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视角下游记散文解读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z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语文教材八(下)第五单元编排了多篇游记类型课文,这些游记都是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情思。在教学中,如何凸显各自的特色,教出“与众不同的那一篇”,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和探索的话题。纵观四篇游记,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们写作视角的差异。写作常用的视角一般有物的视角、人的视角、物我一体的视角。游记写作一般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从人的视角叙写景观,表达情思,如《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等。然而,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视角独特,以“一滴水”的视角横穿古今、游览丽江,值得学习。
  一、跨越古今
  游记通常借助景物之美表现作者游览时的亲身感受,《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也不例外。阿来除了表现丽江古城的美,更重要的是将丽江的美置于长久的历史层面、文化角度来思考。文章第1~5节叙写了丽江的历史,以水的口吻講述了丽江城的建成史和成名史。在文章中,作者没有使用传统说明式的刻板语言,而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丽江厚重的历史娓娓道来,再通过水的流动荡开过渡,自然不着痕迹。接着,课文后半部分描写了古城的现状,并刻意与历史相勾连。在如今声名显赫的丽江城,“一滴水”追忆了进城闸口的历史渊源、纳西族的古老文字、古代的特色音乐等,彰显了丽江繁华之下的民风民俗与深厚底蕴。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将古、今两条时间线结合起来,使得文章有机融为一个整体,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感受美景,还能浸润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产生无限遐想。
  二、纵观全貌
  游踪是一篇游记的线索,《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作者让“一滴水”带领读者走遍丽江。在文章中,这滴水一开始落在玉龙雪山上,随后一路奔流下山到达四方街,最终汇入大海,这前所未有的视角体验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如写落水洞,若是从游人的观察角度,只能看到表面的寂静深邃而无法深入了解,但从一滴水的视角,则可以任其坠入洞中,由此全面描摹落水洞内部的黑暗寂静、巉岩的状貌,以及洞内的千沟万壑。
  视角的不同,也使得观察角度发生了变化,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又如总写四方街,作者让“一滴水”搭坐上丽江的特色水车,从高处俯瞰,以获得独特的体验。作者以水的视角来记录游踪,时而登高远眺,时而入水仰望,时而驻足留观,时而一瞥即逝,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全面展示了丽江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作者通过操纵水的流动,不着痕迹地完成了不同场景之间的转换,既能够“点到为止”,又能够突出写作对象的特点。水的流动性在写作上赋予了作者极大的自由,将拓展介绍的内容巧妙地纳入游踪所见的范围。如果按照传统游记以游客的视角展开描写,那么不但缺少了水的连接,在描写中极易产生割裂感,破坏阅读体验,而且视角受限,难免会出现“身在此山中”的情况,难以深刻地了解古城全貌。
  因此,作者通过水独特的视角、多样化的观察角度,串联起了丽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风民俗、历史文化,使得文章流畅灵动的同时,又扩大了写作范围,更有利于作者在此基础上升华感情。
  三、物我合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在文学阅读中,教师要重视情感熏陶,因为文学阅读是一种审美感知,其全过程贯串着情感活动。这样的一篇游记,需要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透过文字读懂作者内心真正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文章中,“一滴水”不仅是记叙者,还是情感的寄托者。通过水的视角,读者可以感受到丽江的巨变,体会如今热闹非凡的古城之美。作者借助水的流动,带读者跳跃式地领略了丽江白天与夜晚的美丽风光,也摆脱了游人视角的束缚,客观地表现出丽江与周遭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无论是描写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表现古城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为了突出“人”的要素。若干年前,木氏家族铸就了丽江古城,徐霞客使它名扬天下,而如今灵秀的丽江山水又哺育涵养了这里的人们:四方街的白发老者、浇花的房东、游览客居的旅客、夜游欢饮的游人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最好诠释,文章不但表现出了作者对丽江的深厚感情,而且由衷地赞美了丽江淳朴和谐的性格,感叹古城与自然的和谐辉映,更赞美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综上可知,写作视角对于一篇游记来说至关重要,它影响着游览的时空线索,也传递着作者的直观感受。因此,在解读游记散文时,除了常规的游踪、见闻、感受之外,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视角的因素入手,探寻不同的教学角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
其他文献
2011,我们将步入21世纪的第2个“光辉十年”;  2011,是“十二五”规划的起始之年,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的开局之年,职业教育,正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把握机遇、有力地应对挑战?丰富内涵、增强实力自是一策,而更为紧要的,是放眼长远、把握全局、制定战略
导读  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呼唤职业学校坚持内涵发展,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质量高、贡献度高、社会认可度高的现代职业教育。“十三五”期間,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以“和谐化、智慧化、高品质、国际化”为发展目标,走内涵发展的特色办学道路。学校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以‘桂’文化引领中职学校高品质发展的校本研究”,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探索“以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路径,尝
【摘要】课改实践与培养要求不匹配等问题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以机电专业为例,探究基于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校本课程、教學环境、实施流程、评价体系、资源平台,促进了“职场”与“学场”的对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双场合一”教学;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
【摘 要】深化校企合作、构建适合的校企专业课程,是提升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根据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立足学校和企业实际,通过选择适合的企业和学生、确立适合的课程构建思路和课程构建框架,构建现代学徒制下中职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校企課程,并通过“三段”课程、“双元”校企师资、“地导”翻转课堂、“多元”考核评价的课程教学实践,推动现代学徒制下中职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校企专业课程的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6-0043-02  从中职生学费补助到实施全额免费政策,政府用实际行动对中职教育表达了深刻关注,对面广量大的中职生与根植社会基层的中职校给予了托底式的支撑。但政策扶持的背后,学校态度冷暖不均,学生受之泰然若素。专为中职教育释放的教育红利,为什么在中职教育改革推进力度上表现欠佳,无法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
一、课程综合化的基本含义  所谓课程综合化,就是将知识结构相似的理论和职业能力所属的不同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重新调整内容与框架,构成一门或数门能反映该专业特征并符合实际要求的新的课程。课程综合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程与课程的“相加”、教学时间的“相加”,而应主要体现在不同学科的综合、不同知识类型的综合、不同课堂类型的综合、不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综合等。  比如通过“电子产品设计
【摘 要】文学文本是富有层次的有意味的话语体系。教师整体设计框架式作业,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系统化的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先做体验”,谓之第一次作业。教师根据课前作业反馈,创设情境,组织课堂对话交流,活化知识经验。然后,引导学生修订第一次作业,并对学习成果按知识类型自省评鉴,即第二次作业。这种以两次作业为学习任务和成果显现的教学模式或策略,称为二次作业法,具有“做学教评四合一”的功能,能使诗歌教学
【摘 要】大多数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将“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定为专业核心课程,并积极尝试和企业接轨,引入行业元素、新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手段。然而,“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本质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习得娴熟的专业技能。因此,探索实践“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将有助于该课程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摘要:高中是学生形成性格和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下,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理念贯彻其中,通过整合思政内容,掌握学科技能;构建活动课堂,结合生活实际;提高教师水平,转变思想观念这几个方面,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经验,简要分析了在核心素养下高中思政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思
【摘 要】近年来,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及时更新、职校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缺少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军型人才等问题日渐成为制约职业学校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以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为例,从三个方面分享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所做的尝试:改随意设置为系统规划、改平面发展为立体推进、改单打独斗为协同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体系建设  【中图