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T细胞17在干眼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来源 :国际眼科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眼症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患者出现明显的免疫稳态破坏。辅助T细胞亚群中产生白介素-17 (interleukin-17,IL-17)的辅助T细胞17(T helper type 17 cells,Th17)作为重要的免疫细胞广泛存在于人体中,产生标志性的细胞因子如IL-17A、IL-17F和IL-22。转化生长因子-β、IL-6、IL-21和IL-23等可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Th17细胞在干眼症的免疫反应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干眼症中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增高,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比例上调,Th17细胞迁移至眼表可进一步导致干眼症的发生、发展。因此,寻求Th17细胞相关的治疗靶点可能是治疗干眼症的关键因素。(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62-67)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Ⅰ期胃癌患者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基于危险因素的列线图(Nomograms)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20年1月—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行胃癌手术治疗的161例Ⅰ期原发性胃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男性129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59.90±0.80)岁,其中术后辅助化疗41例(化疗组),未行术后辅助化疗120例(未化疗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Ⅰ期胃癌患者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
目的探讨80岁以上且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行结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手术的91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496例,女性423例,年龄19~92岁,中位年龄64岁。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年龄≥80岁且合并T2DM与年龄
目的比较全乳晕入路腔镜(AET)与开放甲状腺切除术(OT)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效果。方法根据入排标准最终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的42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女性患者,其中183例行AET手术(AET组),245例行OT手术(OT组)。通过直接和倾向评分匹配法分析,比较2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甲状旁腺移植率、术中神经损伤、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二次手术率、术后2年淋巴结转移及入路肿瘤种植等方面的差异。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
目的分析接受减重手术的青少年肥胖患者临床特点,以指导青少年减重手术临床决策和实践。方法回顾分析2018—2022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减重与代谢手术的123例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临床数据与《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2021年度报告》中6807例患者的整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术前合并症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效果、随访等多方面分析青少年减重代谢手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少年减重手术患者中,女性患者(74.0%)比例高于男性患者(26.0%),除多囊
目的Meta分析Roux-en-Y胃旁路术(RYGB)和胃袖状切除术(SG)后胆结石的发病率。方法以"bariatricsurgery、gastricbypass、Roux-n-Ygastricbypass、RYGB、sleevegastrectomy、SG、cholelithiasis、cholecystectomy、gallstone"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中截至2023年2月的文献,并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得到的数据采用R
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随着社会进步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步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其中,腹膜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既往常常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方式,但预后较差。如何治疗和预防结直肠癌患者的腹膜转移,尽可能改善患者预后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腹腔热灌注化疗为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通常与手术治疗相结合,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共同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治疗模式、灌注药物的选择以及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治疗和预防等
近视发生发展的关键是巩膜重塑,巩膜成纤维细胞在巩膜重塑过程中至关重要。近视巩膜重塑过程中,巩膜成纤维细胞呈现出低合成高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抗纤维化表型、收缩表型、促炎表型。目前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干预靶点主要集中在缺氧刺激、环磷酸腺苷(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分解代谢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表达,其中抗缺氧药物通过调控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factor,HIF)信号通路,可以减缓实验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各种脉络膜视网膜疾病常见的病理终点,是视力不可逆损害的主要病因。CNV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种结构细胞、炎性细胞及炎性因子,与视网膜局部慢性炎症有关。研究表明,作为炎性细胞因子一大家族的白细胞介素类(interluelin,IL),在不同的免疫微环境中通过调节促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参与CNV的发生发展,调节IL的生成及功能可能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国际眼科纵览,2023,47:84-91)
开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现机制尚未完全明晰,可能与小梁网及远端病变相关。本文综述能够引起小梁网结构和功能病变的动物模型,以小梁网为界,根据解剖结构将模型分为房水流出通道上游(前房注射外源物质)、中游(激光消融小梁网、紫外线照射小梁网、激素诱导小梁网、苯扎氯铵刺激小梁网、高渗溶液硬化小梁网)、下游(上巩膜静脉封闭法、角膜缘缝合、恒定暗照明)阻滞等模型的建立方法、特点及相关机制,以期为开角型青光眼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动物模型的参考。(国际眼科纵览,2023,47:11-17)
Terson综合征是颅内出血引起的眼内出血,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尤为常见。目前Terson综合征具体发病机制暂不明确,可能的发病机制有:颅内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增高的颅内压引起视网膜静脉回流受阻,引起静脉阻塞性出血;颅内出血沿视神经鞘进入眼内,引起眼内出血。近来从颅内到眼球的类淋巴系统成为该疾病新的研究方向,为Terson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另外一种可能,并有可能为其他眼科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国际眼科纵览,2023,47: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