,影像也参与构筑都市,是都市空间
城市大数据的兴起与可视化,改变了城市专业研究者解读与规划城市的方法,也成为大众能一窥城市奥妙的视觉媒介。本文将从三个部分进行讨论:探索大数据的兴起与背景;解构以"众包"的方式、跨领域的协作以及利用数据剖析城市的问题。本文旨在呈现数据可视化如何将复杂的城市资讯传达给大众,以此开启城市创新领域的对话讨论。
数字时代的公共艺术正面临公共空间的数字化转型,因而公共艺术与特定的物理场域之间的联系在渐渐变弱.这既改变了过去几十年公共艺术中重要的“场域特性”,也会改变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作为文化政策在中国台湾地区已有二十余年,自1999年起每年出版的《公共艺术年鉴》为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留下珍贵的文献史料.本文整理了历年《公共艺术年鉴》中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