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直肠癌根治术后总体复发率为10%~40%[1,2].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后直肠癌局部复发率降为3%~11%[3,4].复发者中有70%~80%发生于术后2~3年内,30%~50%的患者最终死于术后复发和转移[1].因此,如何预防局部复发,对直肠癌局部复发的患者能否再进行手术,是结直肠外科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机 构】
:
100036,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医院外科,100036,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医院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肠癌根治术后总体复发率为10%~40%[1,2].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后直肠癌局部复发率降为3%~11%[3,4].复发者中有70%~80%发生于术后2~3年内,30%~50%的患者最终死于术后复发和转移[1].因此,如何预防局部复发,对直肠癌局部复发的患者能否再进行手术,是结直肠外科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国内文献中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例特点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3年至2006年收治的4例和检索1979年至2006年国内文献报道的54例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资料.结果 男女发病比例为100:1.0,43.1%的患者在婴幼儿时期发病,98.3%的患者表现为反复血便,纤维结肠镜、直肠CT和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准确率为100%.91.4%的患者病变呈弥漫浸润性,8
胃Dieulafoy病是指胃黏膜下恒径小动脉溃破出血,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病因之一.成功的救治在于及早明确诊断并准确定位出血部位,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我院1999至2007年间共收治胃Dieulafoy病20例.现就其治疗经验进行总结。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食管腺癌在所有肿瘤中的发病率增长是最快的[1].由此引起了国际上广泛的关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的<消化道肿瘤病理与遗传>一书将贲门腺癌称为食管胃交界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osophagastric junction,AOJ).本文从国际同行对AOJ的认识结合我国的食管癌高发现场和临床研究
临床上食管良性狭窄多南腐蚀性损伤所造成,特别是化学性灼伤,损伤范围常涉及咽、喉、食管和胃等部位,治疗较为复杂,尤其是下咽食管狭窄,因需兼顾呼吸和吞咽两大功能的恢复,如何进行咽喉功能重建仍是现今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难题。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最主要的转移方式之一,胃癌根治术中清除淋巴结的多少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2004年12月至2007年5月,我们对41例胃癌患者术中应用纳米微粒活性炭,在癌组织周围局部注射,根据局部淋巴结黑染的情况,了解胃的淋巴走行规律,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现对其淋巴结清扫后病理和黑染情况进行分析报告。
穿孔性阑尾炎合并气腹症发病率较少,易于误诊,我们于1998年5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7例穿孔性阑尾炎合并气腹症患者,现总结分析如下。
为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吻合口狭窄预防措施,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对204例直肠癌患者进行直肠前切除术中采用双吻合器技术(double stapling technique,DST)吻合结直肠,效果满意。
患者,男,31岁.因全身多发性血管瘤及血肿,并便血、贫血31年,症状加重11年于2006年4月16日入院.患者出生时即发现全身多发性血管瘤及血肿,便血、贫血.因贫血较重需每2年输血1次.输血前血红蛋白最低达20g/L,输血后血红蛋白多在80 g/L左右。
胃的淋巴回流系统特殊而复杂,研究观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以正确评价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程度一直在困扰着我们.19世纪末,当人们开始认识到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以单纯的胃切除术治疗胃癌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时,许多欧美学者就着手研究胃的淋巴回流系统,探索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当时已经发现,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不仅在胃周,也常出现在胰腺上缘等部位.有些学者曾尝试对相关淋巴结进行手术切除,但一直未能形成完整
患者 男性,36岁.因腹胀5个月,消瘦1个月于2006年10月9日人院.有乙型肝炎病史3年,母亲死于肝癌.查体:腹膨隆(腹围84 cm),腹部张力高,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AFP 1210 μg/L,CEA4.19μg/L,CA199 10.45 kU/L.丙氨酸转氨酶7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90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