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钱学森的“攀比观”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ongc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马官员的“悔过书”总是能提供别样启示。据媒体近日披露,安徽蚌埠原副市长刘亚在悔过书中说,自己在前后30年间由做小生意挣钱到投机取巧捞钱,再到明目张胆收钱,与多个企业老板有不正常的经济关系,多年收受违纪、违规、违法资金近2000万元……“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个人利益、个人享受至上,暗地里总爱攀比:比谁的房子好,比谁在省里有关系,比谁提拔得快。结果比出了腐败思想,比出了不平衡心理,比出了低级庸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读刘亚的悔过书,不难找到一条完整的“堕落逻辑链”,而一个贯穿其间因素则是“爱攀比”。“比谁的房子好,比谁在省里有关系,比谁提拔得快”,说到底还是党性不纯、境界不高、修养不够,没有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一点比较心理这也是人之常情。“比”没什么不好,要是不“比”,人就不会有上进心,社会也不会进步。但关键要看“比”什么,怎么“比”。积极的比较有利于找出差距、推动进步,不当的“攀比”,则会导致心理失衡,腐化堕落。
  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跟人比什么、怎么比,更是一门学问。有人以群众利益为标准,便比出了干劲和奉献;有人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自是比出了失衡和欲望。刘亚这样的“攀比”,显然是“攀”错了对象、“比”错了内容。而其结果,自然是心态越比越差、胆子越比越大——攀比住房,那么自己当然也想住住老板们的别墅;攀比后台,也就会利用种种手段去拉关系、找靠山;攀比提拔速度,难免让你热衷于请客送礼、跑官要官。正是这种“攀比心理”的发酵,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开始滑坡、工作作风开始蜕化,以至于变本加厉,加速跌落犯罪的深渊。
  领导干部要“比”什么?中央领导同志曾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比贡献大小不比职务高低,比群众口碑不比名利多少,比心灵和谐不比物质享受”。这无疑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指明了方向,划好了标尺。无论何时何地,领导干部的素质比物质重要,学识比学历重要,能力比資历重要,服务比职务重要,业绩比人际重要。也只有摆正了思想的天平、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定好了人生的坐标,才能比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比出谋事创业的干劲、比出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若是相反,怕是难免要滑落深渊,甚至万劫不复,到头来追悔莫及。
  而对那些物质的东西,也不是不能追求,但只要身为领导干部,就必须追求有度、心中有戒,不可逾越雷池半步。不仅如此,当了领导干部,还是要有一些高于凡人的义利观,即便不至于“一箪食一瓢饮”,也最好少一点斤斤计较、多一点淡泊名利,这才是好的修养。
  这方面,今天的领导干部并不缺榜样。想起钱学森住在北京航天部大院一幢有两个单元的老式普通公寓整整49年的事:自从1960年10月搬进这套老公寓,钱学森再也没有挪过窝,这窝不仅老旧,而且还有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留下的裂纹和加固筋。即便是当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后,他也屡次婉拒组织上为其改善住房条件的好意,说:“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到后来,面对别人的劝说,钱学森索性摇头:“你们别折腾我,把我折腾到新房子里,我于心不安。”
  如果跟很多人小小地“攀比”一下,钱学森早可以改善自己的住房。可他偏偏要与“同船归国的那些人”去比,且比出了“于心不安”,这是怎样的高风亮节?!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该学学钱学森同志的“攀比观”吗?
  王传生荐自《解放日报》2017年6月13日
其他文献
北方人被嘲讽不论什么年节都吃且只吃饺子。齐如山论证过:北方乡间的大灶大锅,少也煮六七斤水,平时吃饭主要是将主食与菜共同烩煮蒸焖,炒菜于柴火于人力都非常不经济。饺子就成了解馋的最好食物。凭良心说话,饺子就是很好吃,如果皮儿劲道馅儿满,肉嫩味浓汁水足,瓜甜菜爽虾肉脆,没缩成一个小干丸子,有油酱香但还没被酱油香油淹死,还要蒜泥捣得稠又碎,挂碗带釉,而且没有汪着半碗香油。  这样的饺子在饭馆尤其是南方的饭
期刊
读杨绛,脑子里不断迸出“家学”二字。钱锺书眼中的“才女贤妻”,自家、夫家、闺蜜家,与之有关的蛛网状的那一串:杨氏、钱氏、陈氏,但凡我知晓的文化名流们:杨荫杭、杨荫榆、钱玄同、钱基博、钱穆、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陈衡哲、陈少梅等等从小博览群书,是家学渊源的人。  不断读杨绛,对民国那一代的“文化世家”现象,兴趣越来越浓厚。我不断地思索,杨绛之后,还能不能出现钱锺书眼里“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是很
期刊
一直到十八九岁,我都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是什么样。我爸演戏的时候,我经常躲在一边看。那时,我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是忠实观众吧。  我最大的特点是两个字:一是蔫,一是缩。我不像我爸,他敢当着一千多人的面上台指挥,我打死也不敢。只要有什么活动让我出席,我就本能地往后缩。如果出席的人有十几个,我就本能地坐在最边上,图个清静。出席活动,快到大厅门口时,我最紧张,好像一开门就会被机枪扫射似的。但老这么惯着自己,
期刊
中国古代史是“治乱循环”的历史,也是“顺淘汰”与“逆淘汰”交替的历史。“顺淘汰”即“优胜劣汰”;与之相反,“逆淘汰”就是“劣胜优汰”。“顺淘汰”创造治世和盛世,“逆淘汰”必然导致衰败与乱世。  若政治清明,正气充盈,朝中多是有德有才之辈。若遇朝政昏暗,得意者多是溜须拍马的贪婪之徒,不肯同流合污者则被边缘化,洁身自好者,或“隐于朝”,消极地等待新时机;或干脆辞官,“隐于野”,远遁山林;而以自杀来抗争
期刊
飞机已经滑行了,身边这个戴眼镜的中年黑汉子还在打电话:“李总吧,我马总。我大概四点半能到,你定的房间是不是投资大厦旁边的那一个?两间?好的、好的……这样,听我说,你和赵总住一间,我和张总一间……什么事?……行,晚上再议一下……他们不方便来的话,我们先吃我们的……”断断续续的讲话中,我听到了4个“总”:李总,马总,赵总,还有一个张总。我原来以为,一个老总出门,总要有几个跟班的,都当老总了,怎么会两个
期刊
记得童年时,我家的堂屋里是供着先人的灵牌的,大人们把那叫“先人牌”。房屋是祖传的瓦屋,一共四间,靠西第二间就是堂屋,正中的灵牌整齐地摆了一排,依次是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以及旁系的先人们。那时我还未上学,也不识字,不懂得辈分的排序,更不理解这里面的宗教的、伦理的奥秘,但隐隐觉得一种神秘,一种对时间的畏惧,一种生命传递的深奥秩序。  每当逢年过节,比如除夕、中秋夜,我们兄弟姐妹都要在父母带领下,向先人
期刊
《擺渡人》(克莱儿·麦克福尔作品)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不快乐的15岁单亲家庭女孩迪伦,决定坐火车去看十年没有见过面的父亲,火车在一处隧道中发生了倾覆事故,迪伦挣扎着爬出车厢,走出隧道,遇到了专门等着她出现的摆渡人,化身为男孩的崔斯坦,崔斯坦看上去最多比她大一岁,皮肤黝黑、身材高大,有着浅黄色头发、冰蓝色眼睛、鼻子上有一排雀斑。这个神奇的男孩催眠般注视着迪伦的眼睛说:“跟我走。”就这样,迪伦跟着崔斯
期刊
在美国的餐馆里,无论大小,无论中餐西餐,客人入座之后,如果是带着小孩来的,服务员拿着笔本前来問客人点餐的时候,会同时拿来一小盒蜡笔和一张纸。蜡笔一般只是四色,顶多六色,纸是白纸或纸上印有黑色线条的图案,让孩子用蜡笔在上面填空涂颜色。如果来的是两个或更多的孩子,他们会多拿来几盒蜡笔和几张纸,分给每个孩子一份。这些蜡笔和纸张是免费的,用完餐之后,可以随身带走。这几乎成了所有餐馆的规矩,就像必备餐巾纸一
期刊
提起《堂·吉诃德》,就会立刻想起它的作者塞万提斯,这位曾享誉世界文坛的西班牙作家,却遭遇过人生坎坷,有过穷困潦倒的经历。  1547年9月29日,塞万提斯出生于一个破落的西班牙贵族家庭。因为没钱,塞万提斯没读完中学就辍学了。他非常喜欢读书,利用有限的机会饱览古今文学名著并受到了人文主义影响。1570年,23岁的塞万提斯入伍从军,翌年,抱病参加著名的勒班多海战,受伤落下了残疾。战后回国途中,被土耳其
期刊
一友人求得方成新画钟馗,要我题跋,写了如下几句话:  “钟馗捉鬼,唐明皇尝梦见之,诏吴道子画其像。自古迄今,画不完的钟馗,捉不完的鬼。到底钟馗厉害,还是小鬼厉害?丁酉夏,百岁老人方成画钟馗,八十七岁小韩涂鸦凑趣。”  清人顾炎武考证过,钟馗实乃“终葵”。终葵,椎也。类似槌子,用以逐鬼。以讹传讹,至沈存中《补笔谈》,由物一变而为人。云唐时人,能捕鬼,玄宗尝梦见之。无稽之谈,“未必然也”。  言者谆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