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演奏是音乐美学的一种实践形式,也是一种可以对音乐美学进行传播的载体,而音乐创作是一种审美创造,本文便是以《嘉陵江幻想曲》为例来浅析一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的民族特色,以及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传播这种民族之美。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民族之美
音乐美学对于钢琴演奏的影响十分深厚,它可以使钢琴演奏者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可以提高演奏者的审美认知;可以促进演奏者诠釋音乐的能力。当然音乐美学不仅可以影响演奏方面,更可以促进钢琴作品的创作,音乐创作是表现思想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实践,瓦·康定斯基说过“艺术的创作是为崇高的目的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说过需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发展和成就最终还是要看作品。
《嘉陵江幻想曲》是我十分欣赏并喜欢的一首中国钢琴作品,这首曲目是黄虎威先生1979年为“上海之春”艺术节所作,是一首具有四川民族民间特色的幻想曲。音乐家总会将自己的创作融入社会和时代之中,这部作品便是以四川有名的河流嘉陵江为素材来代表巴山蜀水,并且采用了许多四川民间音乐的旋律,使整首钢琴曲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黄虎威先生在创作《嘉陵江幻想曲》中使用的是西洋作曲技法,但是又精妙地融合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幻想性。这首曲目中最吸引我的一方面是引用了许多四川民歌,前奏中加入了《槐花几时开》,这是一首四川人十分熟悉并喜爱的民歌,中段还引用了川江号子、端午节“划龙舟”的曲调以及四川民间歌舞“车灯”的旋律;另一方面是里面用钢琴模仿了许多民族乐器的音色,如琵琶、古筝、扬琴、锣鼓等等。综上所述的音色模仿被称为拟音技法,在音乐美学中这就称为模仿性,这种技法正是利用了钢琴的特有乐器属性来模拟中国民族乐器的音响效果,这样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又体现了中西音乐技法的融合。对于民歌在钢琴曲中的运用,有些人认为那些民歌都太老了,也没有很多人去听,更不说熟悉了,因此这种民族风格不再在音乐创作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了,但黄虎威先生认为民歌的确会消亡的,特别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民歌会消亡,因为现在时代和社会改变了,许多机械代替了人力劳动,那个时代的人也渐渐故去了,很多年轻人是理解和想象过去的那些事情的,所以现在抢救民歌、保存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黄虎威先生还认为民族风格也很重要,民族风格这种独一无二的东西会一直流传下去,虽然现在没有什么新的民歌再产生,但是民歌身上悠久的历史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对于钢琴音乐,可能更多人还是喜欢听西方的钢琴曲,毕竟钢琴是西洋乐器,可是随着中国钢琴文化的出现和繁荣,越来越多的本土作曲家创作出属于中国的钢琴作品,或者是中国民族乐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虽然里面的许多作曲技巧还是沿用了西方作曲技法,却是独一无二的作品,因为注入了民族之魂。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力提倡美育的发展,那么我认为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应该多给学生们介绍讲解中国的音乐,其中当然包括中国钢琴音乐,让他们学会欣赏民族传统的东西。对于像我们这种音乐专业那么更是需要多弹奏中国钢琴曲,如果连我们自己的钢琴音乐都不能很好的诠释,那么何来诠释西方音乐?我看到一句话说的是中国音乐讲究的是气韵。“气”是内在的张力;“韵”讲究的是外在的表现,正是这种气韵使中国钢琴音乐在美学里追求高洁雅致的审美意蕴。
参考文献
[1] 李倩, 华明玲. 浅析钢琴独奏曲《嘉陵江幻想曲》的创作特色[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5(006):69-73.
[2] 刘玉蓉. 浅析《嘉陵江幻想曲》的艺术特色[J]. 作家, 2009(22):224-225.
[3] 余艾璇. 《嘉陵江幻想曲》中民族音乐元素的演奏分析[J]. 音乐时空, 2018, 000(005):26-28.
[4] 韩蓄. 黄虎威《嘉陵江幻想曲》的音乐特征分析与演奏诠释[D].
[5] 华明玲. 朴素的音乐语言深厚的民族情感——黄虎威钢琴作品研究[J]. 人民音乐, 2004(05):22-24.
[6] 罗丽. 民族化与西洋化的双重演绎——论钢琴作品《巴蜀之画》的创作特色[J]. 四川戏剧, 2006.
作者简介:郭菁菁(1998.04-),女,籍贯:四川成都,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民族之美
音乐美学对于钢琴演奏的影响十分深厚,它可以使钢琴演奏者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可以提高演奏者的审美认知;可以促进演奏者诠釋音乐的能力。当然音乐美学不仅可以影响演奏方面,更可以促进钢琴作品的创作,音乐创作是表现思想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实践,瓦·康定斯基说过“艺术的创作是为崇高的目的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说过需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发展和成就最终还是要看作品。
《嘉陵江幻想曲》是我十分欣赏并喜欢的一首中国钢琴作品,这首曲目是黄虎威先生1979年为“上海之春”艺术节所作,是一首具有四川民族民间特色的幻想曲。音乐家总会将自己的创作融入社会和时代之中,这部作品便是以四川有名的河流嘉陵江为素材来代表巴山蜀水,并且采用了许多四川民间音乐的旋律,使整首钢琴曲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黄虎威先生在创作《嘉陵江幻想曲》中使用的是西洋作曲技法,但是又精妙地融合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幻想性。这首曲目中最吸引我的一方面是引用了许多四川民歌,前奏中加入了《槐花几时开》,这是一首四川人十分熟悉并喜爱的民歌,中段还引用了川江号子、端午节“划龙舟”的曲调以及四川民间歌舞“车灯”的旋律;另一方面是里面用钢琴模仿了许多民族乐器的音色,如琵琶、古筝、扬琴、锣鼓等等。综上所述的音色模仿被称为拟音技法,在音乐美学中这就称为模仿性,这种技法正是利用了钢琴的特有乐器属性来模拟中国民族乐器的音响效果,这样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又体现了中西音乐技法的融合。对于民歌在钢琴曲中的运用,有些人认为那些民歌都太老了,也没有很多人去听,更不说熟悉了,因此这种民族风格不再在音乐创作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了,但黄虎威先生认为民歌的确会消亡的,特别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民歌会消亡,因为现在时代和社会改变了,许多机械代替了人力劳动,那个时代的人也渐渐故去了,很多年轻人是理解和想象过去的那些事情的,所以现在抢救民歌、保存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黄虎威先生还认为民族风格也很重要,民族风格这种独一无二的东西会一直流传下去,虽然现在没有什么新的民歌再产生,但是民歌身上悠久的历史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对于钢琴音乐,可能更多人还是喜欢听西方的钢琴曲,毕竟钢琴是西洋乐器,可是随着中国钢琴文化的出现和繁荣,越来越多的本土作曲家创作出属于中国的钢琴作品,或者是中国民族乐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虽然里面的许多作曲技巧还是沿用了西方作曲技法,却是独一无二的作品,因为注入了民族之魂。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力提倡美育的发展,那么我认为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应该多给学生们介绍讲解中国的音乐,其中当然包括中国钢琴音乐,让他们学会欣赏民族传统的东西。对于像我们这种音乐专业那么更是需要多弹奏中国钢琴曲,如果连我们自己的钢琴音乐都不能很好的诠释,那么何来诠释西方音乐?我看到一句话说的是中国音乐讲究的是气韵。“气”是内在的张力;“韵”讲究的是外在的表现,正是这种气韵使中国钢琴音乐在美学里追求高洁雅致的审美意蕴。
参考文献
[1] 李倩, 华明玲. 浅析钢琴独奏曲《嘉陵江幻想曲》的创作特色[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5(006):69-73.
[2] 刘玉蓉. 浅析《嘉陵江幻想曲》的艺术特色[J]. 作家, 2009(22):224-225.
[3] 余艾璇. 《嘉陵江幻想曲》中民族音乐元素的演奏分析[J]. 音乐时空, 2018, 000(005):26-28.
[4] 韩蓄. 黄虎威《嘉陵江幻想曲》的音乐特征分析与演奏诠释[D].
[5] 华明玲. 朴素的音乐语言深厚的民族情感——黄虎威钢琴作品研究[J]. 人民音乐, 2004(05):22-24.
[6] 罗丽. 民族化与西洋化的双重演绎——论钢琴作品《巴蜀之画》的创作特色[J]. 四川戏剧, 2006.
作者简介:郭菁菁(1998.04-),女,籍贯:四川成都,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