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何在来访者面前流泪?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zhiyou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约督导,是因为一个案例越做越困惑,每次这位来访者来,她都无法抑制地流泪、哭泣,严重时,对方反而安慰她。作为咨询师,她知道这无论如何是不能用“共情”可以解释的。
  那是一个中年男性来访者,妻儿丧命于一场车祸,他幸存,而他当时是驾驶者,也即车祸肇事者。丧妻又失子的他,是因为走不出悲伤和负罪感前来做咨询的。
  (一)
  “记得你第一次陪着他流泪是什么时候吗?”在她给我介绍完她的案例和困惑后,我试着问。
  “几乎每次他一讲话,我都忍不住流泪......”
  “嗯,我知道他的遭遇很令人难过,记得第一次吗?你第一次为他的故事流泪?”
  “.......”她陷入回忆。
  “好,就这样,闭上眼睛,慢慢回到你的咨询情境中,你的来访者正在向你诉说.....”
  “.....那一天,他突然很伤感地说,‘我知道我这辈子都无法正常生活了,任何人都帮不了我,我之所以来你这儿,是因为我觉得你很善良,能听我说说.....’我听他这样说,泪水一下子夺眶而出,忍都忍不住,如果不是他在,我真想放声大哭.....”
  “他说,你也帮不了他,但是他感觉你很善良,你听到他这样说,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
  “.....很感动,心很痛。”她有泪渗出。
  “听到他说你很善良,你很感动。”我再一次强调。
  “是。”
  “你很善良,这样的话让你想到什么?”此时,她还闭着眼,沉浸在某种情绪里,我尽量放低声音轻声问她。
  “......想到它的反义词。”
  “哦,它的反义词是什么呢?”
  “冷酷,你是冷酷无情的,没有人性!”她的音调高了些。
  “嗯,这句话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的,那么,到底是谁在说呢?”
  她没有立即回答我,像是在思考。
  (二)
  “好,再放松自己,现在似乎在某一场景里,有一个声音响起来,在说‘你是冷酷无情的,你没有人性’,仔细听听,是谁的声音呢?不着急,慢慢等。”
  我继续引导她。
  “爸爸,是爸爸的声音......”她的脸上出现痛苦、恐惧的表情。
  “我在你身边......”我安抚着她,尽量用温和的声音,“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爸爸在说谁?”
  “院子里有好多花圈,好多亲戚,我正要从花圈上摘一朵漂亮的纸花,爸爸一脚把我踹倒了,骂我:‘你像你妈一样没有人性,冷酷无情!’对,是爸爸,他还要打我,被人拉住了......”
  “嗯,你想从花圈上摘下一朵漂亮的花,那时你多大?”
  “三岁?四岁?不知道,很小。”
  “那么,院子里是谁的葬礼呢?还记得吗?”
  “是奶奶的,奶奶死了,喝农药死的,和妈妈吵架......”
  “嗯,奶奶和妈妈吵架,一气之下,奶奶喝了农药,去世了。爸爸觉得是妈妈的过错,很生妈妈的气,可是还是孩子的你不懂这些。”
  “是,可是爸爸的脸好凶......”她呢喃着,进入了深深的记忆画面中。
  “还能想起来吗?那个小小的你被爸爸踹倒后,怎么样了?”
  “......哭着哭着睡着了,醒来,家里只有两个邻居在,奶奶的棺材已不见了,花圈也没有了,所有人都去坟地了。”
  “用心体会那个孩子的感觉。”
  “很害怕,觉得爸爸妈妈都不要她了,奶奶不在了,大人们那么难过,她还要摘花圈上的花玩,太不懂事了。”
  “觉得她很冷酷无情,没有人性?”我试探着,依旧放低了声音。
  “是。”她的回答得很艰难。
  “如果你可以对那个孩子说说话,愿意说点什么?”
  “我想抱抱她,她太可怜了。”
  “好,现在想象着抱住她,让她的头靠在你的怀里,告诉她:‘孩子,奶奶不在了,这是一出悲剧,但和你没关系,不是你的错,你只是一个孩子,很小很小的还不懂事的孩子......’”
  她一下子痛哭失声,我把纸巾递过去,慢慢等着。
  “再告诉那个孩子:不是你冷酷,也不是你无情,你只是不知道大人世界里发生了怎样的事,你是无辜的......”
  慢慢地,那个孩子的恐惧在减弱,她的情绪也慢慢平复下来。
  (三)
  后来和我分享感受时,她说走入心理咨询行业,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一直觉得自己已比较清晰地处理了幼年父母离异带给她的创伤,也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但她没想到,当年父亲在悲伤状态下一时情绪失控的一句话,仍会深深地在她内心潜伏下来,留下“你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的印痕。而现实生活中,她似乎真的是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原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以为性格使然。(说到这儿,她突然觉察,自己在咨询过程中,使用“面质”技术还真是比较多一些的。)
  同时,对奶奶的死,那个尚年幼的自己不仅不知道跟随大人一起悲伤,反而还有兴致大不敬地去摘花圈上的花玩,这也在她的内心种下连她自己都不自知的负罪感,觉得对不起死去的奶奶,对不起悲伤到无以复加的爸爸。
  直到一个对妻儿的死怀了同样负罪感的来访者无意之中一句“你很善良”,才让她悲从中来,泪如雨下,尘封多年的自责、委屈才被呈现。
  然后,她在恰当的时机和她的来访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陪着她的来访者一点点走出悲伤,走出自责……
  这段督导的经历,让我和她都感觉到咨询师随时随地觉察自己情绪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意识到每一个来访者都是如此值得感谢与尊重,因为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在很多时候是他们的故事促成的。
其他文献
于木,今年15岁,初二学生,是个一米八的高个子大男孩。第一眼看到他时稍感有些意外,他看起来给人一种和年龄不相称的稳重感。他自我介绍说:“我叫于木,当然不是榆木脑袋的榆木。”说完就哈哈大笑。于木是被父亲送来住院的,父亲对儿子这一年多的变化非常困惑,不理解他现在为什么由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变得如此暴躁,更不明白之前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就想到死。父亲详细向我介绍了于木的情况。  于木自幼性格开朗,懂事听话,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