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变文中的非正统英雄观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zhan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武将,他由于战场失利、被迫投降匈奴,所以成为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无论在史学上还是文学上,自汉以来,人们对他评价的态度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降臣,不断贬低他;也有人认为他是英雄,始终保持着一颗爱国忠君的赤子之心。尤其是在历年来的正史中,最多做到的就是客观地描述他投降这一事实。但是在敦煌石窟发现的李陵变文中,人们却发现了当时的民间文学——俗文学,给予了李陵英雄的称谓。尽管这是一种非正统的英雄观,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明君圣主的期待。
  关键词:李陵 变文 英雄观 悲剧性
  在敦煌石窟中所发现的大量文书里面,最重要的应该算是“变文”了。这个发现使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史的讨论,面目为之一新。所以我们可想而知,“变文”的发现意义重大。“最早将这个重要的文体,‘变文’发表出来的,是罗振玉先生。他在《敦煌零拾》里,翻印着《佛曲三种》。罗氏把‘佛曲’作为宋代‘说经’的先驱,这是很对的。可惜他并没有发现其他‘非说经’的‘变文’,所以,不知道‘变文’并也是‘小说’和‘说史’的先驱。”①
  一、变文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
  佛教从印度在东汉传入中国后,讲经说法,即已开始。大乘佛教讲究普度众生,为使没有宗教需求的人接受佛法,已信奉佛教的人巩固信仰。僧人们一直在为弘扬佛法不懈努力,至中晚唐时期出家信众自然也就成了世俗佛教信仰的积极推动者。但是,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的义理最为深奥繁复,领悟起来很不容易。为吸引更多信众,中晚唐时期的僧人们便致力于将正规的讲经说法艺术化、通俗化、大众化,发展出了全新的化俗讲经方式——讲唱活动。这样以便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前提下,将佛教教义灌输给他们,令听众闻之于耳,会之于心,起到谨严佛经难以起到的极大的教化作用。于是,俗讲随之产生。从演出内容上看,转变所铺陈的既可以是佛经故事,也可以是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或当时当地的人物事件。
  “变文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如此多的佛教俗讲与变文资料留存于敦煌,绝非偶然,它是以敦煌佛教突出的世俗化特色为又一大前提。敦煌佛教的世俗化特色是一开始就注定的。”②的确,佛教在当时起着聚拢民心、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其蓬勃的开窟造佛唯一具体表现,它要求大量世俗之人参与其中;而且黎民百姓出资修建占大多数,如107窟。人们于此寻找精神寄托,奴婢“愿舍贱从良”。而敦煌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往来于此的客商对于佛教,更多的是祈求庇佑;对佛教义理的关注倒是其次。因此,发展于此的变文也应当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
  二、李陵变文中的非正统英雄观
  (一)正统的英雄观
  英雄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英雄观作为人们对英雄看法和态度的总和,源于英雄人物的实践活动,以英雄的概念为核心,表现在从实际鼓励到哲学思辨等多个层面,并因时代、民族、文化、个人的不同而有差异。对于英雄,人们往往会寄予他们匡主济民,成就霸业的希望。于是乎,拨乱反正、尊王攘夷的王霸精神得到弘扬。汉魏之际,天下纷扰,群雄逐鹿,以武力重整纲纪,统一天下,平息战乱,则是成英雄之功业;天下安定之际,治国安邦,强国富民,德教化育,从而臻于太平,便是隆圣人之大道。英雄就是怀救世拯民之心,担拨乱反正之任,体俱聪明胆力、文武兼备的人,这当是其时英雄观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当时英雄人物卓尔不群,特然独立,为天下所重的根本原因所在。这是汉魏之际流行的英雄观。
  如此看来,在正统英雄观里,李陵真的算不上是一名英雄豪杰。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出军三万余人,由贰师将军李广利统率,在天山东麓与匈奴右贤王战斗,双方各有胜败。李陵率五千步卒由居延北进,被匈奴主力部队包围,后援不到,李陵被困投降了匈奴。李陵的全家也因此被杀。这样一个连累全族的人,在当时的正史中,断不会把他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来歌颂的。相反的,有的却是不断贬低,嘲笑其不忠不孝。李陵事件,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不及三百字的记载中。最后一段太史公自序,只是高度评价李广的品德,寄予了太史公他自己的无限景仰;而对于李陵投降这一事件,他没有做任何带感情色彩的评价,既不颂扬、也不贬低,也许这也正符合司马迁自己的人物性格。司马迁写史,集一身浩然正气,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如实记载。于是,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李陵事件就区区几百字一笔带过。其实,司马迁当时也是很纠结的。因为他是相信李陵的,但是自己写史,绝对不能为他辩解什么,也更不能歌颂他;只因这一切与正统的英雄观所不相融合,因而他只能不带丝毫情绪地进行客观描述。
  史书记载李陵最详细的是班固的《汉书·李广苏建传》后面附的李陵和苏武传,李陵传中介绍了李陵的家世和经历,以较多的篇幅较生动地记述了天汉二年的战事及李陵降虏的全过程,直至李陵不愿再次受辱而不回来卒于匈奴。为宣传爱国忠君的需要,几千年来,社会对苏武倾注了热情的赞美和敬意,而对李陵则予以较多的贬斥、责难。尤其是在《汉书》中,苏武与李陵二人形成强烈的反差,有明显的扬武贬陵的趋势。也是,相对于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苏武来说,李陵自己也自愧不如。“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③班固作《汉书》就是为了继承与宣扬“汉德”,而且当时已经是东汉了,社会发展远不如西汉那么强盛,所以此时更需要弘扬正统的英雄观,大力歌颂苏武而贬低李陵。其实,李陵也没什么错,只是他的投降这一举动与正统不相符合罢了。
  (二)非正统的英雄观
  尽管这么些年来,社会对李陵给予了较多的责备与贬低;但唐代的《李陵变文》(以下简称《变文》)却是一个例外,全文着重描写了汉军战斗的勇敢和气势,绘声绘影描绘了李陵兵败投降的全过程。事件经过与《汉书》大致相同,人物安排,环境渲染、作者态度却与《汉书》大相径庭。该变文今存写卷一件,编号为北图新0866,首残尾全,题目是依据内容补拟的。它主要讲述的是李陵孤兵作战时,由于陷入了匈奴的包围而不得不投降,继而全家受到汉武帝迫害之事。由于变文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所以带有一定的民间属性,且较少受当时统治者思想的影响,故而能够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李陵英雄人物形象。
其他文献
嵌在沙子里的钻石要由它自己决定是否闪耀光芒;弱小的雏鹰要由它自己决定是否展翅翱翔;单薄的树苗要由它自己决定是否生根发芽。万物都在做着决定,那么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呢?   决定往往就在須臾之间产生,也在恍惚中结束。但不管如何,只要相信自己,用自己的手锁住命运的喉咙!至于他能不能挣脱,就要看自己的手抓得紧不紧了。前年盛夏,我去杭州莫干山参加夏令营。可这个夏令营给我最深的印象却是“走路、不停的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东北作家群在抗战不同时期的创作与出版情况及他们的创作在当时的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分析东北作家群在现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东北作家群 创作 出版  随着“九一八事件”后东北地区的沦陷,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的抗战文学率先在东北崛起,一些东北文学青年以笔为枪,痛斥日军的残忍暴行,其作品激励着战斗中的苦难大众,在文学界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浪潮,这就是因最早反映东北人民
【摘 要】礼仪教育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礼仪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重视幼儿礼仪教育,既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在处于启蒙阶段的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要把幼儿礼仪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加强礼仪教育,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引导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摘 要:王梵志是隋唐之际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诗在唐诗中亦可称奇。其特色在于通俗,在于以“翻著袜法”为诗。所谓“翻著袜法”,一在视角之奇,二为真性情之流露,三为思维方式之特异。本文以《吾富有钱时》一诗为切入点,试分析之。  关键词:王梵志 《吾富有钱时》 翻著袜法 佛理诗  王梵志是隋唐之际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关于其生卒时代、故里籍贯,乃至是否实有此人,论者皆各执一词,至今未有定论。{1
摘 要: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通过对黄色树林里两条道路的思考与选择,折射出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性,同时表达了对未选择道路的思考以及自我担当的精神。其多维思考与表达方式传递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及诗歌创作追求。  关键词:弗罗斯特 《未选择的路》 选择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往往以乡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背景,描写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状态、人生
【摘要】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要求。笔者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
摘 要:《维摩诘经》至唐朝,维摩诘从“金粟如来是后身”之神圣,雄辩滔滔的玄谈、不可思议的神通转变为平平常常的居士。文人与维摩诘之间关系进一步转向世俗。这一点,以白居易诗歌尤为明显。白诗中“吾道寻知止”的知足态度,是使他排除现实困厄,获得现世精神自由的力量。这是洪州禅对白居易的影响,也是白居易以维摩诘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观的体现。本文从白居易闲适感伤诗中的维摩诘、文人与佛禅,管窥白居易对维摩诘形象世俗
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有许多人没有关注或发现其中的风险,从而使其走上末路穷途。  引发我这种思考的,是源于我看过的一篇文章——《不留余地的狼》。  文章讲述的是一只狼找到了各种动物通过的大洞,堵上一端,守株待兔。  看到这里,我不禁为狼的智商而惊叹。在追逐猎物,也就是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它成功地找到了这把钥匙。但是有些同学的话,为我敲响了警钟,“万一来了更大的动物该怎么办呢?”我思考片刻,便又立即反驳
摘 要:长江作为我们的母亲河之一,自古以来孕育了无数华夏儿女,然而长江最初并不叫“长江”,而是叫“江”。从“江”到“长江”的变化原因除了其自身“长”的地理特征外,还包括古人对“江”“水”词义的理解更加全面、人们对长江了解的增多、词汇的多样传播等社会原因。  关键词:江 大江 长江 称谓变迁 社会发展  在古代,“河”指的是黄河,“江”指的是长江,长江古称“江”或“大江”。称“江”最早是在《诗经》上
在这个适者生存的社会大环境下,竞争无处不在,对手无时不有,有较量就有输赢,有胜者就有败者,演员陈道明在一次参加对抗赛时,说:“要学会为对手鼓掌!”   为对手鼓掌是一种美德。在较量和竞赛中,如果我们成了别人的手下败将,心情自然难受,失败让人难堪、痛苦。于是有的人就心怀嫉恨,给对手挑刺找碴,不择手段地贬低、攻击对手,那么自己就会被别人看成卑鄙的小人;而当一个人能够赏识对手,为对手鼓掌時,这就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