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鸡蛋”的管理思考

来源 :大众商务·小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鸡蛋,中国人把鸡蛋往锅里一放,然后出去洗漱洗漱或干点别的,等再回来鸡蛋就煮好了。但德国人会用一个差不多刚好装得下一个鸡蛋的专门容器,下面焊一托盘,然后加满水,1分钟水就开了,3分钟就关火。关火之后他们利用余热再煮3分钟,把鸡蛋煮到刚刚达到营养价值最高的状态。接下来用凉水泡3分钟,使这个蛋很好打开,德国人认为这样做很标准。跟中国人相比,他们节约了4/5的水、2/3的热,同时还让鸡蛋达到了最佳的营养状态。
  这则故事给我两点启示:
  启示一:同样的结果,不同的方式方法能够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拿“煮鸡蛋”来说,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和德国人的煮法有较大的差别。两者同样是把鸡蛋煮熟,但德国人按照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去执行,不但鸡蛋能煮熟,而且资源占用最少,效果也最佳(营养价值)。无论部门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在工作和管理的方式方法上都有各自“煮鸡蛋”的技巧,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年的年末岁首,在梳理总结工作时,尤其作为领导者,在关注鸡蛋熟与不熟的同时,还要关注那些不但能把工作“煮熟”,而且“煮”的过程中更在意方式方法,更在意资源占用和工作效果的部门和个人。
  启示二:要学会总结,制定适宜的制度和标准,并严格执行。
  故事里的德国人在煮鸡蛋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非常适用的煮蛋程序和控制方法,并严格执行,结果每次用水、耗热最少,鸡蛋营养还最大。而中国人只求鸡蛋煮熟,没有注意观察并认真总结煮的学问,在煮的方式方法中较之德国人有明显的“水”和“热”的浪费现象,而且破坏了鸡蛋的营养价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也是制度和标准的重要性。我们平时的管理工作、设备检修、运行操作、参数调整、节能降耗、指标竞赛等工作中,若不善于及时总结,工作就不可能得以持续改进,就难免会出现要么制度或标准不适应,要么执行不严、管理不细而偏离制度和标准。
  最后,在拿年末岁首的工作梳理总结来说吧。如果我们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只是做一个数字的统计和简单分析,而不是深入地探索,就像“煮鸡蛋”一样,我们只关注煮了以后是熟的还是生的、是煮爆了还是完好的,而不是关注有没有达到最佳营养状态、用多少水和热来煮鸡蛋是最合适的。这种梳理总结只能是“成功也总结不出成功的方法,失败也找不到失败的原因”。最终只能是对奋斗一年最终成果有一个清晰了解。总结了是这么回事,不总结还是这么回事。
  
  编辑:亚锋
其他文献
1998年,45岁的杨阿姨带着自己两个年少的孩子和58岁的老李再婚了。去年2月,身体一向健康的老李突然得了癌症,三个月后就撒手人寰了。老李的后事处理完毕后,他的五个儿女和杨阿姨聚在了一起。老李的子女认为,该房是自己亲生母亲在世时和父亲一同购买的,与杨阿姨无关;如果杨阿姨要继续住在这里,可以掏钱买下来。杨阿姨则认为自己和老李是合法夫妻,自己至少应该有一半的房产,而且自己的两个儿子作为老李的继子,也有
德国汉诺成医科大学G.Swennen等人,对两组分别在德国汉诺威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腭裂治疗中心,接受不同外科方法治疗完全性单侧唇腭裂(UCLP)的患儿的术后颅面部发育、尤其是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