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榆树种的育苗及造林技术

来源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白榆树种的种子采集、育苗、造林及抚育管理四个方面概括论述白榆树种的育苗及造林技术。
  关键词:白榆;育苗造林;技术措施
  白榆为榆科榆属落叶乔木,亦称榆树或家榆。白榆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其是华北、西北、东北优良的乡土树种。它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是速生用材树种。它适应性强、抗高温、严寒,耐干旱、盐碱.是防护林和盐碱地造林的主要树种;它枝叶繁茂,吸附烟尘性能好在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绿化“四旁”和防风治沙的重要树种。白榆树干通直,木材纹理细致,材质坚韧且耐腐蚀。不但经久耐用,而且还不易变形,是我国北方较好的用材树种之一,可作矿柱、建筑用材、家俱、农具等;叶、果、树皮等可以食用,也可作饲料;叶含粗蛋白近28%,粗淀粉44%左右;榆籽出油率可达23%左右,是化工、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现将白榆树种育苗及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1 采种
  采种应选择15~30年生的健壮母树,种子5~6月成熟。当白榆果实呈黄白色,并有少数开始飞落时,即可采集,或待其自然成熟脱落后,及时收集。白榆果实采集后,应清除收集其中的杂质,摊放在通风处阴干,搓去种翅,装入麻袋备用。最好是采集后及时播种,当年不播种的种子,放入瓷缸或玻璃瓶内密封贮藏,以保持种子生命力。白榆种子千粒重7.7g,每千克种子约12~13万粒,发芽率一般为70 %~80 %。
  2 育苗
  育苗地要建在水源方便、排水良好的地方,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育苗前一年秋季深翻整地,每667 ㎡施基肥2000~3000 kg,撒施敌百虫粉剂1.5~2.0 kg,以消灭地下害虫。翌年春季做成长10 m、宽1.2 m的高床,整平细耙,做好苗床,浇足底水,待土不粘时,开沟播种,采用等距条播或2行带状条播。
  春夏播种,每667 ㎡播种量:去翅纯种2~3 kg。播种前用冷水将种子浸泡24 h左右,捞出后掺与种子等量或1倍的沙子,堆放,盖上麻袋,待种子露白时播种。播种时用锄头开沟,深2 cm,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然后覆约
  1 cm细沙土,再用草帘覆盖床面,以保持床面湿润,防止鸟害。
  在土壤湿度适宜的情况下,3 d后开始发芽出土,7 d左右幼苗基本出齐。苗出齐后,傍晚或阴天去掉覆盖草帘。
  幼苗生长期间应加强管理,待苗高3~5 cm、长出2~3片真叶时,开始第1次间苗、除草,1 m播种沟均匀留苗15株左右。待苗高10 cm、5~6片真叶时定苗,苗距8~15 cm,每667 ㎡留苗2~3万株,并及时摘除侧芽。在幼苗生长发育当年,灌水3~6次,除草松土3~5次,间苗定苗2次,抹芽3~4次,追肥1~2次。当年苗木高度达到50~80cm、根径0.5 m左右时,即可出圃造林。
  3 造林
  白榆以植苗造林为主,造林季节分春、秋两季。春季在土壤解冻至苗木萌芽前进行;秋季在苗木停止生长到土壤封冻前进行。四旁植树宜早春栽植,盐碱地造林以秋季造林为好。一般条件较好的造林地用1年生小苗造林,成活率较高。如在干旱荒山上造林,不论采用大苗还是小苗,均应截干栽植(留茎干10~15 cm),以减少苗木耗水,促进成活生长。造林密度根据造林目的及立地条件而定。
  四旁绿化宜选用2-3年生大苗,栽植时剪去过长主根、病虫根和机械损伤根。采用大坑栽植,坑口50~60 cm、深50 cm。将苗木放置坑中,填入细土1/3时,向上轻轻提一下苗,让苗根舒展开来,再填土踏实,然后浇水,待水渗完后,再覆一层细土。
  成片造林宜选用1~2年生苗木,株行距1.5 m×2.0 m,密度220株/667㎡。盐碱地造林,需提前开沟,修台田、灌水或蓄淡水洗碱脱盐,使土壤含盐量降到0.3%以下,然后造林。
  4 抚育管理
  白榆造林头2~3年,及时进行松土除草和培土、抹芽、修枝、浇水、保护等抚育管理。消灭杂草、蓄水保墒,可有效防止熟土层返碱。白榆在幼龄期生长慢、发枝较多,导致干形不良。“冬打头,夏控制,轻修枝,重留冠”可有效解决此问题。
  4.1冬打头 即幼树落叶后至发芽前,剪去延续树干高生长的当年生主枝头,要掌握强树轻打、弱树重打原则。春季栽植的幼树,随栽随打,剪截长度一般为当年生主枝长度的1/2左右,同时将剪口以下3~4个小侧枝从基部剪除,以促使萌发壮枝,其余侧枝均剪去其长度的2/3左右。
  对栽后生长1年的幼树,冬季一般剪去当年主枝长度的1/3左右,同时将剪口以下的3~4个小侧枝从基部剪除,其余侧枝不再剪截。一般幼树栽后连打3~4年,可达成材高度8 m左右。对个别树冠歪斜、枝杈横生、无明显主枝的幼树,凡树冠以下主干直径不超过6cm者,均可剪去整个树冠,重新换头。
  4.2夏控制 即幼树夏季生长期间,剪截直立强壮的侧枝,控制其生长,以利主枝生长。遵循控强留弱、控直留斜原则,一般全年剪截2~3次。5月上中旬定头控侧枝,从剪口萌发的壮枝长到30cm左右时,选留1个直立壮枝作主枝,其余均剪去其长度的2/3左右,以便控制其生长。
  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对形成的直立枝、强壮枝再进行2次重点控制修剪,剪去其长度的1/2左右。原则上是将全树侧枝粗度控制在着生该枝主干粗度的1/3以下。避免因侧枝过强与主干相竞争,而造成主干上细下粗。
  4.3轻修枝,重留冠,调整干冠比 随着树龄的增长,要不断调整树冠和树高比例。一般要求栽后第1年,即树高在3 m左右时,树冠要占树高的3/4以上。栽后2~3年,即树高4~7 m时,树冠要占树高的2/3。4年后,即树高在7 m以上时,树冠要占树高的1/2以上。树干的高度,根据用材目的而定,培育椽材可确定干高4~5 m,梁材可确定干高6~7 m。树干达到目标高度后,不再疏剪上部侧枝,尽量扩大树冠,加速成材生长。■
其他文献
随着农业产业化调整,蔬菜保护地面积不断扩大,保护地鼠害的发生也随之逐渐上升。据清河城农业站调查蔬菜大棚,温室的害鼠密度平均为36 %(百夹捕鼠数),被害达15 %~20 %,害鼠经常糟蹋污染蔬菜等产品,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对人民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1 害鼠种类  保护地害鼠种类一般以家栖鼠为主,也有少数的野栖鼠,家栖鼠类主要是褐家鼠和小家鼠,褐家鼠占害鼠的90 %以上,其余为野栖鼠,如黑线
大豆高产,各项技术措施缺一不可.本文就此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等每一个技术环节都作了论述,旨在能够有效提升大豆的种植水平.
摘 要:大豆病虫害,这个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的生产、粮食的丰收、国家的民生问题。东北作为优质大豆的主产地,面临着大豆病虫害的威胁,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所以提高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是解决粮食生产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做了一些研究和调查,方便广大读者借阅参考。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厂用地的不断增加,人地关系的逐步紧张,
摘 要:营林生产是林业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基础。本文从营林生产的实际特点出发,着重分析了强化营林生产管理对加速现代化林业建设步伐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营林生产;强化;管理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今天,实施林业企业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营林生产管理至关重要。营林生产是森林形成的基础性工作,而生产过程需要实施严格有序高效的管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大豆;灰斑病;防治  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褐斑病或斑点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及籽粒,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愈来愈严重。一般发生年可使大豆减产12 %~15 %,严重发生年可减产30 %,个别可达50 %。同时,灰斑病还严重影响大豆品质,灰斑病粒脂肪含量降低2.9 %,蛋白质降
摘 要:本文主要就钾肥的性质,钾肥对水稻的左右,缺钾对水稻的影响及水稻田钾肥的实施方法一一做了说明,其目的就是努力改善水稻的品质,并提高产量。  关键词:钾肥;性质;作用;方法  1 钾肥的类型与性质  具有钾(K2O)标明量,以提供植物钾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单一肥料。钾肥的生产主要是以天然的钾盐矿石为原料,经化学方法而制成的。此外,还有来自于含钾素的农业废弃物。主要有氯化钾,硫酸钾和草水灰等。  
摘 要:落叶松在建筑以及绿化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优势。目前,我国的落叶松集中分布在内蒙古、华北、东北等地区。众所周知,东北是我们国家林业重点,所以在本研究中对于落叶松的研究都是针对东北地区的。  关键词:落叶松;幼苗;病虫害;分析;东北地区  落叶松因为本身生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等优点是目前培育的主要品种。落叶松的幼苗是落叶松发展的过程中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的一个时期,病虫害的发展对于落叶松的价值会产
本文主要论述了营林生产中造林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技术与制度上的保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