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其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观察研究,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的特点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10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及其标准差;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及其标准差;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及其标准差.并计算各自的变异系数(CV).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109例患者按颈动脉IMT结果分为非颈动脉硬化组(IMT< 1.0 mm,49例)和颈动脉硬化组(IMT≥1.0 mm,60例).结果 颈动脉硬化组dSBP以及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24h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日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组[(132.3±12.1) mm Hg(1 mm Hg=0.133 kPa)比(122.7±10.8) mm Hg、0.118±0.011比0.107±0.023、0.142±0.058比0.116±0.028、0.129±0.039比0.105±0.017、0.119±0.060比0.109±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两组24 hSBP、24 h DBP、dDBP、nSBP、nDBP、日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硬化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与颈动脉IMT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新型寰枢椎侧块融合器与传统内固定方式(TARP+髂骨块内固定技术,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收集40例TARP术后病人的CT扫描数据进行测量并设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