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逢久雨初霁,湖上各景,热闹非凡,红男绿女,蜂涌而出,蔚成一方大观。未料,只一个转弯,进入将台山,竟然旷寂幽蔽,只闻莺啼,不复喧哗。有人叹道:“将台山向以‘襟江带湖’著称,景色优美,文脉深邃,不想如此萧瑟,宛若美人凄婉!”似有不胜感慨之意。
不过,古朴宁静,自有一番神韵。
有人问道:“此山何以名‘将台’,莫非有故?”
向导说:“将台山处于凤凰山与玉皇山之间,山名出自北宋年间,方腊率义军围攻杭州,在此安营扎寨。山顶有块平地,方腊就在那块地上调兵遣将,由此得名‘将台’。”
大家由万松岭下凤凰山脚路上的一条石径登山,沿“之”字形游步道拾阶而上。虽说艳阳高悬,不过树荫蔽日,莺啼鸟啭,凉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
岭上郁郁葱葱,不时有小松鼠在枝上跳跃,为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许生气。草木深处仍可见六七十年代“深挖洞、广积粮,准备打仗”时留下防空洞废址,似有隔世之感!行约40分钟左右到达山巅。想象中的那片“山脊平地”(御教场)早已不复旧貌,举目望去,覆盖着一大片错落有致的树林。忽见林荫深处有数岩石,奇形怪状,排列有序,立于道旁。向导说,这里就是“排衙石林”了,旧称拜郊台、排牙石。
古代山上有一道观,名“上清宫”。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某日,吴越王钱镠登山讲武,见山顶有石峰数缘,苍翠玲珑,形状各异,中有石径,宛若衙道,两旁岩石势若士兵列队,弓背行礼。

钱镠见状,甚喜,曰:“此乃‘排衙石’也。”大笔一挥,题诗于石壁,云:“东南一剑定长鲸”“匡扶立正声”。
众人上前细细察看,岩石虽经千年风霜,依然挺拔有致,只是题刻被人凿去,令人不无惋惜!《云林石谱》载:“临安府府署之侧,一山甚高,名拜郊台,吴越王钱氏故迹也。山巅险峻处,道边各有列石数十缘,从地生出,穿眼委曲,翠润而坚,浑然天成,谓之排牙石。”古人将台山赏景,向以高台眺览为著。
于是,大家登峰览景,只见树大叶茂,层层叠叠,阻隔了视线,不过,树隙中仍能窥见周边山川,可惜的是,不见“左江右湖”之景,似有美中不足!
此时,远处玉皇宫传来悠悠钟声,不觉给人带来久远的遐想:北宋时,杭州郡守祖无择在山巅筑一小亭,曰介亭,其《介亭铭》序云:“亭前有石二佾,自北而南,二十举趾,高逾再仞,有若衙道,故谚以排衙称。”游人登临介亭,前可眺湖上烟柳,后可望江上风帆,乃胜景也!
苏东坡携友登亭,煮酒品茗,谈笑风生,赋诗撰文,传为美谈。导游又说,将台山亦名“秦望山”。传秦始皇登山望海,欲渡江会稽,未料,惮于江中白浪滔天,汹涌澎湃。《淳祐临安志》曰:“钱塘有秦望山,在旧治之南一十二里一百步,秦始皇东游,登此山,欲渡会稽。后唐同光中,钱氏于秦望山建上清宫,有巨石二十余株,自然成行,名曰金洞门。”
南宋时,将台山旁邻宫苑禁地,御林军殿前司亲军在此驻扎。山上有御教场,官员在此操练兵士、检阅军队。宋孝宗与后宫嫔妃也在此习武射箭,舞刀弄枪,故称“女教场”。
明清时期,女教场更名四顾坪,一个登高赏景之地。时人在此筑“澄观台”,为清代西湖二十四景之一。
近代以来,将台山辟为采石场,由此,山崖出现大片裸露石壁。改革开放后,开发将台山之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
想一想,此山周边地区,诸如,玉皇山、八卦田、安家塘等均已开发,面貌一新。而文脉幽深之将台山依然深藏闺中。
不过,古朴宁静,自有一番神韵。
有人问道:“此山何以名‘将台’,莫非有故?”
向导说:“将台山处于凤凰山与玉皇山之间,山名出自北宋年间,方腊率义军围攻杭州,在此安营扎寨。山顶有块平地,方腊就在那块地上调兵遣将,由此得名‘将台’。”
大家由万松岭下凤凰山脚路上的一条石径登山,沿“之”字形游步道拾阶而上。虽说艳阳高悬,不过树荫蔽日,莺啼鸟啭,凉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
岭上郁郁葱葱,不时有小松鼠在枝上跳跃,为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许生气。草木深处仍可见六七十年代“深挖洞、广积粮,准备打仗”时留下防空洞废址,似有隔世之感!行约40分钟左右到达山巅。想象中的那片“山脊平地”(御教场)早已不复旧貌,举目望去,覆盖着一大片错落有致的树林。忽见林荫深处有数岩石,奇形怪状,排列有序,立于道旁。向导说,这里就是“排衙石林”了,旧称拜郊台、排牙石。
古代山上有一道观,名“上清宫”。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某日,吴越王钱镠登山讲武,见山顶有石峰数缘,苍翠玲珑,形状各异,中有石径,宛若衙道,两旁岩石势若士兵列队,弓背行礼。

钱镠见状,甚喜,曰:“此乃‘排衙石’也。”大笔一挥,题诗于石壁,云:“东南一剑定长鲸”“匡扶立正声”。
众人上前细细察看,岩石虽经千年风霜,依然挺拔有致,只是题刻被人凿去,令人不无惋惜!《云林石谱》载:“临安府府署之侧,一山甚高,名拜郊台,吴越王钱氏故迹也。山巅险峻处,道边各有列石数十缘,从地生出,穿眼委曲,翠润而坚,浑然天成,谓之排牙石。”古人将台山赏景,向以高台眺览为著。
于是,大家登峰览景,只见树大叶茂,层层叠叠,阻隔了视线,不过,树隙中仍能窥见周边山川,可惜的是,不见“左江右湖”之景,似有美中不足!
此时,远处玉皇宫传来悠悠钟声,不觉给人带来久远的遐想:北宋时,杭州郡守祖无择在山巅筑一小亭,曰介亭,其《介亭铭》序云:“亭前有石二佾,自北而南,二十举趾,高逾再仞,有若衙道,故谚以排衙称。”游人登临介亭,前可眺湖上烟柳,后可望江上风帆,乃胜景也!
苏东坡携友登亭,煮酒品茗,谈笑风生,赋诗撰文,传为美谈。导游又说,将台山亦名“秦望山”。传秦始皇登山望海,欲渡江会稽,未料,惮于江中白浪滔天,汹涌澎湃。《淳祐临安志》曰:“钱塘有秦望山,在旧治之南一十二里一百步,秦始皇东游,登此山,欲渡会稽。后唐同光中,钱氏于秦望山建上清宫,有巨石二十余株,自然成行,名曰金洞门。”
南宋时,将台山旁邻宫苑禁地,御林军殿前司亲军在此驻扎。山上有御教场,官员在此操练兵士、检阅军队。宋孝宗与后宫嫔妃也在此习武射箭,舞刀弄枪,故称“女教场”。
明清时期,女教场更名四顾坪,一个登高赏景之地。时人在此筑“澄观台”,为清代西湖二十四景之一。
近代以来,将台山辟为采石场,由此,山崖出现大片裸露石壁。改革开放后,开发将台山之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
想一想,此山周边地区,诸如,玉皇山、八卦田、安家塘等均已开发,面貌一新。而文脉幽深之将台山依然深藏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