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神经损伤恢复情况比较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lhong197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测定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变化,评估2种手术方式对角膜神经损伤的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病例研究.选取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LASIK手术患者102例(204眼),LASEK手术患者34例(68眼).测定2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对上述2个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LASIK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 582±175)μm、(58.82±0.53)mm.术后1周[(208±32)μm]、1个月[(254 ±32) μm]、3个月[(588±65)μm]、6个月[(648 ±65) μm]、1年[(938±119)μm]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均较术前降低(F=7.13,P<0.05);术后2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0.147,P>0.05).术后1周[(0.59±0.40)mm]、1个月[(15.59±2.67)mm]、3个月[(41.18±3.44)mm]、6个月[(52.88±2.58)mm]时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F=78.13,P<0.05);术后1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1.144,P>0.05).术前LASEK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 406±195)μm、(58.82±0.53)mm.术后1周[(182±33)μm]、1个月[(538±83)μm]、3个月[(784±74)μm]、6个月[(1024±74)μm]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均较术前降低(F=34.51,P<0.05);术后1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1.906,P>0.05);术后1周[(1.18±0.53)mm]、1个月[(38.82±3.11)mm]、3个月[(55.29±1.00)mm]时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F=361.98,P<0.05);术后6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0.899,P>0.05).LASEK组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角膜知觉恢复优于LASIK组,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在术后6个月和1年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恢复优于LASIK组,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恢复均优于LASIK。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儿童白内障手术疗效及术后视力康复.方法 观察2005年7月至2009年11月手术的45例(76只眼)儿童白内障患儿,行白内障摘除术+后囊膜环形撕囊术(PCCC)+前部玻璃体切除术33例(64只眼),双眼白内障患儿同时手术,其中28例(58只眼)2岁以后再次行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行白内障摘除术+后囊膜环形撕囊术(PCCC)+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9例(9只眼);行白内障摘除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医院将于2014年5月5日至6月13日(6周),在温州举办“视光学理论与技能强化进修班”。培训内容涵盖临床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视觉功能检查与临床处理、眼镜临床验配、临床角膜接触镜验配、屈光手术学、低视力临床诊疗与康复、眼视光诊疗中心管理等眼视光学临床诊疗知识与技能以及最新进展。以视光学理论为基础,强调临床技能培训,使学员掌握最基本的视光学理论与临床技能。课程内容丰富充实,课
期刊
目的 探讨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术后的像差变化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自身对照研究.对2008年3月至2010年1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应用波前像差仪进行LASIK手术的218只眼进行波前像差的术前,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的检查,并同时用对比敏感度检查表进行对比敏感度的检查,并将术前术后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术前高阶像差与中频区对比敏感度存在弱相关性.(2
目的 报告接受超声乳化治疗的4例合并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的老年性白内障病例,以探讨其在手术过程中和手术预后方面的特点.方法 对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第三列"健康快车"接受超声乳化治疗的4例合并真性晶状体囊膜剥脱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均接受常规晶体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其术前临床特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4
目的 测量8~10岁矫正视力正常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T)值,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75例(150眼)8~10岁矫正视力正常儿童志愿者,根据不同的屈光度分为远视组、正视组和近视组;采用三分位法根据眼轴长度分为20.35~22.42 mm组(D1组),>22.42~24.49 mm组(D2组),>24.49~26.56 mm组(D3组);运用EDI SD-OCT对受检者后极部黄斑中
人类β-防御素(hBDs)存在于多种器官组织的黏膜上皮细胞内,不仅具有广谱抗细菌、真菌、包膜病毒的活性,还能调节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眼球作为一个暴露于体表的器官,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造成感染,进而影响视功能.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眼球及其附属器也像人体内的其他组织一样能够表达和分泌β-防御素,其在眼部的防御保护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β-防御素的生
视神经损伤是眼科重要的致盲原因之一,在眼科的临床治疗中并没有有效的方法.近期发现的晶状体损伤可以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与再生,为临床医生治疗视神经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关于晶状体损伤促进RGCs再生效应的机制有很多的说法,主要与基因表达、局部炎症作用、晶状体上皮和蛋白的变化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作用有关。
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严重的致肓性晶状体疾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文中总结近年来,先天性白内障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就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及其功能加以综述.晶状体的发育是由多种基因及其产物在时间、空间上协调作用而指导完成的.涉及的基因包括晶状体蛋白基因(CRYAA、CRYAB、CRYBA1/A3、CRYBA4、CRYBB1、CRYBB2、CRYBB3、CRYGC、CRYGD、CRYGS)、缝
目的 探讨晶体溶解性青光眼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晶体溶解性青光眼27例(27只眼)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术前降眼压及抗炎、手术将晶状体摘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抗炎治疗等.结果 24只眼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1~6月,眼压控制在9~19mmHg,视力(裸眼)恢复:0.07~0.5.其中<0.1者1例;0.12~0.3者18例;>0.3者5例.结论 晶体溶解性青光眼经规范的治疗并植入人工晶状体可取
目的 观察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和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收集行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5例96只眼,其中植入非球面(Alcon SN60WF)IOL48只眼,植入球面(Alcon SN60AT)IOL48只眼,所有病例术后裸眼视力均>0.1,术后6个月对色觉、对比敏感度、表观调节力等视功能检查.结果 术后6个月Alcon SN60WF和SN60AT两组的矫正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