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9年我国煤矿重大及以上事故统计分析及安全生产对策研究

来源 :煤矿安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35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2005—2019年国内煤矿事故为研究对象,围绕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变化趋势,就数量、类型、地域特征、生产背景、政策保障、技术变革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来安全生产总体形势逐年好转,2005—2010年呈持续下降态势,2011—2013年呈波动起伏态势,2014—2019年呈平稳态势;依重大及以上事故发生趋势,可将15年内的安全生产情况细分为5个阶段,2017—2019年处于第5阶段,特别是2019年10月下旬以来,安全局势急转直下;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形成有效倒逼机制是基础,坚持灾害源头治理、提高准入门槛、健全风险隐患双重机制、打造高素质执法队伍、明确安全属地监管主体是根本,打通“一通三防”薄弱环节、形成“四并重”式发展是关键,动力及瓦斯灾害防治是重点.
其他文献
为揭示长壁工作面开采的上行裂隙发育机理,得到其发育高度的确定方法;基于断裂力学混合型裂纹扩展理论,运用断裂力学分析了上行裂隙发育顶端岩层受力状态,分析了上行裂隙发育的判据,提出了上行裂隙发育高度的确定方法;基于混合型裂纹σ(θ)max理论,建立了上行裂隙岩层裂纹扩展理论模型,提出了裂纹扩展与上行裂隙发育的判据.研究表明:随长壁工作面推进,上行裂隙发育可以分为上行裂隙产生段、发育延伸段和稳定段3个阶段,裂纹的扩展表现为混合型裂纹;工作面充分采动后,岩层顶面产生的裂纹在拉应力的作用下沿裂隙带方向向下扩展,若与
针对铁煤集团敬老院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通过实地调研,结合该矿的地质条件、开拓布局、生产及辅助系统等特点和以往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将其主要的危险总结为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火灾、水灾、顶板、提升运输及电气伤害6个方面,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和行业标准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及建议,从而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进而推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煤矿瓦斯异常涌出风险防控水平,对瓦斯异常涌出风险防控体系与免疫机理结合的可行性进行探索;在阐述瓦斯异常涌出风险防控体系和生物免疫系统结构、功能和防御机制的基础上,从作用对象、作用机制、功能、对应关系等方面,研究了瓦斯异常涌出风险防控体系与生物免疫系统的耦合性.结果表明:免疫系统抵御抗原的相关机理对瓦斯异常涌出风险防控具有可借鉴性;瓦斯异常涌出风险防控体系也具备“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瓦斯异常涌出诱发因素即是“抗原”,瓦斯异常涌出的发生即是系统产生“疾病”.
为了解决锦界煤矿综采工作面末采期间矿压显现剧烈,回撤通道围岩变形大、难以控制的问题,以31115工作面开采为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双回撤通道综采工作面末采段覆岩失稳运动形式、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巷道变形规律以及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提出了基于控制覆岩基本顶破断位置的末采段停采让压及强制放顶等应力转移技术.结果表明:末采贯通时工作面基本顶失稳运动形式分为滑落失稳和回转失稳,回转失稳引起的末采期间区域应力集中程度比滑落失稳大;当工作面推进至与主回撤通道贯通前10 m时,主回撤通道明显受到工
在对本煤层钻孔围岩漏气机理及堵漏风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空间、错时间以切断漏气通道的注浆堵漏技术;分空间体现在将钻孔的密封段分为空腔段及预留段进行注浆堵漏,错时间体现在将该技术工艺流程分为3个阶段:准备、一次注浆及二次堵漏阶段.另外,设计了一体化专用封孔器及注浆作业配套设备;为验证新注浆堵漏技术的应用效果,在山西某高瓦斯矿开展了钻孔注浆堵漏风技术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新注浆堵漏技术之后,钻孔瓦斯抽采浓度立即大幅回升,本煤层钻孔抽采寿命由40 d左右增至80 d以上,钻孔有效抽采时间延长到
充填体上方顶板的稳定性是影响沿空留巷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屯兰矿22301大采高工作面留巷顶板离层的控制难题,通过分析留巷期间各阶段顶板受力特征和顶板离层机理,建立充填体上方顶板离层力学模型,提出了厚煤层沿空留巷充填体上方直接顶板的分区动态加固控制技术:“锚网索”+“高预应力锚网索”+“高阻力液压支柱”留巷分阶段支护.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顶板最大下沉量为140 mm,底鼓量为660 mm;工作面后方150 m外,0~6 m累计离层量为16 mm、0~2.5 m累计离层量为14 mm;围岩变形以底鼓为主,采用分
为研究淋水条件下弱胶结软岩巷道合理的支护技术,以色连二矿12307回风巷为背景,考虑弱胶结砂质泥岩强度和体积随淋水时间的变化,对其在“锚带网索梁”支护条件下的应力、变形以及塑性区变化特征展开数值模拟研究,并提出了支护改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锚带网索梁”支护条件下,受淋水影响,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径向位移将随着巷道向前掘进而呈指数衰减方式持续增长,最终其顶底板、两帮移近量将分别达750、200 mm;进行“增加锚杆长度、改金属网为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顶板以及两帮进行锚索加强”支护改进后,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径向
依托龙桥排土场工程,因排土场边坡堆排物中含水量较高,其无法堆积成高边坡排土场.针对稀湿废石土排土场边坡运用临界滑移场法搜索了边坡最危险滑面,提出了稀湿废石土的堆排方法,并结合Geo-Slope软件分析得出Ordinary、Janbu和Bishop 3种边坡稳定性评价下的安全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钢筋石笼加固后的稀湿废石土边坡具有较高稳定性,解决了稀湿废石土安全堆排问题,为矿山安全开采提供了保障.
为解决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有体系但不精细,有架构但有缺位,有制度但有缺失,有职责但不清晰”等问题,提出煤矿技术管理体系建立原则与构成要素,研究建立以总工程师为核心,以集团、子(分)公司、煤矿3个层级为重点,以各层级总工程师、各专业副总工程师及总工程师直管技术部门、业务联系部门、行政配合部门为支撑的“135”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架构,明确了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职责划分,并从组织领导、人力资源建设、资金保障、业务培训、标准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构建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可为促进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
火花试验装置的灵敏度会受到环境因素、钨丝电极与镉盘电极等因素的影响.对IEC火花试验装置钨丝电极与镉盘电极在1个检测周期内的交汇/分离轨迹进行了分析,特别区分出钨丝从镉盘通槽“凹入”和“凹出”2种特殊情况;对钨丝电极在镉盘凹槽内的分离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分离角度范围为9°~86°,其中接近于垂直分离情况仅占50%;分离角度不同造成分离用时相差6.38倍,进而影响钨丝分离初速度,进而造成火花试验装置每次开路火花灵敏度的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