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问题与改革评论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09su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显现出明显的理论和实践优势。通过对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对比分析,有利于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传统城镇化; 创新; 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95 — 03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有哪些区别,新型城镇化对传统城镇化又有哪些扬弃呢?本文拟通过对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对比,论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一、传统城镇化道路的问题
  (一)传统城镇化的概念
  传统城镇化,指片面强调城镇化建设速度而机械性的减少农业、农村人口,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镇化建设道路。
  城镇化建设初期,由于发展经验不足、发展理念落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大等城市病,农村也出现了乱占耕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利用了体制中的某些缺陷,形成了一种低成本推进城镇化的格局,正是这种低成本才使得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传统城镇化往往重外延、轻内涵,大规模推进农民卖地、进城、上楼,使土地由属于农村地域变为属于城镇地域,带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至于农业转移人口今后能否真正融入城镇生活等后续性的工作则置之不理,是一种虎头蛇尾的发展模式。
  (二)传统城镇化的问题
  应该承认,重速度、简单化的城镇化模式使我国在短期之内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这种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也显现出很大的问题。
  1.忽视人的城镇化
  地方政府为了短期之内提升城镇化水平,运用土地征收等手段,不顾现实条件地将农民赶进城。农业转移人口缺乏基本的职业技能,城市的就业竞争往往对其很不利。这样,农民进城后就处在了一种既失去土地又面临失业的尴尬境地。农民进城后,随之而来的还有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户籍等一系列问题,传统城镇化往往忽视这些问题。农民进城后难以享受市民待遇,无法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还要看到,人的城镇化的滞后,在城镇内部甚至衍生出贫富差距悬殊的城镇新二元结构。
  2.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
  传统城镇化采用了一种以资源消耗进行经济积累的方式。为了发展城镇经济,加快城镇化速度,地方政府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引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以低污染治理成本来节省建设资金。一味追求城镇化速度、规模,忽视了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3.忽视产业的基础作用
  传统城镇化没有认识到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重要作用,产业支撑的缺乏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压力加大。由于一系列配套政策尚未出台,城镇吸纳农村、农业转移劳动力的产业条件尚未具备,农民进城后首先就要面临就业的难题,使城镇化本身也始终缺乏动力。
  4.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割裂开来
  传统城镇化对城镇化发展道路本身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认为城镇化就是要么发展小城镇,要么发展大中小城市。片面地强调小城镇或大中小城市,没有统筹协调意识。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割裂开来,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二、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超越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缩小区域、城乡差距,贯彻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理念,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扬弃,是在城镇化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而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思路是使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其消费也必然由农村消费水平提升为城镇消费水平,从而扩大内需。由于城镇生活需要各种配套基础设施,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也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可以将转移人口退出的土地通过流转承包等多种形式进行承包耕种。这样,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的增加,也会相应地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为农业现代化准备条件。
  (二)新型城镇化的创新
  我国新型城镇化是在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的前提下,把人的城镇化和物的城镇化结合起来而探索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充分考虑到了我国农业人口多、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基本国情,吸取了传统城镇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并进行了创新。
  1.贯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型城镇化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相应的建立一系列配套措施,使农业转移人口不再有后顾之忧。在离开土地后,他们能够在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享受无差别待遇,最终完全融入城镇。新型城镇化作为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战略构想,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其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以人为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把提高人的物质文化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发展成果由城乡居民共享的城镇化道路。
  2.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城镇
  能源资源不足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这个国情决定了我国城镇化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坚持科学发展是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的否定,注重发展内涵和质量,加强环境治理,集约高效地建设生态文明新城镇,是新型城镇化最明显的优势,并且只有绿色和谐的城镇生活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来。
其他文献
[摘 要]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解释与预测国际社会中强调社会结构,在体系层面主张行为体之间的文化认同建构国家利益,进而推动国际社会的进程。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的转型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秉持“新义利观”,构建命运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中国的崛起如何才能不引起周边国家的恐慌?坚持与亚洲国家之间共同发展。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出发,阐释中国周边
对冬季采自北黄海海域4个站位沉积物中的线虫进行了分选和制片,通过对总计955条线虫的实测分析,利用体积换算法,获得4个站位线虫的个体平均干质量分别为0.091μg±O.13lμg(O.00
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开发个体潜能.只有
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具有多维路径,文化建设是其基础路径和现实需要。民本文化、信念文化、竞争文化和法治文化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文化基础。
G·A·科恩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是功能解释以来,围绕功能解释的可行性问题、功能解释是否马克思的本意,受到了来自分析马克思主义阵营内外的尖锐质疑。分析马克思主义的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重在实践。在科学选择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过程中,深挖理论基础是前提,坚守组织文化是基础,预设正确目标是根本,优化服务内容是重点。厘清理论基础、组织文化、建设目标和服务内容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践路径选择中的关系,对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选择、切实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