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复习课问题设置实践与探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x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化学复习课的问题设置对于复习效率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以《日常生活与酸、碱》复习课为例,从化学问题设置要注意学科性和趣味性相统一,注意问题设置的层次性、指向性、梯度和密度、难度和角度等五个方面进行案例研究,并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复习课;问题设置;日常生活与酸、碱
  [中图分类号]
  G633.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7-0073-02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而传统的化学复习课教学忽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味地注重题海战术,最终脱离化学教育的本质。而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紧紧围绕教学日标的落实,强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学习的高效性。因此,课堂转型尤其是复习课的课堂转型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那么,如何提高化学复习课的效率呢?可以基于生活情境设置一系列贴近学生实际的化学问题,逐步建构知识体系,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进而实现复习课的教学日标。
  一、问题设置注意学科性和趣味性相统一
  化学学科知识往往具有抽象性,尤其是化学反应规律、原理、化学反应方程式等。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它们形象化、具体化,让抽象知识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设置的问题学科性与趣味性相统一,让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例如《日常生活与酸、碱》中,酸碱的反应特点可用生活事例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长期使用铝壶烧开水,铝壶内壁会附着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Mg(OH)2],能用水清洗掉吗?应该如何清洗?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而归纳出酸与碱、酸与盐反应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复习酸和碱的主要化学性质;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设置注意层次性
  设置问题时,还应关注问题的层次性,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启迪,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与体系,使复习效果更显著。如《日常生活与酸、碱》复习教学中,可设计三个层层递进的日常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问题1:长期使用铝壶烧开水,铝壶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Mg(OH)2],能用水清洗掉吗?应该如何清洗?请书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问题2:小明在参观一家工厂时,发现该厂有部分仪器的铁制外壳生锈了,于是他结合课堂知识,向工人建议除铁锈的方法。他的方法会是什么呢?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若用盐酸除锈,其用量能否过量?为什么?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问题3:小明在参观实验室时,发现了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它可能是盐酸,可能是食盐水,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把它们区分出来吗?利用了酸或碱的哪些化学性质?以上三个问题中,学生通过回答问题1可以归纳和理解酸與碱、酸与盐的反应规律,通过回答问题2可以理解和总结酸与活泼金属、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特点,通过回答问题3可以总结和掌握酸、碱与指示剂反应的特点,从而顺利完成对所学酸碱知识的梳理。
  三、问题设置注意指向性
  问题设置还应注意问题的指向性。课堂转型要求实现对话式教学,实现师生、生生对话,实现协同学习。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并逐步调整教学的节奏与进度,学生已懂的则不用教,学生不懂的,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所在。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再讲解,选择性地讲解难点和需要提升的内容,以增加课堂容量,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日常生活与酸、碱》中酸与碱、酸与碳酸盐、酸与金属氧化物等反应涉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体现了“等价交换”的规律性,渗透了微粒观。对此,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设置,深层次挖掘和引导学生探究置换反应的条件、反应的本质;最后为加深学生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提出5点酸的化学性质和4点碱的化学性质,并进行串联与对比,从而很好地建构完整的酸、碱知识体系,为今后的高中化学学习做好铺垫,有效防止知识的欠缺和认知的片面。
  四、问题设置注意梯度和密度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对于那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可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把一些太难、太复杂的问题设计成有层次性、有梯度性的问题,并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既要避免问题过于繁杂,又要注意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问题的设置还应遵从精而少的原则,要控制好问题的密度。如果问题过密,学生忙于应付,容易造成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不利于深入探讨,从而影响了解决问题的质量;如果问题过疏,课堂缺少互动与交流,不利于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教师只有掌握问题设置的梯度和密度,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发展学生较高层次的思维水平,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发挥化学复习课的最好效果。
  五、问题设置注意难度和角度
  设置问题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以其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准为基点设置问题,使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难度适宜,由浅入深地设置合理台阶,如果问题难度太大,可在问题中插入铺垫式问题,使之有所缓冲。教师在提问之前以及提问过程中要给学生展示清晰的问题背景,引导学生着眼于知识的不同侧面,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从“关联点”出发提问,有助于学生形成多角度理解的思维,这样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才能够激活已有知识,灵活机动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如《日常生活与酸、碱》中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问题只需探讨是否变质,而不必深入探讨是否部分或完全变质。因为前者涉及的反应原理和实验步骤不是很复杂,而后者不仅要考虑所加试剂和变质物质反应的反应原理,还需考虑反应所得生成物是否对原有试剂的酸碱性有影响,以及酸碱性判断和检验等繁杂问题。此外,问题的设置同时还要兼顾提问角度的准确性。如《日常生活与酸、碱》中涵盖了日常生活、生产科研和实验等多方面知识,问题的涉及面广,因此需要教师选择准确的设问角度。如可在仪器铁锈清洗问题之后恰当设置酸用量是否能过量的问题;在酸碱的鉴别之后恰当引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保存和变质后的证明等问题。
  总之,问题是学生求知创新的“催化剂”,教师在化学复习课中设计一系列问题做丝线,把学生的课堂内外串缀成一个精彩的世界。这样才能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让真实的化学回归课堂。
  (责任编辑 张简)
其他文献
[摘要]在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调的教育改革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基于此,通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探究自主学习模式对教学目标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核心素养;自主学习模式;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8-0084-02  一、自主学习模式的应
[摘要]逻辑推理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形成数学结论的重要方式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逻辑推理的条件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猜想、实验、推理、论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牢基础[关键词]逻辑推理;初中数学;教学
[摘要]解三角形的题目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掌握好这一类题型的解法对于考生来讲至关重要[关键词]边角互化;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题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 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7-0017-02大家都知道,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的两个定理,属于解三角形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也是高考数学必考内容之一.但是对于很多高一学生来讲,在如何合理使
[摘要]大概念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而逆向设计与单元整体教学被认为是揭示、理解和应用大概念的有效路径。通过实施指向大概念的单元逆向教学,促进“大概念——单元——课时”的深度融通,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结合。[关键词]大概念;单元逆向教学;新课标;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7-0030-03一线教师较多关注课时层面的教学,较少从整
[摘要]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文章以《共点力的平衡》为例,探讨移动互联网下的物理智慧课堂的特点及其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方面的作用,并为智慧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的开展给出一些建议。[关键词]核心素养;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
[摘要]常态课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相较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注重搭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文章以“物体的浮与沉”为例,从概念初构、实验探究、实践应用三方面,阐述初中物理常态课中的深度学习策略。[关键词]初中物理;常态教学;深度学习[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
[摘要]化学学科思想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概述化学学科思想的分类以及化学学科思想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并以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为例,从化学学科思想的视角对高考化学试题进行分析,挖掘试题中蕴含的化学学科思想,启迪学生思维,提升教育成效。[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思想;高考试题[中图分类号]G633. 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
[摘要]中外教材对比分析是近年来教学研究的热点。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和美国初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为例,从体系结构、内容及呈现顺序、栏目设置、插图选择、习题编写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九年级化学教材的编写和修改提供建议。[关键词]中美化学教材;酸和碱;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 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7-0059-03化学
[摘要]基于STEAM理念的人教版必修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新授课教学案例中,以探究自热食品发热包成分的反应原理为主题,设计方案探索其成分及反应原理,运用手持技术论证推理,并根据需求对发热包进行优化创新再设计,开展项目式教学实践,呈现集科学、技术、数学、工程、艺术、环保、核心素养于一体的创新课例。[关键词] STEAM理念;核心素养;项目式教学;食品发热包[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
[摘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要素,也强调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评”的一体化。以苏教版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教学为例,阐述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教、学、评”一体化,以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配合物[中图分类号]G633. 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