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灵魂点灯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585497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究竟是什么?
  如今的中国到处都在摆弄文化,却又有谁能彻底地回答这个问题。听起来通俗易懂,细想又高深莫测,渴求却不懂得成了中国目前追求文化的盲点。
  余秋雨先生就决定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回答,即从四个方面——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
  学理的回答
  这一部分主要是余秋雨先生的演讲词,简述他个人对文化内涵的思考和文化发展过程及部分问题的看法。余秋雨先生可能给出了全世界最简短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确实很难捉摸,而余秋雨先生所给出的定义好似放大了文化中的一丝裂缝,可以让我们窥知文化的真正奥秘。
  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成果便是积淀成了中国人的“集体人格”。相信众多文人志士一定一同探讨过鲁迅为何能在中国文坛上如此这般的精彩,从余秋雨先生阐述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在中国鲁迅自觉地把文化看成是集体人格,将中国人所凝聚的民族意识融注于文字中,不断的积郁着。
  “夫宇者,上下四方也;宙者,往来古今也”就在我们所处的这两个特定的范围内都在追求着文化的最终目标——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文化是一种真正的感恩,唤醒了我们这一副空有皮囊的木舟,成了我们可以寄托的精神海洋
  如实来说,中国人之所以对文化产生如此强烈的感觉,不全是那五千年文化的涵养,更是因为国人心中潜藏的善良的种子需要浓郁的文化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态度,终是持之以恒的集合成中国的文化森林,有着参天古木,有着新枝嫩芽。
  余秋雨先生又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做出了自己个人的见解和关于“城市美学”对建设者们的建议。
  正如前述,文化是需凝聚成一种集体人格,其所潜藏的爱必将打破一切隔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追求同样的文化,而是应有着必要的文化态度:不再扮演、不再黏着、必要贮存、必要风范。诚实做文化,不惧怕天马行空,不断地接受、丰富,其中的风范更是极为重要的:养书卷气,蕴长者风,成裁判力,终极慈爱相——也便是大爱无须争,大慈无须辩的态度。
  就我个人而言,接触的极为浅显,但却认为做文化应持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理念,不必粘着不放,甚至可以在那最隐晦的曲巷暗道探出一道最细微的印痕,寻出自己的一番独到之处,这也是对待“文化冲突”的必备,做得好,一片繁荣,做不好,也许不会像焚书坑儒中仅留下了的灰烬,但究竟成为什么也确实挣脱了我们思想的羁绊。
  城市美学中所应重视的或许要首先考虑到公共场合下的街道建筑的存在,这似是一种强制性的文化,至于能带来什么,深远的意义难以揣摩。
  如今很多城市都在重建着古迹,来彰显出古老的文化底蕴,殊不知那只是现代人由有所臆测而崇尚,最终只能将原有的面目蒙上无尽的灰尘,欺骗了后人的心灵。就拿当初的圆明园来说,焰火去后的残迹该怎么办?其实这样一个遭过摧残的严肃的境域早该还它一片寂静,或许一些人有“物尽其用”的观点,如果真的那样,恐怕会徒增人们一种认知的错误。
  世间之大,當然不在于追求那一隅之地,处处都可以贯穿着我们所追求的文化,也正是我们每天所处的大环境中才最直接。公共文化建设也如楼房一般,一楼既立,百年不倒,当然其中的文化建设万万不可与我们所具有的集体人格相背而驰,而与集体礼仪就要齐头并进了。集体礼仪——它才是城市文化的真正魅力,但渴求这种礼仪也并非易事,需一代一代从大环境小环境中培养,从此也可知公共这个大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崇尚集体礼仪并不是让我们做周礼之制,却不可少了基本的“仁、义、礼、智、信”,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便知素养的涵蕴也终少不了文化的饲养,那且为之奈何呢?这就不同于做文化了,没必要先深究,懂得“做什么”,再求“为什么”,也就是船山先生所谓的“行先知后”。
  集体礼仪其实就是将传统的道德文化升华成了实际行动,使无形变有形,使精神可触可摸,使道德可依可循,“城市美学”恰恰是可感文化的最佳载体。
  总的来说,两个方面的着手都不约而同的以一种不至于艰深的诚实之态绽放文化与文化,与现实之间融合的道义。
  生命的回答
  一代味道醇厚的人物。
  文艺界中,首先是那个奠定中国影视事业的导演谢晋,用一生向我们证明了他的交友之道:一是拒绝小人,二是不求实用。其实从现实意义来讲,这样的人在如今这个社会又有多少存在,西哲有言“友情的败坏,是从利用开始的”可是非真情维持的法则一旦打破了,关系可能也就淡了吧。再者是戏剧者黄佐临,在得知侵华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向老师萧伯纳提出要回到中国,临行老师赠了他一句话“起来,中国!东方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当时这样一句话或许能让一切中国人为之感动。回来了便投身于戏剧之中,终于承接了那个时代艺术的重大使命——在寒冷的乱世中温暖人心。即使到了老年仍在追求着艺术的真知,真正演绎着老年如诗的岁月。
  文学界中,那位经过百年沉淀的巴金老人让逝去的时间留住,让枯萎的时间返绿,让冷却的时间转暖,这是他看过一个世纪的能力。文革之中,人们在歌颂着“真理”,可那与真话对立的真理,我们宁肯不要。其实这种情形早就在我们中华观念中——只问忠奸,不辨真伪。没有深求其中,也是对文化所缺失的一种态度。那之后他总结生命道:前半生做两件事“反封建”“争人道”;后半生“斥棍子”“讲真话”。别人在批判,他在反思,这或许正是老男人的魅力,带着人道主义精神。那段惨痛的经历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高举着棍棒挥舞的“弱者”双手,总是那么强蛮凶狠?为什么颤栗于棍棒之下的强者生灵,总是那么羸弱无助?这是个深刻的悖论也是文革的本质。假恶丑,真善美,互相对峙,互相扭结,地狱天堂横贯其间,全然成了一个混沌的世界,不过也因文化内有的光芒而慢慢清晰。一位继钱钟书先生之后最渊博的文史百科全书——章培恒教授,曾多次帮助受质疑、抨击的余秋雨先生,因他一直有着“悯世则无心清己,救溺则无惧湿身”的崇高精神,他就是一头远行的骆驼,即使在倒下时,也要将最后一口热气吐给寒风中的另一头骆驼,一头不认识的骆驼。
  也正是这些有感觉的人在用生命向我们阐述着文化的现实意义。
  大地的回答
  较之前这一部分少了些抑扬顿挫的变化,但也会有一番更深层次的体会。这里就讲一下城市的提升,又有些雷同于前文的“城市美学”,不过这是更为理性的一种态度。一座城市若想由繁华上升到诗境,一靠景致,二靠故事。景致是空间之诗,故事是时间之诗,这些是经久不衰的,正如楼可摧而难夺地气,桥可塌而无改天意,城市意境之升华,无关于某些物质存在的毁坏,而是对这大地上一切的尊重与敬畏。
  大地中所蕴的文化内涵更是能育养万千人,自然文化甚是宝贵,寥寥数语虽道不尽其万般波澜,却也会在举目间寻得花开春暖。
  古典的回答
  一部分古文的解释较为模糊,余秋雨先生就携着一部分自己的看法呈现给我们,在此就单赏下《离骚》吧,屈原先生作为“骚体”的开创人物,人生经历也不免坎坷,纵失意之时,他所向仍是早饮木兰清露,晚食秋菊残朵,那不朽的精神也必定永耀光辉。第一诗人以历史的积淀,用古典的方式开辟了一种独到的路径,也正是因有同他一样的人前仆后继,才让这自古的文化创造精神,比及传承更惊动沉寂的形式文化吧。
  文化,实在是太过艰深,我所知甚少只能竭力浅尝一番,但也寻得一点:走文化的路,要有智慧,有敬畏,有从容,要分得清内外,辨得了荣辱。或许因一时迷茫而沉于黑夜,却终究回涅槃,也许没有长出翅膀冲破黑暗,但那文化的积淀会让我们灵魂带灯。
其他文献
摘 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将自己向往幸福而又矛盾孤独的情绪寄托在这首短小的诗歌中。全诗共三节,仅156字,但此中蕴含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却值得我们去进行解读。文章主要采用心理分析批评方法兼以审美批评和新批评方法对诗歌进行分析,探求诗歌蕴含的审美价值,体味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文学批评;心理;审美;新批评;文本解读  作者简介:石温(1996-),女
如果说思念是一粒硌人的沙子  我想你的次数已堆成一片沙漠  最难熬的是黄昏后 灯光下形单影只  坐不住的灵魂拖着影子 向公园深处  打捞荷叶上 我们晃动的背影  荷 参差不平 凌乱了我的心  一只蜻蜓久久的吻  将一株花苞幽幽唤醒  依稀里 是去年此刻的我们  蓦然惊觉 更加情不自禁  晚风浇不灭心头的焰火 此刻  异乡的你 是否也在思念我  像一根悠长悠长的琴弦  控在你我手心 鸿雁传递着书信 
或黑或白的石子 在青石板上打磨光滑  从此不理世故 一心為棋  谁料想 站在了方寸棋盘  等待的战斗 为什么一定要争个胜负  倒流香安静流淌 普洱香淡淡飘散  画面平静安然 黑白轮换  外行看不出的你争我夺  最终也就落子成局  我不愿黑或白 只想染尽世俗烟火  而后寻得片刻内心宁静  或者我是一抹 不经意的灰色
四方的醒木 控制着一方天地  打板的嚎声 振动着四邻八座  大褂 方巾 折扇  大茶壶 一口老腔  天南海北 生死情长  全凭演技撑满全场  哇呀呀 云飛雷惊  叮叮当 声镇四宇  经久的故事变成了传唱  四方的木头 也看作一段传奇  任时间的脚步催促  留下来的只是那一块 木头疙瘩
摘 要:庇拉尔·特尔内拉是《百年孤独》中族外女性的代表,她游离于布恩迪亚家族之外,却与这个家族保持着密切联系。本文着眼于她与布恩迪亚家族的关系,试图探寻这位奇特女子的多重身份。  关键词:庇拉尔·特尔内拉;人物形象;多重身份  作者简介:裴晶晶(1998.1-),女,汉族,籍贯如皋县,本科生,现就读于扬州大学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碧水粼粼着翠妆,風摇荷动溢清香。  尖尖菡萏蜻蜓驻,闪闪银波锦鲤徉。  蛙唱如歌齐伴奏,鹭飞若舞喜翩翔。  红花绿叶呈诗画,神韵飘怡醉藕塘。  抒 怀  趋老清心重健康,寡求少欲气安祥。  开怀户外垂渔乐,解闷斋中对弈忙。  独处寄情敲韵律,聚朋有感论圆方。  不移率直生存志,无愧于天梦稳当。
恰中秋。丽日祥照耀神州。  释放精华,五湖黎庶乐清遒。  繁稠。贯绸缪。吟讴歌舞蹈全周。  填词谱曲齐备,撰韵铭记喜迎眸。  万众愉快,千夫兴奋,不由自主抬头。  看红旗烈烈,金风爽爽,国庆优优。  招引百业争流,三教竞秀,造浩大龙舟。  骄阳下、尽心细作,勠力通筹。  倍加油。塞北锻铸,江南洗炼,美女深求。  贵男硬化,入夜丰收,傍晚盈月娇喉。  唱咏团圆览,八方共聚,四海同俦。  饮宴观瞻玉兔
红肥绿瘦南飞雁,稻穗谦虚育满乾。  蕭瑟北风渐猛烈,品茶听雨话尝鲜。  雁南飞  蔚空碧海秋风爽,幽径闲游沐暖阳。  辞别北疆魂念地,驱行南国梦牵坊。  冰霜天路排曦浪,雪雨峰巅斩寸肠。  禅月护航来作证,阖家迁徙万山长。
摘 要: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出版后就备受关注。主人公于连的形象也就成为了文学理论界的争论焦点。本文试图以于连的形象作为基础,分析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悲剧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2  《红与黑》这部小说原名《于连》,一直到1830年出版时才改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我们可以
摘 要:《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小说艺术上作者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建构起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可谓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主题上,这是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作品,直视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引导青少年实现心灵的真正成长。本文从小说艺术与小说主题两个方面追寻作者的文学艺术家园和少年成长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余华;荒诞;成长  作者简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