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上演六人行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7日,俄罗斯联盟TMA15飞船由一枚联盟FG型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顺利发射升空。经过两天的飞行,联盟TMA-15号飞船以自动的方式与国际空间站的功能货舱成功对接。联盟TMA15飞船搭载的是空间站第20宇航组,即俄罗斯航天员罗曼罗曼年科、比利时航天员弗兰克-德温内和加拿大航天员罗伯特!瑟斯克,他们的到来使国际空间站常驻人员首次增加到6名,包括两名俄罗斯航天员,美国、日本、比利时和加拿大航天员各一名。其中第19宇航组的根纳季·帕达尔卡仍将担任国际空间站指令长。4个月后,弗兰克·德温内将接替根纳季·帕达尔卡成为指令长,直至返回地球。
  英国时间5月29日15时14分,加拿大航天员瑟斯克打开舱门,空间站原有的3名航天员随即进入联盟号飞船欢迎他们。这6名航天员将在国际空间站停留6个月,承担空间站与多艘航天器对接的任务、展开几十项科学试验,并进行太空行走。
  从今年6月起,俄罗斯航天员在空间站内的工作和生活会与其他国家的航天员分开。俄罗斯航天员的给养,包括食物、衣服、设备等将完全由俄“进步”货运飞船运送,而其他国家航天员的给养输送则依靠美国航天飞机、欧洲和日本的货运飞船。此外,在进行太空行走时,俄罗斯航天员将穿着俄新式智能化舱外航天服“奥兰MK”,其他国家航天员则使用美国的“EMU”航天服进行太空行走。
  这种安排并不妨碍空间站航天员在困难时刻互相伸出援助之手。在发生威胁空间站航天员安全的紧急情况下,如氧气供应系统发生故障等,航天员们将携手采取措施解除威胁;在需要紧急出舱、而别国的航天员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俄罗斯航天员也可以穿着美国航天服出舱进行太空行走。此外,空间站内部的医疗设备和备用紧急救助设施都是共用的。
其他文献
关于载人航天的争论    自人类首位飞天英雄加加林遨游太空以来,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地球的使者阿姆斯特朗代表人类首次登上月球,距今也满40个年头;由美国、俄罗斯牵头、6方16国联手建造的、纵横百余米、重达400多吨的“国际空间站”,终将于年内竣工,投入运营。尽管载人航天取得进展,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丰碑,但是关于载人航天的目的和意义,关于应不应该开展载人航天的问题,在崇尚自由开放的美国,
期刊
引子    科普是什么?有一位长期从事科普演讲的专家如是说:“如果把科学当做一个诱人的大苹果,公众就是爬在上面的蚂蚁想吃又不知从哪儿下口。科普工作就是去掀开苹果上的硬皮……”    希望一号卫星破雾而出    2009年12月15日清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雪越下越大,空气中开始弥漫着大雾。200多名师生来到这里,等待观看中国首颗青少年科普卫星——“希望一号”的发射。“这样的天气能行吗?”一些
期刊
俄发射空间站对接舱    2009年11月10日,俄罗斯联盟U型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了国际空间站的新对接舱“探索”,与已在站上的“码头”基本相同,将装在“恒星”舱的上方,作为联盟号和进步号飞船的对接口和太空行走的气闸舱。它还将为科学实验和物品存放提供更多空间,并为将由俄科学院研制的两个外部科学有效载荷提供供电和数据传输接口。“探索”舱由能源火箭航天公司建造,重4吨,直径2.6米,长4.6米,内部容积
期刊
美欧签订火星探测协议    NASA和欧空局局长最近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开展火星探测的“意向书”,为双方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共同规划相关任务开了绿灯。双方2016年将发射一个由欧洲牵头的轨道器,2018年将发射分别由欧美双方提供的火星表面漫游车,两次发射所需的火箭将由美方提供。随后双方还可能在2020年发射一组着陆器。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火星取样回送。美欧双方的现行火星探测计划都受到了经费压力。双方联手将
期刊
美国东部时间5月11日下午2时左右,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机上7名航天员将对哈勃空间望远镜进行最后一次维护。  这次飞行任务期为11天,在此期间,航天员们要进行5次太空行走,为哈勃空间望远镜更换新电池、陀螺仪和将科研数据传回地球的设备。维护工作完成后,哈勃望远镜的服役期有望延长至2014年。航天员们还将给哈勃望远镜安装一个推进器,以使其退役后可以脱离轨道并逐步返回
期刊
未来航天医学研究的三大问题是宇宙辐射的后效应、骨骼矿物脱失和肌肉萎缩、以及航天员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美国国际空间站建成以后准备进行的生物医学研究也是这三个问题。    难题一:如何减少宇宙辐射的后效应    航天飞行中的环境因素除了微重力以外还有宇宙辐射,宇宙辐射对人体生理系统的影响最严重的是生殖系统。  在男性生殖系统中精原细胞是人体内对辐射最敏感的细胞。辐射暴露水平最低只要10雷姆(人体伦琴当星
期刊
今年4月7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航天四院43所西安超码科技有限公司颁发了中国第一份A320系列飞机国产刹车盘零部件制造人批准证书(简称PMA),标志着该院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320系列飞机炭刹车盘可正式交付中国民航使用,这意味着我国在该领域打破了国外对核心技术的封锁以及市场的长期垄断。    高点起步    航天四院充分发挥军工高科技企业的优势,利用在复合材料领域内的技术,一直不忘致力于加强炭基
期刊
进入高密度发射的长征运载火箭在4月连续发射成功,先后将北斗导航卫星和遥感卫星六号送入轨道,更为难得的是发射间隔只有短短的7天。请看成功背后的秘密——    成功之时,坐镇现场指导发射并承担着巨大压力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副总经理袁家军,还有院领导、工程总师魏锺铨、火箭和卫星“两总”的脸上都绽放出些许轻松的笑意。  “成功”是来之不易的。中国遥感卫星六号这颗首发星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
期刊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谁?”、“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谁?”、“中国载人航天飞行器叫什么名称?”4月17日下午,北京潞河中学学生在俄罗斯联邦航天局驻北京办事处主任罗京先生、俄罗斯驻华大使馆随员安娜女士组织的宇航知识问答游戏中争相抢答,最终有5位同学表现优异,获得奖励。  4月12日,是俄罗斯的宇航节。1961年的4月12日,俄罗斯航天员尤里·加加林驾驶“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有史以来的首次太空
期刊
5月26日上午,反映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人生经历的传记《雷震海天——导弹总体与控制技术专家黄纬禄》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  该书由中国航天二院组织编写、宇航出版社出版,通过56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讲述了我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总设计师、导弹总体与控制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的成长和成功经历,用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这位科技专家从幼儿时代的数学顽童,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