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宋宰相概念论君主支配模式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cl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官制中本无"宰相"称号,故对宰相概念的讨论应先于实在的宰相制度.唐代杜佑《通典》之"宰相"条、北宋《册府元龟》之"宰辅部"所展现的唐宋宰相概念的基本要素有二:一是"枢机",即"近要之官";二是"总统",即统摄百官百司.二者之中,又以"枢机"为基础.实际上,唐与北宋君主的枢机不限于宰相,还包括学士、宦官、佞幸等,他们共同构成君主支配天下的关键设置.枢机制与委托制,可谓中国古代君主支配天下的两种基本模式.
其他文献
明代外戚素有"最为孱弱"一说,确实,在国家制度框架内外戚受到很严格的约束,同时,外戚又因系皇家亲族,享受着国家赋予的尊崇地位,呈现出明显的"与国休戚"的特征.明末崇祯皇帝生母的娘家、外戚海州刘氏家族的命运,前人少有关注,通过国家给刘家拨付养赡田、拨军修坟和刘家捐资助饷、阖门自尽等历史事件,可知明末外戚家族与皇权、国家命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皇权时代的"家国一体"特征在明末有更为清晰的呈现.
请看上面这幅1743年由法国著名制图师雅克·尼古拉·贝兰绘制的新法兰西地图[图1,雅克·尼古拉·贝兰、纪尧姆·德·厄兰:《北美地图》(Jacques Nicolas Bellin and Guillaum
期刊
唐代石刻所载水旱祈祷祝文片段与独立成篇的祝文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区别.后者延续祝文的撰述传统,一般以“敬神”面貌示人,而石刻祝文片段的特征则为“毁庙”'责神“等反传统表
作为中东社会历史哲学的一种理想模式,部落和国家是不相容的.阿拉伯社会历史哲学奠基人伊本·赫勒敦作为研究中东伊斯兰国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集大成者,得出了"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部落和家族,这个国家的统治很难巩固"(伊本·赫勒敦著,李振中译:《历史绪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11页)的结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